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越轨的萧红     
陈洁 《北京观察》2014,(11):70-71
正民国有众多的女作家,有才华有故事的不乏其人,而如萧红一般从文字到人生都越出常轨,实属罕见。几位文化人看完《黄金时代》后,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要拍一个脑子不好的女人?"为什么要拍萧红?萧红为什么值得文化界热议?我认为,萧红的叛逆性和越轨行为,使她在成为一位天才女作家的同时,她的人生也成为不可复制的历程,这是吸引影视界拍萧红,文化界议萧红的原因所在。民国有众多的女作家,有才华有故事的  相似文献   

2.
《小康》2016,(11)
正两年前,阿零给我发来她的小说片段,我说,这不是萧红的《呼兰河传》和《生死场》吗?但阿零和萧红还是不一样。萧红笔下的乡村,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而阿零笔下的故乡,人不慌不忙地生,不慌不忙地死。萧红对故乡的记忆,如血滴在雪地里,雪白血红,如她31岁的人生。阿零对故乡的记忆如水滴在水里,死是生的一部分,不慌不忙,如她温婉的一个回眸。故乡,离得越远,离开的时间越长,越清晰,清晰到有些晃眼,围着每一个晃眼的光点,他们变成故事,铺陈在阿零的笔下。那些曾经的挣扎、恐惧、无奈、抗争,都  相似文献   

3.
我最早看美剧是在十几年前。那时候,《Friends》(中译名为《老友记》或《六人行》)风靡全球,我和室友一集不落地看完,虽然是为了学英语,但收获了许多欢乐。《Friends》曲终人散时,我们还颇有些伤感,担心以后可能再也看不到这样经典的美剧。后来,陆陆续续又看了一些,例如《绝望的主妇》《实习医生格蕾》等等,也都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我很少看中国的电视连续剧,虽然有一些很不错的片子也曾吸引了我,比如《亮剑》《潜伏》,但总的来说,我并不喜欢中国的电视连续剧。最初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偏好缘自何方,后来,偶尔看了一集红遍大江南北的《甄缳传》,才恍然大悟。  相似文献   

4.
她——酷“李安得了金熊奖报喜,林惠嘉被电话吵醒还很不爽。”“酷”是李安形容太太林惠嘉的词。他在《十年一觉电影梦》中,回忆自己第一次以《喜宴》获得金熊奖时,想着太太支持她这么多年,如今电影获奖要赶紧给太太打电话报喜才对,于是就拨电话回家。当时是美国时间早上5点多,太太被电话吵醒很不爽,“我说:‘我们拿金熊奖了’,她说:‘喔’,我说,跟内地电影一起拿的,她问:‘没有别国参加吗?’我说:‘有,有’,她就挂电话了。她就是这么酷,这么多年来,这些外在的东西对她好像没有一点影响。”  相似文献   

5.
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读萧红的书,萧红说,她的胸中积满了沙石。因此她所向往着的,只是旷野、高天和飞鸟,远远地看她的足迹,细数沙石成旷野,高天里人高鸟低,难为一个女子竟能在民国里如此逡巡过。及至看她的呼兰河,马车,恍惚里才有终于悟得她的感觉,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她的祖父,在开始之前,结束之后一直温暖着,大概也有深藏深夜里的灯火般窃喜和欢愉了,再想到她的萧萧落红一生也终于释然。君住长江头,妾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这首古代的爱情诗在我的理解里,也有一份亲情,就像看到萧红小说里的祖  相似文献   

6.
罗四钨 《小康》2008,(1):104-104
一天半夜,电话似凶铃响起,原来是做小白领的女友看完电影《色戒》后,又找来小说《色戒》和胡兰成的《今生今世》读,感动不已,一定要与我分享。女友不依不饶地给我讲了大半个小时,硬是用索引法把那一万来字的《色戒》解构成一个感天动地的伟大爱情。没几  相似文献   

7.
萧红的一生在关于萧红的传记书写中经历了传奇化历程,萧红作品亦因作家的传奇经历蒙上了一层宿命论色彩。通常,学界对这位女作家经历本身的关注更甚于其作品,萧红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一直成为研究者们解读其人生和思想的主要文本,并在传记写作中成为传记作家引用的材料。传记写作通过传记契约实现真实性,而文学作品则以自传空间追求终极真相。一直以来,人们对萧红的人生和作品都存在双重误读,萧红作品在人们对其人生经历的找寻中被误读,萧红人生与萧红传记的叙写之间亦存在事实性错位。  相似文献   

8.
吴孟樵 《台声》2011,(4):51-52
德国作家徐四金的第一本长篇小说《香水》,引起大轰动,他则成为国际知名作家。此书被改编为电影《香水》。书迷影迷可以对照男主角阴暗性格的差异在哪?徐四金笔下天生失去嗅觉的人,如何迷恋味道?如何形容味道?如何创造多种独特的香水?小说的惊悚感更甚于电影。  相似文献   

9.
《梦珂》、《第一炉香》和《小城三月》是同一母题的三篇小说,它们透露出迥然不同的叙述声音,与丁玲、张爱玲、萧红的生命体验形成彼此参照、互见文意的对话结构。  相似文献   

10.
渭法  江楠  张虹 《民主与法制》2013,(16):48-51
日本电影《人证》堪为世界电影史上一部经典作品。它是根据20世纪30年代日本的杜会派推理小说作家森村诚一的小说《人性的证明》改编的,讲述了女主人公八杉恭子与她的黑人儿子焦尼之间哀婉动人的故事。儿子焦尼千里迢迢来日本寻找母亲,母亲却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而杀害了儿子。  相似文献   

11.
李政道与杨振宁的“恩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扬 《同舟共进》2011,(2):68-70
我有个习惯,从报上看见有意思的文字,便剪下来放在案头,时间一长,这样的剪报往往能攒上几十上百份。《(李政道传)披露与杨振宁恩怨始末》(以下简称《始末》,2009年12月8日《作家文摘》)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中国保安》2012,(2):51-51
通过看电影品味领导力,就好比大快朵颐的同时又瘦了身,实在是寓教于乐。上领导力的课程,我最喜欢用的电影片段包括《华尔街》、《巴顿将军》、《亮剑》、《在云端》等。2011年上映的《让子弹飞》,更是学习领导力的好素材。  相似文献   

13.
一个凭借《苍天在上》、《大雪无痕》等作品被冠以著名反腐作家;一个拍出了震撼人心的电影《寻枪》、《可可西里》,成为中国第六代著名导演。他们就是陆天明和陆川父子!父子俩曾经的关系如同相互拼杀、水火不相容的两把刀,但是随着岁月增长,儿子对父爱有了全新的认识,父子俩针尖对麦芒的关系也变成了有同一个连接点,且相互保护、共同出击的剪刀关系!  相似文献   

14.
张大妈最近看了一部电影《2012》,电影里讲了玛雅人关于世界末日的神秘预言,出现不少山崩海啸的镜头。看完电影,她总是失眠,整夜颠来倒去地回忆电影里的情节。张大妈试着说服自己,那些震撼的场面都是电脑制作而成的,不是真实的。但是她镇静了一段时间后,又看到现实世界里地震、火山喷发、  相似文献   

15.
中国式大片,在死棋局里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06年12月29日,一部投资1000万的恶搞电影《大电影之数百亿》在全国各大影院上映,这部片子以恶搞的方式向《功夫》、《十面埋伏》、《花样年华》等大片一一“致敬”。在恶搞已风行网络的今天,堂而皇之的登上大屏幕则是首次。其实,在看过《大电影》之后,我们很容易就能想到这只不过是一个加长放大版的“馒头”(2006年风靡一时的恶搞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中国电影可以说一直在期待真正的大片,可现在所谓的大片,都成了被娱乐的对象。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式大片难逃“馒头”宿命?  相似文献   

16.
李雨思 《当代广西》2010,(10):56-56
<正>作家东西的一部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出版后热热闹闹,先后被改编成了电影《天上的恋人》、电视剧《没有语言的生活》,继而广西壮剧团又将它改编成为壮剧《天上的恋曲》,作为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献礼进入高校巡展。同一题材使用不同的艺术手段进行再创作,每一部作品都获得了良  相似文献   

17.
活出一个自己来──电影《画魂》观后有感(一)她一定想念家乡的小桥,那桥下的流水,那水边古老而雅致的房子,还有那吴依软语的乡音……可这一切都好象被什么阻隔了,把她隔开了好远、好远。于是长睡在异乡。萧红,一个和她同时代、同样才华横溢,但也同样不幸的著名女...  相似文献   

18.
活跃于新世纪的广西多民族作家,生活在一个文化相对开放的时代,接受的文学教育趋于多元。对于这一点,汉族作家东西在一篇谈及他的壮族作家朋友的文章中就专门指出:“他们读过《诗经》、《三国演义》和《红楼梦》,读过鲁迅、卡夫卡、托尔斯泰和巴尔扎克的小说,看过美国好莱坞的电影,吃过麦当劳。”  相似文献   

19.
我以我笔写警察──《血战飞虎帮》创作谈王仲刚"你不是作家"。我的一位最亲密的朋友这样一本正经地对我说。是的,我不是作家;虽然被冠以省、币作家协会会员头衔。但我知道,我只是个警察。3年到,产生创作电影文学剧本《血战飞虎帮》(原名《铁音战车匪》)的急头的...  相似文献   

20.
<正>雷锋的文学解读,有过,传记文学《雷锋传》就是,两次的电影文学剧本《雷锋》也是,更不消说贺老的《雷锋之歌》,这首长诗当年我们是用矿石收音机听的,听得被窝里热泪涟涟;前人的文学探索相当有力,但是长篇小说在我来说尚未看见,长篇的体裁之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