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人自身的发展。现代中国的发展呼唤真正的文明主体。现代文明主体是独立性与开放性、创造性与和谐性的统一 ;现实文明主体与理想文明主体存在较大差距 ;在现代化、城市化、国际化实践塑造新的文明主体  相似文献   

2.
军校学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继承弘扬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这既是哲学的启迪,也是历史的昭示,更是培养政治合格军事人才的现实需要。一、创新军校学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观念面对现代社会对学员主体意识、主体精神、主体创造性的呼唤,军校学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确立学员主体地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纳入现代军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体系,正确处理好教育者主导性与学员主体性、统一要求与个体差异、组织教育与自我教育、军队现代化的发展与学员个  相似文献   

3.
任何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既不是某个理论倡导者头脑中固有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从前人的理论中抄下来的。她的产生只能是她所处的时代的呼唤,是时代的要求,是对社会实践的回顾、反思、概括和总结的结果。因此,要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必须从历史发展的逻辑上和现实社会的实践中寻求答案。  相似文献   

4.
时代在呼唤创造型人才,作为输送人才的主阵地——学校,就需要与时俱进。作为英语教师,就要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5.
发展主体论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主体的角度研究社会现代化问题和从社会现代化的角度研究作为主体的人的发展问题,是主体理论和发展理论继续深化的合理思路。因此发展主体论的提出,具有理论上的逻辑必然性。从社会发展的现实来看,自觉地解决发展和主体的关系问题,不断满足主体需要并提高主体的需要层次,实现主体对社会发展的积极选择和自觉调控,也是中国改革走向成功的基础课题之一。本文围绕发展主体论的提出、主体和发展的互动关系、社会发展的主体原则等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使主体意识作为现实问题凸显。从马克思关于人的“类特性”的观点来看,意识性是人的自由自觉类特性的关键,是人成为主体的根本原因。主体意识就是指人对自身作为对象性活动主体的本质、地位和价值的自觉认识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及自身的实践理念。它实质上是人全面占有自己本质,实现自由发展的能力。在现实社会生活实践中主体意识既表现为人的一种精神状态、思维方式;又表现为对物包括自身、生产力、社会关系自由自觉支配的能力和行为。人类能够运用自然资源的方式、途径越多,就越能在生命活动方面呈现出自由,生命过程就越得到优化,其主体意识就越充分。主体意识的发展不仅是一个客观历史过程,更是一个需要努力实现的目标。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不可或缺的特点就在于把主体意识的发展与实现过程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自发状态调整为自觉状态,从社会整体利益完善与运用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7.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包括类的现代化和个体的现代化。关心人和人的发展,是文化建设的出发点,也是其终极关怀。人类生存环境的优化,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弘扬,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都同文化建设息息相关;同时,人的现代化又能动地作用于文化建设。因而,必须制定和实施符合中国国情又顺应时代潮流的人的现代化文化建设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8.
编辑主体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者、民族文化的缔造者。编辑主体的思想观念对编辑出版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出版物对受众有着深远的影响。反映社会现实 ,把握时代脉搏 ,编辑主体必须实现指导思想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新时期我党对于马克思所描述的“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的积极迈进,又是妥善处理我国面临的各种矛盾、机遇、挑战的主动回应。人是社会的主体,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并“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因而,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是“现实中的个人”,人在具体的劳动实践和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必然与自然、社会、自身发生联系、冲突、甚至对抗,人与这三者关系的和谐处理将直接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从人的三重关系维度出发,探讨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时代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理论是时代呼唤的产物,它适时地回答了时代提出的新问题,及时地解答了时代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探索到了成功的道路.理论反思,实践探索,经验总结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逻辑脉络.作为时代呼唤的哲学回响,邓小平理论与我们的时代同行,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引路旗帜.  相似文献   

11.
作为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一种理想追求和价值目标,又是一个逐步推进和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在继续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呼唤。  相似文献   

12.
高校统战工作的“治理”转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因应高校统战工作的现实困境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动力,高校统战工作应从社会管理的组成部分转向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和路径。治理现代化的多元主体性、责任自治与共治、协同共治的总体性理念,为高校统战工作从单一主体走向多元主体、责任他治走向责任综合治理、教化与管理走向"协同共治"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现实动力。"治理"转向后的高校统战工作,既推动着统战工作的科学发展,也助推了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教育治理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改革是一个现实的、历史的、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性实践过程,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基于自身存在、发展的需要而对社会生产结构、交往模式和思维观念等进行的改变和革新活动,其本身必然要以作为主体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共识作为价值基础才可能得以展开。而从马克思以来,现代哲学已经实现了由认识论向存在论的深刻转换,关于价值和价值共识的研究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客。突破“主一客体”认识论框架,在存在论意义上对价值和价值共识进行新的认识,为我国当代改革寻求价值共识的基础已成为必要并且必须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4.
治理下乡是加速迈向治理现代化的制度选择,精准扶贫是扶贫攻坚的战略指引,实现治理下乡与精准扶贫的耦合发展有利于协调推进乡村振兴,优化基层治理格局,打破治理内卷化的桎梏。主体共通性、功能互构性和价值一元性构成了治理下乡和精准扶贫耦合发展的生成机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则是治理下乡与精准扶贫的耦合发展的逻辑支撑。治理下乡与精准扶贫耦合发展既是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呼唤,也是推进精准扶贫的现实呼唤,明晰治理下乡与精准扶贫的学理逻辑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20世纪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变革,传统儒家文化现代化问题被提出,其在社会转型中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自身的消亡与复兴,由此并产生了新儒家思想。但是传统儒家文化在现代化转型中有着难以克服的困难,新儒家思想缺乏实现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新文化是植根于人民的生产、生活之中,建立在现代化中国基础之上,适应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占主体地位的新型思想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其"立国之本"的主体地位有着历史、现实和群众的基础,传统儒家思想和新儒家思想无法挑战与取代。  相似文献   

16.
重构社会团结的规范基础并展现人类未来发展形态,由此捍卫并提升每个人的根本价值,乃是马克思实践观点的基本取向。在思想前提上,实践概念意图激发主体自我意识并寻求类存在形态,以此实现精神与世界的契合一致;在思想路径上,实践观点强调社会总体变革和联合行动的优先性,进而批判政治革命的不彻底;在思想旨趣上,实践理性寻求社会团结并重建共同体,从而彰显人性尊严和责任意识。这一内涵和视界需要在概念论视域中进行实践推理,进而确立社会联合与人类解放的实践原则,这一推证与现实的社会历史发展须臾不离,从而要求我们结合时代状况给出思想和行动方案。  相似文献   

17.
唯物史观提供了理解和把握文明形态生成演进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基本原理蕴含着深刻的文明内涵:社会生产力是人类创造和推进文明形态向前发展的根本力量,生产关系是区分人类文明形态的内在依据,生产方式的创新发展是助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保证。从本质上看,人类历史就是生产力推动着文明形态向前迈进,并最终走向成熟的过程。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从历史唯物主义本体论对“现实的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为结构上的党的领导地位与人民主体地位相统一,过程中的价值主体与事实主体相统一。从人类文明新形态所蕴含的价值意蕴来看,全人类共同价值内置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全过程,它体现出文明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与逻辑的应然,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实现多元文明共生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8.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十八大以来提出的重要目标,其中逐步凸显的人本价值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体现。人本价值的凸显是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的理论要求,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继承,这是基于我国现实实践发展的根本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立足人的现实需要,以实现人民利益为重要尺度,进而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本价值要更为注重人文关怀,基于现实实践的基础,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地位来实现。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解放的实现在于人的个性获得解放,而个性解放的内涵是个体身上的人性或人的本性得到解放,这一内涵凸显出了现实个人之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地位和意义。正是现实个人的这种地位和意义,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将其确立为社会的价值主体、目标主体、责任主体和动力主体。因此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中,我们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以发挥其对个人主体的培育作用;而另一方面,则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国家与个人间的舞台与主角关系,如此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和理想。  相似文献   

20.
人的现代化三题崔自铎人的现代化,是当代人学研究中一个极其重要而又复杂的课题,本文仅就其中三个问题谈一些看法。1、人的现代化问题的实质人的现代化,主要是指主体的现代化。而主体的现代化,不过是依据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对主体素质提出的要求。所以,人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