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黄禹康 《党史博采》2011,(11):28-30
1944年3月19日,是明王朝灭亡三百年纪念日,重庆《新华日报》连续刊载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由于立场不同,国民党认为《甲申三百年祭》“影射当局”,对文章进行大肆围攻:毛泽东则把《甲申三百年祭》视为“胜利时骄傲”的鉴戒之史论,列入延安整风文献,告诫共产党人不要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相似文献   

2.
翟玉琢 《党史博采》2004,(10):45-46
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题为《甲申三百年祭》,1944年3月19日在重庆《新华日报》刊出,不久在延安和各解放区印成单行本。此文之所以名为《甲申三百年祭》,是因为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率部攻进北京,灭亡明朝,是1644年,按古代干支纪年为甲申年,到郭沫若写这篇祭文的1944年,又逢甲申,整整过去了三百年。从《甲申三百年祭》发表到今年,再逢甲申,时光又过去了六十年,但重读这篇文章,感触颇深,觉得仍有很现实的意义。《甲申三百年祭》摘引了《明史》、《明史北略》、《甲申传信录》等许多史料,客观详尽地评介了李自成的成败和明朝灭亡的原因。李自成…  相似文献   

3.
1944年3月19日,是明朝灭亡300年纪念日,重庆《新华日报》开始连载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由于立场不同,国民党认为《甲申三百年祭》“影射当局”,对文章进行大肆围攻;毛泽东则把《甲申三百年祭》视为“胜利时骄傲”的鉴戒之史论,列入延安整风文献,告诫共产党人不要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相似文献   

4.
1944年是朱明王朝灭亡三百周年,也是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胜利三百周年,·洽好又逢甲申,《新华日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准备发表纪念文章、时在重庆的郭沫若闻讯后.积自己多年对明史的研究心得,写成了《甲申三百年祭》这篇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章,在当年3月19日的《新华日报》上刊出,连载4日。  相似文献   

5.
博采之窗     
毛主席亲笔赞《甲申》 360年前的甲申年,1644年农历3月19日,李自成攻占北京城,崇祯帝吊死煤山,明王朝覆灭。但大顺政权在北京只存在了40天,李自成功败垂成,留下千古遗恨,令后人每每痛心疾首。60年前的甲申年的3月19日,即1944年3月19日,《甲申三百年祭》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迅即引起广泛的关注。时在延安的毛泽东读到该文,非常赞赏,先后两次号召全党学习并把它作为延安整风学习的重要文件,突出强调了戒骄与防腐。  相似文献   

6.
陈晋 《前线》2013,(11):89-91
《甲申三百年祭》和《前线》是毛泽东在1944年春天读到的。经他推荐,这两部作品在中国共产党从抗战胜利前夕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发挥了其他书籍难以替代的普遍教育作用。《甲申三百年祭》(以下简称《甲申》)是郭沫若纪念明末李自成起义三百周年写的长篇历史论文,连载于重庆《新华日报》1944年3月19日至22日副刊。该文分析了李白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几起几落,攻入北京推翻明朝最后又陷于失败,结果只待了48天便失败退出北京的过程和原因,  相似文献   

7.
《党课》2010,(3):22-23
1944年3月19日,郭沫若撰写的《甲申三百年祭》首次在《新华日报》上刊载。而300年前的3月19日。正是闯王进京、崇祯自缢、明朝灭亡的日子。文章第一句话便是:“今年是明朝灭亡的第三百周年纪念”。文章发表的地点是国民党统治中心重庆,而不是共产党中央所在地延安.因此文章矛头直指国民党的腐败统治。引人注目的是,  相似文献   

8.
《理论与实践》2001,(4):24-24
350多年前那个甲申年,明王朝被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推翻了;然而不久,大顺军也从胜利的高峰跌下来,很快失败了。57年前,郭沫若写了《甲申三百年祭》,总结了明朝灭亡和李自成失败的教训。1944年3月18、19日的延安《解放日报》转载了郭沫若的文章,并加了编者按。为了鉴戒历史的教训,我们重新刊登《解放日报》的编者按,并建议重读一下《甲申三百年祭》。  相似文献   

9.
历史告诉我们的真理没有过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是郭沫若同志《甲申三百年祭》发表60周年,也是李自成进入北京360周年。郭老在文章一开始就说:“甲申轮到它的第五个周期”,那么,现在是甲申轮到它的第六个周期了。郭老的文章是1944年3月19—22日在重庆《新华日报》连载的。文章一发表,立刻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国民党的《中央日报》只隔了一天,在3月24日发表一篇气势汹汹的社论,题目叫《纠正一种思想》,指名道姓地写道:“在全中国的人民以血以泪以汗苦战七年,并且最后胜利业已在望的今日,却还有人出于一种反常心理,鼓吹败战主义和亡国思想。这便是最近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中所…  相似文献   

10.
正"两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的警世名言,尽人皆知。而"两个务必"思想与《甲申三百年祭》的历史渊源却鲜为人知。70年前,由大文豪郭沫若撰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在重庆《新华日报》上首发,由此引发朝野震动、国共交锋,进而启发了毛泽东,直至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甲申三百年祭》的撰写和发表1943年3月,国民党抛出蒋介石署名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并利用行政手段强制国民阅读。该书堪  相似文献   

11.
六十六年前,郭老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了著名文章《甲申三百年祭》,论述李自成由胜利走向失败的原因。同年,毛泽东同志把《甲申三百年祭》列为整风文献  相似文献   

12.
值得铭记的历史启示──纪念《甲申三百年祭》发表50周年闻立树,王连夫今年3月19日,是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农民军攻占北京,推翻明王朝统治的350周年,又是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郭沫若的著名史论《甲申三百年祭》发表50周年。岁月荏苒,半个世纪后的今天...  相似文献   

13.
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以下简称“郭文”)自1944年3月19日在重厌《新华日报》上发表,至今已55年。该文在中国史学界及政治理论界有着菲常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有论者指出:“在现代中国学者所写的历史著作中,影响最广泛最巨大的要称《甲申三百年祭》”①。1944年春,延安整风运动还在进行中。在郭文发表后不久,中共中央就配合整风印发此文。毛泽东向高级干部和中央党校学员作报告,即以该文所总结的李自成失败的经验教训指出:“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②4月18日,延…  相似文献   

14.
今年3月19日,是郭沫若大师发表著名史论《甲申三百年祭》60周年,也是朱明王朝灭亡、李闯大顺政权攻占北京360周年。当年虽然有人对郭在“甲申史沦”中提及的往事不屑一顾,乃至大加鞭挞,但60年前的甲申,学政两界的民主进步人士还是不约而同地对之进行讨论与研究,引起一场重大的风波;改革开放新时期,学界又因此而引起风波;今  相似文献   

15.
饶辉明 《学习月刊》2010,(24):51-51
六十六年前,郭老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了著名文章《甲申三百年祭》,论述李自成由胜利走向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党建》1994,(4)
重温《甲申三百年祭》有益──访温济泽纪新今年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打进北京(1644年3月19日)、后因腐化等原因失败又匆匆退出北京(1644年4月30日)350周年,是郭沫若就此历史教训写出著名的《甲申三百年祭犯》50周年,也是毛泽东号召全党学习...  相似文献   

17.
本世纪40年代中,郭沫若发表了史论名著《甲申三百年祭》(以下简称《甲申祭》),曾威撼雾都,誉播中外。朱明王朝覆灭和李自成起义由胜利走向失败迄今已有了350年,《甲申祭》发表也有了50年。当我们步入90年代的中期,再展读这篇名著,仍能感受到它的力透纸背之功,不禁虔心扣问历史的殿堂,以明历史上兴衰存亡之道,更坚定我们对当代反腐倡廉的斗争意志和必胜信心。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师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发表60周年,也是明王朝灭亡和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在北京失败360周年。历史的风烟虽已远去,而史学宏论却常读常新。以史为鉴,资政育人,研究历史的兴衰,探索执政规律是党史工作的根本任务,而《甲申三百年祭》正是这方面的典范之作。本刊特发表几位专家的纪念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1944年5月19日至22日,重庆《新华日报》连载了郭沫若的史论文章《甲申三百年祭》。文章以1644年(甲申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成败转换为主题,深刻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文章发表后,立即引起毛泽东的重视。他不仅赞同文内的分析,还收集有关资料进行研究。5月20日,毛泽东在中央党校第一部作关于时局问题的报告。在这个报告中,毛泽东把郭沫若这位党外人士的文章列为党内整风学习的材料。根据毛泽东的意见,6月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央军委总政治部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党员干部认真学习《甲申三百年祭》,并强调:“首先是高级领导同志,无论遇到何种有利形势与实际胜利,无论自己如何功在党国,德高望重,必须永远保持清醒与学习的态度,千万不可冲昏头脑.忘其所以,重蹈李自成的履辙。” 60年过去了,2004年恰又是甲申年,中国共产党已执政半个多世纪,今日重读此文,仍然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师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发表60周年,也是明王朝灭亡和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在北京失败360周年。历史的风烟虽已远去,而史学宏论却常读常新。以史为鉴,资政育人,研究历史的兴衰,探索执政规律是党史工作的根本任务,而《甲申三百年祭》正是这方面的典范之作。本刊特发表几位专家的纪念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