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袁梅 《求索》2010,(6):125-127
"天人"思想是中国哲学传统的核心理念,蕴含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智慧。儒家的"天人合德"、"天人同构",道家"天人同源"、"道法自然"以及佛家的"依正不二"思想是中国天人思想的精辟表达。与西方"二元对立"思维下的人天分离思想相对照,中国哲学传统强调人与自然的同构合一。随着"生态时代"的到来,这种思想将普遍被世界重新认识和发掘,扭转当代生态环境危机,必须在整体上放弃西方"二元对立"的生态范式,确立以东方传统为原则的伦理文化指向。倡导中国哲学传统,寻求现代性转换和整合,为当代生态伦理育成提供精神滋养,应成为当代人的文化自觉与行为自律。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的"生态观",是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内涵极为丰富,包括了自然和谐的生态观、全民参与的生态观、同步协调的生态观和依法行政的生态观等多个方面,这些基于对中国国情深刻认识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精辟总结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于指导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特殊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3.
张微  董玉宽 《前沿》2013,(8):100-102
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加入到"五位一体"国家建设布局中,由此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被提升到新的高度。加强大学生的生态伦理教育是加强公民生态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体现,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赵挺 《群众》2014,(9):17-17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科学划定生态红线,是优化国土空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举措。为加强生态空间管控,江苏在全国率先编制印发了省级《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并配套制定了生态红线区域监管考核及生态补偿办法,初步形成了生态空间管控制度体系。"管"就是强化监管考核。努力做到"三个落地":一是责任落地。  相似文献   

5.
阳秀琼 《当代广西》2012,(16):34-36
这是一座"城在海中,海在城中"的美丽港城。这里,日有所新,月有所异,曾经的小渔村,如今新楼群、新景观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鳞次栉比。这里,有"海洋卫士"之称的红树林与正在发展的城市睦邻而居、繁荣生长;世界唯一的被誉为"植物界大熊猫"的"茶族皇后"金花茶灿然绽放;每年数十万只白鹭翩跹而至,与这里的人们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6.
提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是党的十八大精神的一大亮点。将"建设现代生态体系"纳入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浙江省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一大举措。文明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历史性产物",伴随着不同的发展阶段和认知水平,"生态文明"本身也有一个与时俱进的演化过程。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生态文明发展,我们似乎在聆听一曲三重奏的华彩乐章。  相似文献   

7.
耿步健 《求索》2010,(12):106-10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涉及到两个基本关系的和谐,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传统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只调整"人与社会"的关系,没有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得社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缺乏伦理基础。因此,本文认为,在生态文明视野下应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调整范围,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上海最美丽的乡村"、"上海生活环境质量最高的地区"、"上海乡村风味最浓郁的地方"、"上海最长寿的地区之一",这一系列的荣誉获得者,是上海崇明三岛之一的横沙岛。站在横沙岛南端海事□望塔的十四层,整个横沙岛便尽收眼底。远远望去,横沙岛宛如一颗巨大的绿螺,静静地伏在长江入海口。  相似文献   

9.
郑高花 《前沿》2011,(5):192-195
突破传统"人际伦理学"的藩篱,使"环境问题"合理地进入到"伦理问题"之领域,是构建生态伦理学的基本前提。要使这一基本前提得以成立,必须重新反思环境与伦理关系的传统范式,探寻环境与伦理关系的新路径。本文在梳理环境—伦理关系的"人类学范式"和"生态学范式"的基础上,提出环境与伦理的"一体性价值观",以期为生态伦理学的哲学前提奠基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0.
彭立威 《传承》2012,(5):63-63
生态人格体现了对"求真"的理性追求,即生态人格要求人们必须拥有丰富的关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知识,具有自觉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与稳定的生态智慧,并以此来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胡文生 《前进论坛》2010,(10):51-52
(本刊讯)2010年9月1—3日,由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国家环境保护部、河北省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六届中国生态健康论坛"在河北省唐山市隆重召开。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陈宗兴出席论坛并致开幕词。  相似文献   

12.
徐国超 《前沿》2010,(9):169-173
本体论意义上的"生态"与"家"的意境紧密相连,它不仅指称整体、系统的关系,更暗示着一种"生生"的状态。"生"与"仁"、"和"是同位一体的,在儒家的伦理系统中,往往用"仁心"来诠释生生之德,从而使天道、物道、仁道、人道在生生之道中合而为一。"态"从华夏文明的思维特征上看,与中国传统的"象"思维有着密切的关联。从文化渊源上说,受儒、道、禅的浸润,"态象"涵摄、贯通了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全体。"生态"的本体意义便可以从"生"与"态"的辩证关系中作出相对的言说。  相似文献   

13.
张歌莺 《政策》2010,(10):49-50
房县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紧邻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生态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房县县委、县政府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双赢"。  相似文献   

14.
赵兴梅  左停 《前沿》2010,(3):95-101
不同时期的草原政策是对"发展"概念的政策诠释。在将"发展"仅视为"经济增长"时期,草原的功能被定义为与农地一样的,单一的生产资料。这一时期的政策制定由于没有考虑草原的生态功能,在制度层面造成了对生态的巨大破坏。随着国际国内发展思想的演变,延续和实现人类自身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主流话语。以保护和恢复生态为目的一系列政策相继出台。同时新的自然资源管理方式在国际组织的推动下,已经开始逐步影响中国的环境资源政策,成为一种新的管理探索模式。  相似文献   

15.
杜富广 《前沿》2009,(11):127-129
生态社会主义价值观坚持对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以平等作为核心价值理念,以对当代资本主义弊端及其价值观的批判为基础,以"非暴力"作为实现价值观的方式,以建设基层民主、节制增长与平等分配的政治、经济模式作为实现该价值观的制度依托。  相似文献   

16.
轩玉荣 《前沿》2012,(7):53-54
马克思"人学"之思及意义在于赋予当代哲学以崭新形象出现。他完成了从"解释"的哲学向"改变"的哲学的格式塔转换,为我们拉开了人作为人应该成为人的历史序幕,实现了哲学在当代的"人类学转向"即人类对自身本质的合理性认识。在解决威胁人类生存的生态危机问题争论中,生态哲学(环境哲学)的出现可以看做是对这一本质的回应。  相似文献   

17.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中心主义“红色”批判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湘萍 《前沿》2011,(5):189-191
在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辩证法的指导下,后期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重返人类中心主义立场,提出生态中心主义的"红色"批判理论。这一理论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批判理论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不仅拓展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视阈,也为我国"两型"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8.
贺利平 《前沿》2014,(17):60-61
儒家生态伦理观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与现代生态文明观是一致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构想。本文通过对儒家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内涵的分析,结合当代社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从以生态文化建设为核心,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确立健康消费观三个方面,来谈一下当前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9.
王元钊 《前沿》2010,(4):194-197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时代要求。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天人合一"思想,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等关系的一系列基本和谐观点,因此,对"天人合一"进行当代生态解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对"天人合一"精神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天人合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定会对我们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杨柳 《前沿》2013,(8):113-114
高等教育作为我国社会生活中的核心力量一直备受关注,但目前高等院校存在着"男主女辅"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重视。生态女性主义从上世纪70年代出现后,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就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试图用生态女性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我国高等教育相联系,就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