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格即人”是布封提出的论点。对此 ,我们不应与中国文论中的“文如其人”进行简单比附 ,而应作具体的实际分析论证。风格是西方文论中特有的范畴概念 ,指反映作者精神个体性的形式 ,而非其他 ,故风格一般成为品评、鉴赏作品的标准之一。中国文论史上实际并没有这一概念 ,正如“意境”之于西方文论一样。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说过:记人,最好记他的眼睛。何以如此?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最能反映人的风采和魅力。对于文章来说,标题犹如“文眼”,至关重要。因此,看人先看眼,看文先看题。文眼巧不巧、亮不亮,往往决定文章的命运。现在有的文章标题太平、太长,别人一看标题就不想读这篇文章。文章标题的弊病由来已久。时下文章特别是理论文章,标题主要存在三种弊病:一是平,二是长,三是公式化。有的标题竟长达十七八个字,二十多个字,又平又长,又呆又笨,毫无生气。且不管文章的内容如何,只就标题而言,就因其乏味而使读者扫兴,懒得一读。那…  相似文献   

3.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抓住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中文“文化”二字最初的含义与人的文明教养道德知识相关。“文”,《说文》释为“错画也”。其篆文字彤行,上面一个人字下面一个叉,象征人相交流,可以理解为人互相交流(交错)有文。  相似文献   

4.
黄宗羲文论中的“元气”说、“性情”说,以及“文”与“道”的关系等思想观点,将文章中的“理”置于“气”的运行及其万变万殊的呈现中来认识,以文章中的“气”及其受感相应的“情”之生发、变化为主轴,由此确立其审美的“至文”标准,以及“文与道合一”说。黄宗羲文论中的哲思运绎,是他哲学思想在纵横向层面展开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从中亦可见其哲学思想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5.
邵纯 《实事求是》2009,(6):49-50
梁启超不仅是大政治家,而且是大学问家,在中国人中,他用汉语首创了“民族”和“中华民族”概念。民族学在中国的诞生是以蔡元培1926年12月发表的《说民族学》一文为标志的。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每个人都通过这个窗户袒露自己的感情,彼此了解对方。正如爱默生说的那样:“人的眼睛和舌头所说的话一样多,不需要字典,就能够从眼睛的语言中了解心灵世界。”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更是把什么事都写在眼里。挂在脸上。  相似文献   

7.
2001年12月28日,《北方经济报》B7版以整版篇幅刊登了摘自《中国财富论坛》的《十种中国人》一文。文章以调侃的口气划分出十种中国人,讽刺了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现象。笔者读后认为文章中有些提法不妥,会产生负面效应。例如:文中称“最傻冒的中国人:球迷”,作者也许是对中国足球队怒其不争,但喜欢足球运动、充满爱国激情的球迷怎么就变成了中国人中“傻冒”之最了?文中还称“最伤感的中国人:三十岁未嫁的女人”,这是对大龄女青年的一种不尊重。更有甚者,农民成了“最底层的中国人”。这种称法极有可能引起广大农民兄弟的…  相似文献   

8.
在中共领导人中是谁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很多文章认为是毛泽东。《北京日报》刊登黄少群、匡胜的文章说,据查证,提出这一科学概念的“第一人”是张闻天。  相似文献   

9.
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之际,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了《毛泽东文艺论集》,首次发表了毛泽东1939年11月7日致周扬的一封信。毛泽东在信中说,周扬同志:文章看了,写得很好,必有大影响。某些小的地方,我认为不大妥当的,已率直批在纸上。其中关于“老中国”一点,我觉得有把古代中国与现代中国混同,把现代中国的旧因素与新因素混同之嫌,值得再加考虑一番。现在不宜于一般地说都市是新的而农村是旧的,同一农民亦不宜说只有某一方面。就经济因素说,农村比都市为旧,就政治因素说,就反过来了,就文…  相似文献   

10.
眼者,视觉器官也。这是《辞海》的解释,有点文雅,不那么通俗易懂。“人为啥长眼睛?”恐伯三岁小孩都能回答:“看东西。”“为什么要长两只眼睛?”这就不是小孩子能够回答问题了。长两只眼睛,看人看事看物时,才能不偏不斜,端端正正。作家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就更深了一层,把眼睛同人的心理、灵魂、思想联在了一起。也就是说,眼睛不光是用于看东西,还有着审视、探视、监视的功能,即评判是非、辨别善恶、衡量美丑的功能。凡五官健全的人,都有两只眼睛。除去睡眠时间,每时每刻都在看人看事看物。然而,同样的人,同样的事…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崇尚忠,忠本义作“敬”解。中国最早、影响最大的字典——汉代的《说文》中有言:“不懈于心为敬;必尽心任事始能不懈于位。”“不懈于心”、“不懈于位”即敬业,就是尽职尽责、全心全意、一丝不苟、善始善终。对于党员干部来讲,就是提高责任心,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事业。  相似文献   

12.
最近经友人推荐读了一篇题为《市民心中的富人模样》的文章,文中说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还没有完全培育出对待财富的正确观念。作者还引述一篇讲美国人、日本人、中国人对待富人不同态度的散文说:美国人对富人不嫉妒,而是说我遇上好机会,比他们做得还好;日本人说我会主动接近他,学习他的长处,并设法超过他;中国人则说恨不得把那小子宰了。作者接着告诉我们:“在这种文化熏陶下,中国的富人缩手缩脚,并不怎么像富人……中国的穷人倒是真正的穷人,有些人穷得彻底,穷到骨子里去了,他们想宰光所有的富人,从而也宰掉了追求财富的精…  相似文献   

13.
张宏杰 《廉政瞭望》2012,(23):71-71
春秋时代,贵族个个都下马能文上马能武,侠客遍地,武士横行,一言不合,就拔剑相斗。那时候的中国人,不喜欢一步三摇弱不禁风的白面书生。不论男女,皆以高大健硕为美。所以《诗经》言庄姜之美,必先言“硕人其颀”。写鲁庄公之美,必说他“猗嗟昌兮”。那个时代美男子的标志是大个子,卷头发,浓胡须,最好还带点狐臭味儿。《齐风·卢令》赞美猎人,就说他“美且鬈,美且偬”,也就是说他卷发多须。同样,《陈风.泽陂》中说,“有美一人,硕大且卷,有美一人,硕大且俨”,于是令女主人公心生爱意,在单相思中苦闷不已。  相似文献   

14.
快乐大叔 《党课》2010,(9):100-102
如果说现在还不会用电脑的人算是“文盲”,相信很多人不会站出来反对。但是如果一个人不会理财、不了解用电常识、不懂得教育孩子,甚至不太遵守交通规则,小心也会有人说你是“文盲”哦!  相似文献   

15.
鲁南 《党史文苑》2010,(10):25-28
今年是七七事变73周年,7月7日前夕,中国大陆画家精心创作的“浩气长流”巨幅史诗画作,应邀赴台展出。在这幅作品中,吉星文的形象赫然在列。吉星文的儿子吉民立闻讯立即赶到展出现场缅怀父亲,他说:“我这两天特别兴奋,因为好久没看到父亲出现在公共场合了!”七七事变广为人知,但现在已鲜有人知道吉星文其人其事了。事实上,在七七事变中,是他率部“坚守阵地,坚决回击,坚持抗战到底”,打响了全民族抗战的第一枪,拉开了中国人民八年抗战的序幕。后来,吉星文被赞誉为“抗日名将”。  相似文献   

16.
眼服何物     
李承志 《奋斗》2011,(8):55-56
眼服何物?这个题目似不通.人之五官各有分工,嘴为进食之处,与眼何涉?此言谬矣。古人有云:“秀色可餐。”说的是端雅秀丽之色可餐:又有云:“可以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见,只要眼睛有劲拔摇曳的翠竹可餐,比吃肉还重要。眼睛吃什么,能说是等闲小事么!?  相似文献   

17.
《天津支部生活》2014,(2):47-47
“与时俱进”一词并非中国现成用语,而是由中国古语“与时偕行”“与时并进”等词语演变而来《周易大传》“文言篇”在解释《周易·乾卦》中的“君子终日乾乾”时说:“终日乾乾,与时偕行。”《说文》注曰:“偕,俱也。”意思是说,君子终日勤勉努力,与时并进而不息。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何时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曲春郊"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很多人这样说,有些人在文章中也这样写。然而,笔者认为,这是一个误会。的确,毛主席曾经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而且这个宣告先...  相似文献   

19.
古语云,“删繁就简三秋树”。是说为文、讲话要大刀阔斧地删枝除蔓,力求简洁凝练。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有不少人为文、讲话总要把好好的话“掺水”,弄成故弄玄虚的空话、夸大其词的假话、言之无物的套话、脱离实际的废话。  相似文献   

20.
张严 《学习导报》2011,(21):62-63
“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文”历来被视为纪纲之要,能移风易俗、化导人心,这就是“文以载道”的由来。茅盾写于抗战相持阶段的《风景谈》正是这样一篇散文:文章以景为名,实际上是写主宰风景的人,进一步来说,文章是以“文”绘“画”,以风景为衬托来描绘有着充实内心和崇高理想的延安儿女。《风景谈》所载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