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用人与治世,这是历代统治者的“主课”,当然就是“必修课”。可是从古至今,这一门“功课”仍然不能说已被世人读透。回溯300年前清康熙帝选人用人的故事,对于我们今天的选人用人仍有很深启示。内忧外患仍不忘广选人才康熙8岁继位,顺治留给他的是个乱摊子。宫内鳌拜专权,宫外藩王割据,新疆、黑龙江又有沙俄不断骚扰。康熙在位61年,前30年战事不断。也许正因为如此,他更加重视人才的作用。从15岁始,他内擒鳌拜,外削诸藩,远抗沙俄,又收复台湾。很大程度上与他选人用人有直接关系。康熙十八年(1679),正是“削藩”…  相似文献   

2.
康熙年间是清朝与安南政治关系及边界问题处理的重大转型时期。 一 方面, 清朝在康熙年间完成了与安南关系从 “不拒黎, 亦不弃莫 " 的 “ 双重承认" , 向与中兴黎 朝建立一元政治关系的转变; 另 一 方面, 康熙时期清朝与安南在处理 ” 三坰之争” 和那窝村之争的过程中, 已经表现出了更加清晰的疆域观念和主权意识, 整个康熙时期疆域观念的转变和对边界问题的处理, 推动了中国古代疆域的最终定型, 以及中国传统疆域向近现代主权国家疆域的转型。  相似文献   

3.
俞风流 《台声》2011,(4):87-89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为清朝平定台湾,统一全国立了大功。施琅原是郑氏部将,顺治年问归顺清朝,康熙二十年被复授为福建水师提督,专征台湾,这与康熙慧眼识人、知人善任有很人关系。康熙一贯重视用人之道,深知正确的决策要由“贤能”的官员来执行,认为“从来有治人,无治法,为政全在得人”;“得一人则事治,失一人则事败”。他在多年听政中认识到,  相似文献   

4.
康熙六十一年八月,陕西巡抚噶什图奏请用通省火耗弥补亏空,孰料折子上去后,康熙立刻下谕痛批:“火耗关系重大,断不可行。自古以来,惟禁止火耗而已,不可开……加派之名,朕岂受乎?”“民间火耗只可议减,岂可加增?朕在位六十一年,从未加征民间火耗,尔等胆大昏愦,理应斩之!”看到这里,读者或许要问,究竟什么是火耗,康熙又为何对这个折子火冒三丈呢?  相似文献   

5.
偶园杂记     
冯振河  刘德燕 《春秋》2011,(1):46-47
偶园,位于古城青州偶园街中段东侧,原称“冯家花园”.现谓“人民公园”。历史上曾是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冯溥告老还乡后的住所。冯氏家族世守于此,解放后收归国有。1985年.我国著名古园林建筑学家、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先生来偶园考察后得出结论:“青州偶园内的假山.为明末清初叠山家张然设计,现偶园是我国惟一保存的康熙风格的人...  相似文献   

6.
康熙年间,有一官吏名日陈鹏年,在衢州府西安初任县长时,赢得民心无数。单举一例:“民生女,半以陈名,或以湘名,以公湘潭人也。”即西安辖区的民众生女,有一半给闺女取名,换了爹姓,改为跟陈县长一个姓;没改姓的,也在名字中安一“湘”字。  相似文献   

7.
重看电视剧《康熙王朝》,听康熙在痛斥贪污现象时说:"自朕继位以来,以为鳌拜是最大的敌人,战胜了鳌拜以为吴三桂是最大的敌人,战胜了吴三桂以为葛尔丹是最大的敌人。这一路斗下来才发现,最大敌人就在这乾清宫!就是我们自己!"由此联想,其实每个人的身上都依附着两个自己:好的自己和坏的自己,这两个自己是一对天生不和的兄弟,每天都在战斗,都在试图打败对方。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运用决策论的观点,以康熙对台湾郑氏的关系为例,考察康熙战略决策的形成及其特点。一根据历史记载,康熙对台湾郑氏战略决策的形成发展,大致可划分以下三个阶段: 1662——1673(康熙元年——康熙十二年)。初期,玄烨登极,年仅八岁,且四王辅政,鳌拜专横,玄烨年幼无参政实权。这一阶段,清朝对台湾郑氏战略未形成统一的对策,仅凭借前朝政策,未做进一步必要的调整。鳌拜不信任郑氏投诚将领,未能借郑氏  相似文献   

9.
邓溪燕 《求索》2013,(1):144-146
康熙一生,不但有彪炳千秋的赫赫"武功",而且有卓越的文化建树。他自幼苦读四书五经,并从实用之学的视角研读并品评历代诸家作品。其中《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古文评论"中的评唐散文,就明白传递了康熙实用为本的文艺思想,即借评价文学作品,表达了如下思想:追慕先贤,鉴古知今;崇儒重道,推宽施仁;以德化民,以刑辅教;察吏安民,王政之本。当然他最终目的是从对史学、历代文学作品的学习、借鉴中,总结经世致用的治国之策。  相似文献   

10.
段培华 《群众》2023,(10):64-65
<正>中国政治史上有一著名“官清河清”之问——试问官清易河清易?古代黄河屡次泛滥、河水长期浑浊,黄河水变清是天大的难事;古代官员缺少监督,官吏难免贪污,吏治清明同样可望而不可及。海晏河清、吏治清明一直是天下大治的象征。到底是河清容易还是官清容易,康熙年间的江苏巡抚宋荦有着自己的思考:官清才能河清。  相似文献   

11.
《政协天地》2011,(10):47-47
历史上有两个错觉:一是认为,康熙是清朝最有作为的一位封建帝王。关起中国大门时可以这样说,但放在世界范围内则应另当别论。因为,当欧洲工业革命兴起时,与康熙同时代的沙皇彼得一世,在北方海边荒滩上搭建了一座小木屋,  相似文献   

12.
说盛世,已是200年的轮回。 中国的上一轮盛世,乃二百多年前的康乾盛世——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止于嘉庆元年(1796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义,持续长达115年之久。  相似文献   

13.
毕晓乐 《春秋》2011,(2):49-50
高凤翰,字西园。号南村,又号南阜山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出生于山东胶州三里河村。高家世代为书香门第。高风翰的祖父高志清,字还亭,曾任福建提学佥事.封奉政大夫,为人慈祥和蔼、慷慨好施,有君子风范。其父高日恭,字作肃,号梅村,别号雪怀居士,少负隽才,工诗善画,是康熙年间的举人,  相似文献   

14.
黄建军 《求索》2014,(11):131-135
李光地是康熙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为国家统一、吏治澄清、文化繁荣等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本身的文学成就也许并不突出,但因身份和思想的特殊性,李光地通过直接努力或间接影响,对当时整个文坛的走向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整饬科场,给文人们创造相对公平的进身环境;爱惜人才,竭力营救和举荐一批文学人才;著书立说,影响清初文风等。  相似文献   

15.
康熙在位的61年,是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最重最频繁的时期,仅8级以上的地震就发生过3次。康熙和他的皇子们,都从紫禁城的宫殿里搬了出来,和他的京师臣民一样,住进了帐篷。这一年是康熙十八年(1679年)。  相似文献   

16.
康熙、雍正两朝在云南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两朝治理吴三桂叛乱造成的创伤,采取积极措施经营云南,使云南地区逐渐走上顺利发展的轨道。康熙、雍正两朝经营云南地区,具有注重规划、强调治理,重拳出击、解决时弊,以及健全制度、注重管理等特点,同时提出了一些治理云南的策略思想。康熙、雍正两朝对云南地区的治理,在实践方面也取得明显成效,为乾隆朝对云南地区进行全面、深入的统治,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康熙对中国封建后期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作为一个尚未摆脱奴隶制残余的游牧部落军事领袖,不可避免地会表现出他的历史局限性。毫无海权意识的康熙收复台湾后派兵驻台是为防寇而非御夷,四海臣服之后的再次封海不能不说是一种短视,这使得中国与刚步入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西方社会差距越拉越大。始于康熙的文字狱造成了士人在政治和学术上噤若寒蝉的社会气氛,形成了有清一代封建专制体制下思想的平庸守旧。康熙将西方最新科技贡品当作器玩之物,而没能将其引入到社会生产中去,皇家科学院形同虚设。这种轻视应用的习性一直影响到其后的历代统治者,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黄建军 《求索》2011,(8):191-193
对于清朝统治者而言,江南地位非比寻常,它不仅是反清重镇,而且也是人文渊薮。康熙数次南巡,重心当是构建适合满清统治的江南文坛生态。他通过增加童子和乡试的进学额数、存问和简拔地方文人等措施,确也达到了笼络江南士子的目的,对清朝的文化、包括文学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清朝初年,从郑成功收复台湾到康熙统一台湾,康熙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采取了包括军事、政治、经济等一系列斗争方略。在这一过程中,虽然斗争方略有阶段性的变化,但追求"国家统一"的目标始终不变,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始终不动摇,坚持"议和招抚"的方针长期不变。康熙希望和平统一,但始终把军事准备作为"抚"的前提,并实施"力争民心"的斗争策略,获得了台湾民众的支持。  相似文献   

20.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析字联”又是对联中的一朵奇葩,变化无穷,妙趣横生。现辑录几则,以飨读者:传说,康熙求才若渴,一旦发现,便不拘一格地重用。一天,康熙听说一位和尚很有学问,便请他来宫中下棋。康熙连输三盘,出上联试和尚:“山石岩下古木枯,此木为柴。”此联析“岩”、“枯”、“柴”三字而成,文字连贯。不料,和尚随口而出:“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更妙。”康熙一听,和尚妙析“泉”、“好”、“妙”三字,对得无懈可击,心中十分高兴,便委以重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