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2年12月4日,对于中国法治建设而言,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正是在这一天,现行宪法在万众期待中正式问世。  相似文献   

2.
杨维汉 《浙江人大》2014,(11):17-18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法治中国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我们党治国理政提供了根本遵循。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60年前,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为年轻的共和国奠定了法制基础。现行宪法自颁布至今已逾30年。30多年发展历程证明,宪法是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根本法制保证。依  相似文献   

3.
<正>12月4日,我们迎来了第一个国家宪法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设立国家宪法日,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必将进一步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为法治中国的进程再添新动力。  相似文献   

4.
梁国栋 《中国人大》2014,(21):21-2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刚刚闭幕,全国人大常委会便立即开启了贯彻全会精神的大幕。在10月27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草案)》的议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李适时在作草案说明时指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强调要加强宪法实施。为此,有必要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立法形式设立国家宪法日。  相似文献   

5.
杜德印 《中国人大》2012,(23):16-16
在全国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热潮中,隆重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对于进一步贯彻实施宪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宪法及其所蕴涵着的民主法制价值显示着人类对自身尊严的深刻理解和制约国家权力的制度化努力。因此,自现代民族国家确立以来,人类社会都力图通过宪法及其变迁,建构国家层面的民主政治制度框架,协调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冲突并形成和巩固社会共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宪法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深刻总结了党领导法治建设的伟大成就。《决议》多次提及了我国宪法,包括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五四宪法、现行宪法和2018年宪法修正案,以及依据宪法和基本法解决香港问题,反映了党领导人民推进宪法制度建设的重大成果,彰显了宪法在国家治理和推进国家法治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现行宪法是对1954年制定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继承和发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9.
<正>"今天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宪法日。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宪法。宪法以其至上的法制地位和强大的法制力量,有力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有力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有力促进了人权事业发展,有力维护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设定国家宪  相似文献   

10.
2014年12月4日前后,一场学习宪法、普及宪法、崇尚宪法、弘扬宪法精神的热潮在全国各地展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联合有关部门在北京举行了"深入开展宪法宣传教育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座谈会。张德江委员长亲自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在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的重要指示精神后,张德江委员长强调,新形势新任务迫切要求我们加强宪法宣传教育,推动宪法宣传教育常态  相似文献   

11.
张维炜 《中国人大》2011,(15):44-46
许崇德居住的时雨园隐于繁华的中关村地带,盛夏骄阳下,满目绿意。"我到门口迎接你。"挂了电话,许崇德笑呵呵地打开门,眼前的这位中国宪法学泰斗,一头银发,雪白的T恤,深蓝色的短裤,格外亲切随和。  相似文献   

12.
由于宪法及其蕴涵的宪政秩序显示着人类对自身尊严的深刻理解和对现代国家权力的制度制约的努力,因而在现代文明体系中获得普遍认同、得到广泛实践。自宪法在现代民族国家确立以来,人类社会都力图协调稳定必要性和变化必要性这两种彼此冲突的要求。为了缩小宪法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距离,就需要以某些方式改变宪法,使宪法的规定或其内容发生一定的变迁。通过宪法变迁实现制度变革以体现宪法的权威性和宪政秩序的稳定性,就成为现代立宪国家的重要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3.
梁国栋 《中国人大》2014,(23):27-30
从1980年9月开始起草,到1982年12月4日正式问世,现行宪法至今已经走过了32年的伟大历程。回首32年的峥嵘岁月,伴随着共和国跨越发展的步伐,现行宪法也完成了四次载入中国法治建设史的修正。从1988年宪法修正案确认私营经济的宪法地位,为土地出租全面开闸,到1993年修宪,将计划经济改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了质的飞跃;再到世纪之交的1999年修宪,  相似文献   

14.
15.
陈斯喜 《中国人大》2012,(12):53-53
今年是现行宪法颁布实施三十周年。去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的“六五普法决议”明确提出:“要突出抓好宪法的学习宣传,深入学习宣传宪法确立的我国的国体政体、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主要内容和精神,进一步增强公民的宪法意识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形成崇尚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权威的良好氛围。”深入学习宣传宪法,首先必须搞清什么是宪法?宪法有哪些不同于一般法律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6.
20 0 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五十周年。在这样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 ,回顾半个世纪共和国宪法产生与变化的历程 ,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与教训 ,对于我国的法治建设和依宪治国 ,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新中国宪法的基本功能是为共和国进行权力配置   宪法的功能是什么 ,这是宪法学界必须回答但却是我国法学界学者少有回答的问题。笔者认为 ,宪法的基本功能应当是就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基本关系进行设定 (也就是构建新中国的政治体制 ) ,这些设定通常体现为国家的基本的政治制度。事实上 ,新中国宪法的内容也正是…  相似文献   

17.
从西方宪法变迁理路看中国宪法变迁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现代意义的宪法是英语民族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英、美宪法变迁的成功经验在于渐进式的积累与进化理性主义;法、德宪法变迁的多劫之原在于激进式的革命与建构理性主义。中国近现代一百多年宪法变迁失败的原因无疑亦可归结于建构理性主义。因此未来中国宪法变迁的路径当为:以进化理性主义为理论支撑,稳中求变,稳中求进,积累经验,并通过宪法修正案、宪法解释、宪法判例、宪法条文的法律化、具体化和宪法教育等方式得以实施和实现。  相似文献   

18.
《人民政坛》2012,(7):46-47
韩大元在《法商研究》2012年第3期载文《1982年宪法的人文精神》认为,人文精神作为宪法的精神特征,始终指导和影响着宪法制度的发展.并把国家和社会生活引导到人性关怀的基础之上。宪法发展的逻辑基础是人的尊严和权利的保障,宪法精神表现为公平、平等、自由和宽容,而人文精神集中概括了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的现代宪法特征,1982年宪法文本彰显人文精神,其颁布是全社会呼吁人性关怀的一种制度性回应:宪法结构体现人文精神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20.
今年的12月4日,在我国推进依法治国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因为这是首个"国家宪法日",它的设立,是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宏大的背景下,对宪法至高无上法律地位的郑重确认;也是重塑宪法权威,让宪法从"文本"走向"现实",把宪法精神融入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