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刑事侵权具备"刑事责任"、"侵权责任"双重责任属性,由于刑、民责任在发展进程、互动的路径及效果上的不同,可分化为"因侵权而犯罪"与"因犯罪而侵权",即刑事侵权二分论。"因侵权而犯罪"具有民事责任倾向性,"因犯罪而侵权"具有刑事责任倾向性,解决刑事侵权责任问题须兼顾侵权责任法与刑事法的正义要求。刑民二分论有坚实的法律基础,符合法律价值基础的要求,当刑事责任与侵权责任进行内容接轨与功能互补时,可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价值目标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论单位犯罪中“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单位犯罪的场合 ,能够成为单位犯罪主体的只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 ,而上述组织体中的自然人不可能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单位中特定的自然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原因主要在于 ,其具备负刑事责任的基础和有利于抑制单位的犯罪。承担单位犯罪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只能是对该单位犯罪这一事实负有直接责任的人员 ;在其具体范围的认定上 ,因单位领导体制不同而应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3.
单位犯罪主体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辩证法的原理、观点和方法,通过反思世界范围内关于法人能否成为犯罪主体的论战,结合自然人犯罪主体构成要件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认为我国刑法中单位犯罪主体是指具有完全法律人格、实施犯罪行为并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团体。并借鉴罗马法人格学说和自然人刑事责任能力理论,对构成单位犯罪主体首要的核心要件的完全法律人格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刑法第30条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据此,单位集体实施的某一危害社会的行为,符合刑法明文规定为单位可以成为犯罪主体的犯罪的,依法应追究刑事责任,但  相似文献   

5.
一、刑法第七条属人管辖原则规定的疏漏我国刑法第三十条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根据这一规定,我国追究单位的刑事责任应当以刑法的专门规定为限。那么我国的单位在域外犯罪是否可以追究其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6.
张莉琼 《北方法学》2017,11(3):75-83
2010年《北京公约》和《北京议定书》首次规定了国际航空犯罪法人责任,法人责任以法人的高级管理人员代表法人实施劫持航空器等国际航空犯罪为要件,法人为此承担刑事、民事或行政责任。公约对法人犯罪及其责任的立法需要转化为国内法才能适用。世界各国国内法对法人犯罪及其责任的态度差别较大,英国、加拿大、法国等国刑法规定有航空犯罪的法人刑事责任,德国国内法规定有航空犯罪的法人行政责任,意大利刑法规定有航空犯罪的法人民事责任,我国仅在个别航空犯罪中规定有法人犯罪及其刑事责任。我国法人犯罪及其刑事责任的立法和理论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可在我国刑法中取消法人犯罪法定化限制,全面规定包括航空犯罪在内的法人犯罪及其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7.
《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首次在国际法律文件中将法人犯罪法定化,把法人犯罪列为公约管辖的范围。公约规定了法人犯罪的范围、法律责任、法人责任与自然人刑事责任的关系、法人责任的裁量等内容。这为我国单位犯罪的立法完善提供了国际法根据。我国《刑法》中"单位犯罪"与公约中"法人犯罪"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犯罪主体的名称不同,应负刑事责任的犯罪范围不同,刑事责任的实现方式不同,法人责任是否影响实施此种犯罪的自然人的刑事责任不同。以公约为视角,我国单位犯罪的立法在保持"单位犯罪"的名称、单位责任的双罚制原则、洗钱犯罪与受贿犯罪的单位主体等不必修改的前提下,要将单位扩充为某些犯罪的主体,增加规定单位犯罪刑事责任的实现方式,完善单位责任与实施此种犯罪的自然人的刑事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8.
一、单位犯罪概念和特征(一)单位犯罪的概念刑法第三十条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也就是说单位犯罪的概念是: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经集体研究决定  相似文献   

9.
犯罪与刑事责任的关系问题涉及到犯罪化的问题,即立法者将什么行为规定为犯罪,为什么将它们规定为犯罪,同时,也涉及到对一定行为如何归责的问题,以及归以怎样的责的问题。在古代,犯罪就是违反了神灵的意志,刑罚就是代天行罚。在当代,权利本位已经成为法律观的基本立场,在确定犯罪时,应当首先考虑刑事责任问题,当然也不排除考虑刑事政策问题,在确定刑事责任时,也要从犯罪出发。在犯罪与刑事责任之间还要求得一种平衡,即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因此,很有必要思考一下犯罪与刑事责任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0.
单位(法人)犯罪与传统刑法刑事责任理论存在诸多不同.本文对英美法系的单位(法人)犯罪刑事责任原理进行探讨,并对我国现行单位犯罪制度存在的问题加以剖析,力争在比较借鉴中对我国单位犯罪刑事责任有个更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刑法所指的边缘年龄是刑事责任年龄的临界点,即行为人实施了我国刑法禁止的行为所承担刑事责任与否的年龄段.侦查、检察和审判实践中,主体的年龄问题一直是诉讼过程中十分关注的大问题.随着刑事犯罪年龄低龄化程度的加深,刑法所担负的打击功能与未成年人犯罪频发的势头不相适应.  相似文献   

12.
随着花都区空港物流业飞速发展,物流领域的刑事犯罪呈现出犯罪手段多样化趋势明显、犯罪对象向非法物品发展、犯罪性质向暴力性犯罪发展、犯罪方式向组织化程度高的多元化团伙犯罪发展、利用快递货运进行犯罪情况突出等新特点,本文分析了物流领域刑事犯罪高发的原因,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刑法中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莫洪宪 《法学论坛》2002,17(4):95-100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日益为国际社会及世界各国所关注。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决定了对其犯罪应采用有别于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追究制度。我国现行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明确规定了从宽处罚和不适用死刑的原则。从有助于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的贯彻落实考虑 ,本文对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和从宽处罚的原因进行探讨 ,并对“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观点提出异议 ,为司法实践正确解决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提出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检视我国单位犯罪刑事责任的立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我国现行的刑法典中,单位犯罪刑事责任的立法摸式有三种:单位成员承担单位犯罪的全部刑事责任;单位成员承担与自然人犯该罪同等的刑事责任;单位成员承担单位犯罪的部分刑事责任。单位成员承担单位犯罪的部分刑事责任的立法模式应成为一个原则,并应在立法形式上进一步完善。在单位犯罪中,对单位成员配置死刑缺乏刑罚的正当根据,单位人格刑事责任的本质决定了在单位犯罪中不应对单位成员配置死刑。  相似文献   

15.
个人的国际刑事责任是指个人对其所实施的国际犯罪,依据国际刑法所承担的刑事责任。本文从个人的国际犯罪刑事责任概念、特征、法律依据、承担等方面对个人的国际犯罪刑事责任进行了梳理,以助于对个人的国际犯罪刑事责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基于国际社会面对"国家犯罪"与国家刑事责任的争论,简要介绍政府犯罪观念产生的背景、初步概念、独立性及政府刑事责任双罚制;着重分析政府犯罪与国家犯罪的关系;得出尽管政府在国家不法行为和国际犯罪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政府犯罪不能完全等同于国家犯罪这一结论.在现有的国家责任体系中,建立政府刑事责任制度,具有法理和实践层面的可行性,符合国际社会现实状况.  相似文献   

17.
随着未成年人犯罪出现低龄化,是否应通过降低刑事责任年龄遏制未成年人犯罪成为法学界争论之一。本文对我国1979年确定刑事责任年龄的依据与当今时代背景的变化分析,揭示了降低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必要性。提出应当将刑事责任年龄降至十二周岁。  相似文献   

18.
东南沿海经济快速发展地区进入新世纪以来,刑事犯罪特别是侵犯财产罪未能得到有效遏制。以惠州市2001——2004年的犯罪调查情况来看,各种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就量而言仍然呈现持续高发的态势,4年间刑事犯罪的频度、烈度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犯罪人的身份虽然涉及工人、农民、国家工作人员、学生、私人企业主、个体劳动者以及无业人员等各个阶层,但尤以农民及农民工犯罪凸现;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势头;另外惠州市毒品犯罪也较为突出。对此我们应予以充分注意并及早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非刑事法律规范对于刑事犯罪的认定具有一定作用,但其中"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对犯罪的成立并无实质性意义,犯罪是否成立不以该指示为前提或者根据。非刑事法律规范中虽然不具有该项规定,但如果行为符合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则应将之作为犯罪处理。反之,虽然其中存在该项规定,但如果刑法无对应性规定,则不能将此规定上升为刑法。  相似文献   

20.
赵强 《法制与社会》2010,(18):27-28
刑事和解体现了刑事诉讼价值的多元化趋势,并且在许多国家加以应用,成为刑事诉讼程序中一种重要的纠纷解决机制。传统的刑事法律理论认为,刑事犯罪主要是严重侵害了国家的社会秩序。在对犯罪的处理方面,通行的做法是由检察机关对犯罪人提起公诉,追究实施犯罪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这种做法固然可以维护社会秩序,但未充分考虑被害人的个人利益。刑事和解制度优先考虑受害人的利益,注重对被侵害利益的恢复。本文将从犯罪的本质、刑罚权的让渡来论述该制度的合理性,并对在我国建立刑事和解制度提出相关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