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鞅变法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彻底的改革之一,它适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使秦国迅速实现富国强兵,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仍然坚定地执行商鞅变法的思想路线。秦亡之后,汉承秦制,商鞅变法的政治思想一直沿用,并发展为中华法律政治文化的主流,对中华民族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理论渊源、主要内容着手,科学评价并结合当前法治建设的实际进行反思,扬弃并举,传承超越,对于建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法律制度仍具有的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商鞅主导的变法运动可以说是战国时期唯一一次成功的变法。变法过程中确立的一些制度,也基本上为后世所继承,构成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法律制度的核心内容。那么,是什么保证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呢?秦孝公听从商鞅的建议,决定变法改革。如何保证得到贯彻执行,是商鞅首要考虑的问题。一天,他在国都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令说:谁能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结果看热闹的多,  相似文献   

3.
《党员干部之友》2012,(11):47-47
商鞅商鞅变法名垂史册,商鞅姓什么?姓公孙。《辞海》载:“商鞅,战国时政治家。卫国人。公孙氏,名鞅亦称卫鞅。”  相似文献   

4.
关于商鞅变法的研究为数众多,但基于科技与社会互动背景的考察甚少。商鞅变法中蕴含着丰富的科技思想,对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并反作用于科技进步具有重大的影响。从科技与社会互动视角对商鞅变法进行审视,有助于加深我们对秦统一中国的原因、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以及科技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等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老六月雪 《党课》2011,(6):102-105
商鞅(约公元前395-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受到秦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车裂而死。其在秦执政20余年,史称“商鞅变法”,经此一变,秦国大治,长期凌驾于山东六国之上。  相似文献   

6.
<正>商鞅怀揣不羁之才,西行相秦变法,以大无畏的勇气树立法律的权威,因太子犯法将太傅公子虔劓鼻、太师公孙贾黥面。秦国沿用商鞅之法一统天下,商鞅却因得罪储君埋下祸根,最后被新立秦王下令车裂示众。商鞅功勋之大令后人赞佩不已,身死之惨令后人扼腕叹息,探究商鞅谋国不谋身的深层缘由,作为法家代表人物,其在《商君书》中早有洞见,"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统治者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是商鞅没办法解决的难题,商鞅之法保护不了  相似文献   

7.
肖铁 《廉政瞭望》2008,(10):55-55
公元前356年,商鞅主持秦国变法,颁布了一系列的变法措施。为了取信于民,商鞅让人在咸阳南门放了一根木头,木头旁边贴了张告示,说谁能把该木头扛到北门,就可以拿走50金。终于有一个人鼓起勇气站出来,扛起木头飞也似地跑到北门。结果,商鞅当众把50金赏给了这个人。商鞅导演的这出“木头秀”给自己赢得了口碑,一个说到做到的改革家形象在秦国人心目中树立起来,接下来,他的变法措施在民间就实施得非常顺利。  相似文献   

8.
决策中的不同意见或反对意见,是对决策的帮助还是对决策的阻挠?这一判断,是实现决策科学化的前提。商鞅变法的故事众人皆知,然而,变法前的那段争论,更值得引起领导者在决策时注意。为了保证变法进行,坚定变法信念,商鞅向秦孝公反复强  相似文献   

9.
商鞅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主持了秦国的变法,对社会进步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的变法与人才思想紧密相连,在先秦诸子百家中独树一帜,靠立法解决选拔人才,是他人才思想的独到之处。商鞅提出假贤问题,他认为不少已获得“贤”的名望和地位的人,并不是真正的人才,而是靠花言巧计迎合君主骗取得来的名望。他说:“凡人臣之事君也,多以主所好事君。君好法,则臣以法事君;君好言,臣则以言事君。君好法则端直之士在前,君好言则毁誉之臣在侧。”做臣子的是按君主的喜好来为君主服务的。君主重视法治,那些端直的贤才就靠近他,君主…  相似文献   

10.
正一个人治的国家,没有一部好的法律,可能这一代治理好了,换一个领导人就不好了。所以,一部好的法律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这一部好的法律就在唐朝出现了,叫作《贞观律》。一群怎样的人制定了这部法律在历史上,战国时期秦朝搞了"商鞅变法",商鞅、韩非子这些人都力主法治,但是那些法律太严苛,不近人情。唐朝的柳宗元写了一篇文章叫作《封建论》,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他认为秦朝的过  相似文献   

11.
政无信不威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出来将木头扛到了北门。于是这个人当场就领到赏他的五十金。商鞅的一言九鼎,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开了。新法使秦国很快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威。中国古代的德治思想就是以信义作为连…  相似文献   

12.
正改革开放再出发,是积淀深层精神追求、传承优秀文化基因,有着坚定文化自信的中华民族的又一次"厚积薄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古以来,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变法变革图强运动,留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等豪迈宣言。"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变法变革事件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齐国邹忌的改革、韩国的申不害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宋朝的王安石变法、清朝的戊戌变法等。两个甲子前的戊戌变法,就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  相似文献   

13.
从“南门立木”看政府诚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应当讲求诚信,取信于民,这不只是对现代政府的要求,而且是一个自古就有的施政理念。战国时期,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秦孝公继位后,下决心励精图治,任用商鞅变法图强。商鞅从改善秦国的诚信状况开始着手变法。为树立秦政府的威信,他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并发布消息说,谁把这根木头从都城的南门移到北门就奖赏十两黄金。当时的秦国社会,诚信匮乏,老百姓都认为这不过是戏言,没有当真。于是商鞅把奖赏提高到了五十两黄金,这时有人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把这根木头移到了北门,此人果然得到了赏金。…  相似文献   

14.
李悝变法     
"布新猷、除旧政",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每到新旧时代交替、国家图强振兴,总是伴随着深刻的变法运动,如李悝变法、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这些变法推动了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乃至整个历史进程,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之年、依法治国开局之年,改革攻坚任务更加繁重。鉴古启今,本刊从第5期开始推出系列文章,对中国古代几次著名变法进行梳理,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正>“实切社会立论,目光如炬,落墨大方,恰似报笔,而义法亦骎骎入古”;“精理名言,故未曾有”;“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这些精妙文字,出自1912年一位国文老师对一位19岁青年撰写的作文的高度评价。这篇作文题为《商鞅徙木立信论》,这位青年便是毛泽东。这篇距今已有110多年的文章,今天读来依然如雏凤振羽、清越初鸣。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不仅直接表达了他对于商鞅及其变法的态度与评价,同时也借商鞅变法间接表达了他对于良法的初步思考、对于国民性的初步认知。这篇文章,是读懂毛泽东早年思想的一扇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6.
蒋元明 《前线》2013,(4):82-82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本来是先帝给太子留下来的宰相人选,开始也一路青云直上,官至副宰相级。可命运终归捉弄了苏东坡:王安石当政变法,苏东坡对变法有不同看法,当然不得烟抽;保守派司马光上台,全盘否定变法,但苏东坡却认为变法也非一无是处,结果又没好果子吃。变法派与保守派轮番上台,苏东坡反复倒霉。苏东坡文人气浓,又好作诗,总被对手抓住小辫子往死里整,一贬再贬,发配杭州、黄州、惠州,一处比一处远。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依法治国和社会改革同时展开,“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要求保持法的稳定性、树立法律至上的权威;但改革所引起的社会关系的变动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的权威性与稳定性。实际上,二者并不存在根本性的矛盾,使二者和谐的主导思想是:改革意味着变法,变法要为改革服务。  相似文献   

18.
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公民行为模式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促进大学生公民行为的养成,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营造校园道德文化氛围,培养大学生公民道德自觉;建设校园法治文化,促进大学生公民法律自觉;提升校园文化的开放化水平,促使大学生公民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相似文献   

19.
李文章 《共产党人》2006,(24):20-22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政法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是司法行政工作的指导思想。在司法行政系统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确保广大司法行政干警和法律服务工作者自觉接受和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的必然要求:是确保马克思主义在司法行政工作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不移地坚持司法行政工作社会主义方向的客观需要;是确保广大司法行政干警和法律服务工作者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切实端正执法思想和服务理念,始终做到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重大举措;是确保司法行政工作始终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服务水平,更好地完成党和人民赋予使命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0.
随着传统城市化向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型城市化的转变,为了实现新时期的城市化目标,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宏观思路也应当做出相应的重大调整:从平面区域扩散向轴线式组团扩张转变;从人口单向集中向人口双向聚集转变;从重视规模扩展向重视功能完善转变。近年,我国发展中出现了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恶化,资源短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村要素过度向城市转移,农村现代化发展缓慢等一系列问题。这些矛盾的凸显促使我们在城市化进程中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确保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立足我国当前现实,下述三个方面的战略选择是最为重要的:一是发展循环经济;二是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三是促进社会公正,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