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兴权 《中国法律》2008,(2):34-35,99-101
公司法现代化的根本目标,在於创建一套适宜於特定社会的公司制度。公司制度最终由一系列规则构成,公司法现代化最终要表现为规则的变动与选择,即用一种规则体系代替另外一种规则体系,或者增加某个规则体系。在这里.我们必须面对三个基本追问:什麽是适宜的公司法?规则的替代或者选择的路径是什麽?这些适宜的公司法规则到底该如何展开?2005年《公司法》的颁布,只是中国公司法运动的开端,远非终结。这三个追问,将一直是中国公司法法理论研究的核心课题。在此,我们将简单讨论这三个问题.试图从相对宏观的视角建立起一个有关公司法现代化的理论框架.并审视中国公司法法制实践中的某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许楚敬 《时代法学》2011,9(2):90-96
无论是在国际公法中,还是在WTO争端解决中,如何界定"规则冲突"的概念,都是一个悬而未决、难以确定的问题。在国际公法和WTO争端解决中,关于规则冲突的概念,都存在定义的广义与狭义之争。在国际公法中,比较流行的是狭义的冲突定义,不承认权利可能与义务或禁止相冲突;在WTO争端解决实践中,究竟是应该采用狭义的还是广义的规则冲突的定义,目前尚未有定论。然而,狭义的冲突定义在法律上是不恰当的,并且导致自相矛盾,因此,在WTO争端解决中,关于规则冲突的狭义定义是不可取的,必须首选一个广泛的定义,把允许与义务或禁止之间冲突的情况,即矛盾的冲突,也视为构成规则冲突。  相似文献   

3.
把知识开放出来的思想和思想者——邓正来知识批判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励生 《河北法学》2006,24(10):152-165
围绕《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一书以及相关文化语境展开知识批判.在高度赞赏邓正来通过论辩的方式来开放出问题的方式与能力的同时,也对其提出如下批评:在追问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是否是那些能够使中国人能够共享一种更有德行、更有品格和更令人满意的生活的原则?"的同时,却忽视了我们当下生活本身的诸多正当性缺乏与"极不可欲";在对"现代化范式"进行颠覆和批判的同时,也遮蔽了对传统的"天道观知识范式"的清算,而后者对于我们的精神和身体的型构力量要强大得多,对于重新定义中国所构成的障碍也强大得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正来所运用的知识辩难和批判论辩的方式及其所可能培育出的形式理性和制度理性,对于"主权中国"向"主体性中国"的置换将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和活的源泉.  相似文献   

4.
如同制度变迁始终存在路径依赖一样,市场的发展也存在路径依赖。“好赌”的“国民性”表明,中国资本市场有其内在逻辑。这是我们按照英美规则,构建资本市场法律结构时易被忽略的知识。中国有关资本市场的法律结构未能充分考量资本市场的功能区隔问题,过分关注公开型资本市场的规则建设,忽略闭锁型资本市场的开发。依托文化解释的逻辑和资本市场的功能逻辑,从总体上反思中国资本市场的功能和市场规则的正当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发现资本市场的发展方向,发现资本市场法律的意义和未来。  相似文献   

5.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知识的文本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当今的中国刑事司法学界,关于美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知识和经验有很多介绍与论述,呈现出多种知识文本形式.然而,通过对拿来主义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知识文本与实践中的美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知识文本的对比分析,发现在构成要素与要素的结构关系上,关于该规则的美国知识文本与中国传播的知识文本表现出很大差异,这种状况有可能对理解美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与制度的知识以及进行运用产生不同的结论.由此认为:在进行非法证据规则研究与实践中,如果片面理解该规则的历史文本,可能会造成对中国与此规则相关的证据制度建设问题的遮蔽,不利于对该项规则的理解、研究、发展和实践.因此,研究和实践要避免对文本的片面理解与运用.  相似文献   

6.
加入WTO与中国律师制度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项很具广泛性的共识,中国加入WTO对中国律师业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但是,我们注意到,在有关律师业如何回应加入WTO后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的讨论中,人们所注重的主要是律师在知识和技能上提高,而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中国律师制度的创新。由此所引出的问题是:(1)仅仅局限于律师知识与技能上的提高,能否适应加入WTO后的社会要求?(2)如果不解决中国律师制度的创新问题,律师知识和技能的提高能否获得常规的、可靠且有效的制度性保障?为此,应抓住加入WTO这一契机,实现中国律师制度的全面创新。一、中国律师业与发…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这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法治经济并不是市场经济的全部。市场经济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市场自律,它和法律共同构成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则、制度的基础。这一点在我们的制度建设中常被我们所忽视,包括我们将法律的健全等同于市场制度的建立、对法律作用的过度夸大,结果是在不健全的市场和欠缺市场自律体系之下,市场法律的作用常大打折扣。这也构成当今社会转轨中有法不依的一个客观上的社会原因。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法律的作用是有前提和有限度的。正确地认识法律与市场、法律与社会的关系是确立法律权威和实现法治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具有规则体系化的鲜明特征。规范性分析是认识和理解这一体系化特征的重要路径。以法律实证主义的视角分析,誓言所设定的义务具有独立于道德原则的规范性效力。因此,誓言作为一个事件,能够为承认规则理论提供有效的规范性支持,从而构成了法律规则规范性的重要来源。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之下,存在着入党誓言和宪法誓言的双重誓言结构。这一结构建立起了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这两个规则体系之间的规范性联系。这一联系对于两个规则体系的形成,以及二者通过相互联系而成为一个整体性的制度体系,进而形成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之下的规则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关于恐怖主义犯罪的定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恐怖主义对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安全构成巨大的威胁,然而国际立法却对这一问题有点滞后,连一个界定恐怖主义的定义都不曾出台,其根源何在呢?国际社会应如何来应对这一棘手的问题,这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冯立坡 《法制与经济》2008,(6):14-15,17
奥斯丁认为法律制度由主权者颁布的命令构成;凯尔森第一次提出用联系的观点看待规则之间的关系并将法律制度看做是等级森严的规则体系;哈特则主张构成法律制度的是主要规则和次要规则的有机结合;而拉兹则是从整体上对法律制度的框架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制度法学强调从哲学和社会学两种意义融合的角度来对待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1.
法律并不仅仅是一套法条或规则系统,用以安排、测量和调整社会关系,而且它还是一种社会现象,而这种社会现象附带着法律以外的理想、权力和诸种诉求,法律构成了个人生活哲学与社会理念之间关系的折射镜。当下中国本土秩序问题的存在构成了法学知识增量的前提性条件;法律社会学并不止于对规则功效问题的对策式讨论,它还要求对构成了中国法律发展的结构性基础进行知识反思。  相似文献   

12.
奥斯丁认为法律制度由主权者颁布的命令构成;凯尔森第一次提出用联系的观点看待规则之间的关系并将法律制度看做是等级森严的规则体系;哈特则主张构成法律制度的是主要规则和次要规则的有机结合;而拉兹则是从整体上对法律制度的框架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制度法学强调从哲学和社会学两种意义融合的角度来对待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3.
二、清理、制定国内法规,为中国的WTO中获取利益提供法律依据。成员方如何具体运用WTO规则是一个国家能否在WTO中获益的关键。下边我们将在分析WTO协定特点的基础上去探讨中国入世后如何在法律上保障WTO规则的适用。对于条约在缔约国如何实施的问题,现行国际法并无统一的规则,而是由各国自行决定。WTO也并没有规定各成员应以何种国内措施履行协议义务,各成员可以采取与其传统和政治体制相适应的方式实施协议。尽管如此,而随着WTO的建立,其协定的实施已呈现出一种从“条约”到“制度”的演变趋势。另外WTO的管辖范围也在不断…  相似文献   

14.
马驰 《北方法学》2013,7(5):43-56
哈特的社会规则理论直接应对的是如何解释法律约束或法律义务的来源问题。他虽然在聚合行为和批判反思态度的基础上界定法律的约束力,但《法律的概念》实际上并没有阐明其中的内在机理。哈特的理论与约翰·塞尔有关制度事实理论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在塞尔的理论中,制度事实因集体意向性、功能归属和构成性规则而产生,无论其原始材料为何。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制度事实及其逻辑结构本身就已经证明相关权力的存在。借助这一思路,法律也可以被视为制度事实,这种制度事实的原始材料是各种言行行为,而哈特的承认规则相当于构成性规则。如此一来,套用塞尔的理论,社会规则理论对法律的约束力解释力便可获得深化和加强。  相似文献   

15.
试论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条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动产善意取得制度是物权法上的一个重要制度。它作为交易法上的一项裁判规范,对于当事人间无法经由私法自治原则予以协调、解决的利益冲突,通过法律的补充性规定,直接作出利益取舍,体现了现代交易法侧重保护交易安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价值判断。但就动产善意取得制度其适用条件具体构成如何,在理论和司法实务上,仍然莫衷一是。本文力图以法律的比较考察为前提,在评议诸家学说的基础上,就以下三个问题提出我们自己的认识。一、交易行为是否须为有效行为动产善意取得制度作为交易法上的一项重要规则,其适用以转让人和受让人之间存…  相似文献   

16.
律师在场规则的主要价值在于保障被讯问人的辩护权利乃至人身权利,防止羁押性讯问权的异化,进而确保“有罪供述”的自愿性和稳定性。在中国确立律师在场制度的必要性自不待言,但问题的关键不仅仅是确立这一规则,而是如何通过配套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来保障这一规则能够在确立之后得到真正实施。  相似文献   

17.
《]公司法》建立了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这是我国公司法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但如何在法律上制定统一的适用标准,增强司法实践的操作性,成为一个现实而且迫切的问题。本文在探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内涵的基础上,拟提出其构成要件和适用的一般条件及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操作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无讼"作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不仅是理论思想界崇尚的社会目标,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终极社会理想。这个伴随人类整个发展过程的理想目标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不仅如此,"无讼"中所蕴含的智慧和精神追求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即价值合理性。对"无讼"思想中的和谐理性追求这一问题的今昔探求,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本土的传统法律文化,有助于我们在关于法律本土化和法律移植这个问题上做出适合中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物权制度的基本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物权制度的基本构想武汉大学教授孟勤国严格意义上说,中国尚无物权制度。民法通则仅仅是表述了一些物权的概念,并无物权体系和统一的法理。这是中国民法法典化进程中的最大障碍。作为一个国家的财产基本制度,物权制度在民法典中居核心地位。解决这个问题,是民法典...  相似文献   

20.
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雷磊 《法学研究》2013,(1):66-86
中国学界在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主题上经历了数次范式转换,目前的代表性学说为"新三要素说"。这一学说的形成有其层层相因的发展脉络和合理性,但在理论上存在着重大缺陷,根本原因在于误识了逻辑结构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逻辑结构的性质。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学说属于法认识论,它要解决的是法律规则的形式、静态构成及其句法功能问题。新二要素说主张法律规则由构成要件和法律后果构成,满足了逻辑学说的基本标准,解决了过往理论的缺陷,实现了与法律推理的模式相衔接这一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