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传统与现代之间——新生代农民工的恋爱与婚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生代农民工正处于婚恋的黄金时期,他们婚恋中体现出传统与现代共生与冲突的特点.这在恋爱方面表现在现代婚恋消费、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择偶标准、日益开放的性观念、多样化择偶方式与传统择偶途径并存;而婚姻方面则表现通婚圈的扩展和"户籍对应"的婚配模式并存、"闪婚"的出现、传统观与现代交织的生育观和两地的分隔家庭模式等方面.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还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农村光棍现象成为时下社会热点。调查发现,时间“可能性”和空间“关系性”成为农村光棍成因及其婚姻抉择的内在变量。在传统农村“通婚圈”逐渐融入全国性“婚姻市场”的时空背景下,性别失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引致的婚姻挤压效应,成为农村光棍形成的宏观原因;差异化的家庭条件和个体择偶能力、观念,成为农村光棍形成的微观原因。从追求年龄更小的婚配对象到被迫接纳离异女性甚至入赘,从传统“通婚圈”到地域边缘“婚姻市场”寻求婚配机会,农村光棍也在能动地调适自身的婚配策略,充分利用了时间的“可能性”和空间的“关系性”,以增加婚配的机会。但是经时空规训的婚配机制在结构层面已经决定农村光棍能够得到的婚配机会极其有限,且随着时间流逝,结构层面婚姻挤压程度的上升,个体层面择偶能力的下降,农村光棍也将从积极寻求姻缘转变为消极面对婚姻,直至沦为终身光棍。  相似文献   

3.
冯莉 《青年探索》2009,(1):43-47
网络择偶是当前网络技术发达的多元社会中青年人寻找伴侣的寻常选择之一。本文在街头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认为网络的隐蔽、自主、快捷、选择面广等特征应和了当代青年的现实和心理诉求,促进了网络择偶的发展壮大。尤其对“三高”人群而言,网络择偶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和进步。但其自身无法避免的虚假信息和管理不完善等弊端也造成了青年网络择偶的混乱与危机。  相似文献   

4.
高尚的婚恋情操是指主体在爱情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情感倾向和坚定的行为方式。新时期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部分青年官兵的爱情生活发生丁较大的变化:在婚恋观念上,传统道德思想受到冲击;在择偶标准上。注重物质因索趋势明显;在交友方式上,出现低格调的不良倾向;在婚恋矛盾上,依靠组织处事观念淡化,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军人个体的发展和战斗力的生成。因此,正确处理好婚恋中的问题和矛盾,树立高尚的婚恋道德情操是当前青年官兵在婚恋中必须高度重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张得寿 《创造》2002,(2):33-34
壮族是歌的民族,在他们的生活里,苦要唱歌,乐要唱歌,歌声表达感情,表达思绪、表达对祖先的崇敬、表达对人生的理解、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歌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恋爱更是一首经久不衰的歌。所以历史上,壮族形成了以歌为媒、对歌择偶的传统。如果说爱情的美好是因为其本质上属于审美的话,那么以歌为媒、对歌择偶无疑是将恋爱诗化了。这一传统的源头可能要追溯到远古时代。那时候壮族先民的婚姻形态进入对偶婚和族外婚阶段,几个不同族群或部落集团的男女青年以大型集体歌舞的形式进行交友结识和恋爱婚配。以后这种以歌为媒的形式…  相似文献   

6.
都市“剩女”现象日益显著,引发女性婚配困境凸显的社会事实。本文基于“剩女”婚配危机的形成,从结构主义框架中探寻女性目标与手段的内外兼顾,在反思现代性视野中思考客观女性与主观女性的进退兼容,在社会交换范式中注重女性诉求的义利兼备,在社会网络视野中强调女性择偶方式的软硬兼施,在社会流动视阈中注重女性职业复出与婚姻回归的风雨兼程,以求有效的行为路径变更传统性别模式对女性婚配的现代禁锢。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自填式问卷法,通过对2014年从新疆、西藏和内蒙古自治区抽样选取的3417个维、藏、蒙族及1930个当地汉族青年学生的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发现:(1)三个族群与汉族青年在通婚、邻里、语言、交友等方面表现出较少的交往,在文化上表现出较多的融合状态;(2)民族地区的汉族青年表现出了对当地少数民族较高的亲近感,相应的,也有超过半数的维、藏、蒙族青年认为与汉族青年成为朋友是比较好的;(3)大学生群体、党员群体以及男性群体似乎表现出了更多的交往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徐加宏 《今日上海》2011,(12):34-35
“燃亮一盏橘灯,温暖一世时光。”曾经,冰心笔下那盏小小的橘灯是多么暖人心怀。而如今在杨浦,“爱的小橘灯”青年公益交友活动,以延续爱的光和热为出发点,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这一公益活动在为青年人的交流架设平台,为大龄青年择偶制造机会以外,也为杨浦区域内外来务工子女融入上海,融入杨浦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
青年青睐网络"穿越"小说的深层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穿越"小说是一个青年发现自我、表达自我的平台,也是我们观察青年的凸透镜和放大镜.自由表达的"穿越"特性与青年的渴望得到良好的契合,"穿越"小说凸显了女性的主体意识,"穿越"小说也反映了青年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心理.良莠不齐的"穿越"小说在艺术形式上也许是粗糙的,但是从反映青年内心上看无疑是真实而深刻的.  相似文献   

10.
人工智能以高阶自动化的逻辑承继、发展和超越了机器自动化的逻辑,以其能力之强、影响之广、变革之深定义了时代、变革了存在。智能时代的青年在与人工智能技术逻辑、运行逻辑和存在逻辑的遭遇中,是被其支配从而担忧奇点来临的存在论难题,还是从理解时代、把握存在和生成自我中应对人工智能的存在论升级,是青年人格的时代建构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人工智能的发展改变了存在的境域,人工智能的展开重新定义了关系的存在,人工智能的主体要求了社会主体的生成。因此,从人工智能本质及其与青年的社会历史关系出发来形成青年理解时代的核心观念、理论思维和思想认识,既是青年人能够正确应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存在论升级,又是生成健康人格的前提性工作。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青年参与公益的模式也发生了颠覆性转变,特别在我国各大高校中,涌现出许多公益活动新思路、新方法.公益活动的“下沉”使得互联网平台成为公益链中重要的一环,大量的公益信息发布、公益活动管理等工作开始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本文对我国互联网公益平台的发展现状和面临困境做具体研究,并将高校和社会的互联网公益平台做对比分析,提出互联网公益平台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刘杨  李锋 《中国青年研究》2023,(5):42-50+67
本文通过对全国网络问政平台将近16万在读大学生及毕业大学生就业诉求数据分析,发现相比于党的十八大以前,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大学生就业诉求数量和政府回应数量显著提升。青年大学生就业诉求集中于秋招和春招时段,具有显著的周期性。通过大数据文本分析可知,党的十九大以来青年大学生就业中的工资拖欠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但在提升社会保障、完善人才政策、规范就业合同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各省份之间的就业诉求主题具有重大差异,需要各地针对性解决。此外,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就业诉求数量较大,但是地方政府的回应情况并不理想,导致中西部地区青年面临更严峻的就业形势。乡村青年能够克服“数字鸿沟”,表达自身的就业诉求,然而政府更愿意回应来自城市的就业诉求,在农村形成了“回应鸿沟”。因此,必须从青年就业诉求出发,分地域、分阶段推进诉求解决,从减少政策性约束、做好就业服务和更重视农村青年就业问题等方面持续发力,更好地解决青年大学生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环境问题引发的利益诉求表达行动很多,而既有文献对农村女性的行为逻辑研究比较薄弱。路易岛的调查研究表明,女性的利益诉求表达包括自主型和依附型两种类型。她们既不是沉默者,也没有表现出生态女性主义式的行为方式,而是表现为韧抗争。女性的抗争意志、性别优势、怨恨与谩骂产生的情绪共振效应以及情感管理是韧抗争运行的重要因素。她们利用女性的性别优势作为武器辅助,通过自身的利益诉求意志和情绪共振效应推动男性将利益诉求的行动持续化。  相似文献   

14.
周旅军  吕鹏 《求索》2022,(1):135-142
在人工智能成为新基建重要内容的时代,面对与算法如影随行的社会风险问题,如何规训算法使其"向善",又如何驾驭算法使能"为善",日益成为政府、社会和学术界所关注的重要议题。在讨论算法治理现有进展和现实困境的基础上,需要立足于中国本土的具体情况,从技术架构和社会环境的角度分析算法生态供给侧的社会化生产路径及其治理在人工智能时代的特殊性。在中国人工智能头部企业的行动研究案例说明,社会科学在将计算的社会化生产和社会风险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时,以源头参与、多方合作的方式推进算法治理能够降低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社会风险,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数字时代,社交媒体是青年女性呈现身体的重要平台。从数字技术层面看,青年女性在交往性身体的视觉创作中进行审美劳动,以蒙太奇式的身体剪辑与拼贴完成了非线性的生活叙事,并透过美颜滤镜寻找理想身体的自我投射。从社交平台层面看,在“美丽工业”的催化下,资本与平台紧密勾连形成新的数字消费模式,女性身体被平台流行文化嵌入,在资本编织的完美话语里主动发掘体貌缺陷。青年女性日常性的媒介使用与身体呈现被技术及平台圈禁,负面身体意象由此生成。  相似文献   

16.
罗昊 《中国青年研究》2023,(6):78-84+14
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青年职业农民的兴起已经成为当前最为显著的乡村发展趋势。文章通过对鄂东北S县青年职业农民的调查,分析了青年职业农民自我发展所面临的制度环境与实践困境,重点探讨了这一群体应对困境的能动策略。研究发现:青年职业农民的生存境遇受到政府扶持“帮能”不“帮弱”、关系用工日益异化和后致性竞争加剧带来的个体能力困境三重因素的影响。作为应对方式,青年职业农民积极建构出依附政府部门、专业协会和产业联盟等公共组织的“组织性依附”行动策略,获得了来自外部世界的雇工、技术和价值认同,在绕开村庄社会的基础上促进了个体的自我发展。关注青年职业农民的发展状况,重新厘清这一群体与乡村组织结构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乡村社会的长远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依循米歇尔·福柯有关“自我技术”的阐释,以青年女性的健身运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她们进行“自我审视”和“自我修炼”的实践过程,并对她们身体审美的转向进行了成因分析。研究发现,青年女性在对“身体美”的认识上,积极突破传统思维中对女性形象的固化认知,接受更为广义、多元的女性美;在对“身体美”的获取方式上,选择通过严格训练、量化饮食、身体恢复等途径科学合理改善体形、提升身体素质。青年女性“身体美”的审美转向体现出女性身体观念随时代发展而产生的变化,这种变化则主要源于国家制度层面推动、健康意识觉醒、女性社会地位提升以及自我意识成长等因素。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为“Z世代”青年提供了新的认同建构路径,网络参与深刻影响着“Z世代”的社会化进程,也极大地冲击着传统社会化模式下形成的婚育观念。通过“青年互联网生活调查”研究发现,网络参与对当代青年的婚育意愿呈现负向影响,且这一影响具有性别和网络圈层差异:互联网参与对女性婚育意愿的影响更为显著,网络参与度高的群体表现出显著更低的生育意愿;身处不同网络圈层的青年,其婚育观念也具有异质性,追星圈青年的婚育意愿最低、网游圈次之,而短视频圈则相对较高。研究表明,以互联网为主要场域的社会化路径,即线上社会化对“Z世代”青年价值观念的形塑存在深刻影响。这有助于理解婚育观念的代际差异,为把握当代青年的思想动态、破解当下的婚育困境提供新的理论启发。  相似文献   

19.
当代社会“剩男剩女”现象形成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磊 《青年探索》2014,(4):74-78
“剩男剩女”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形成既有制度因素的影响,又有社会因素的影响,还有自身因素的影响。具体而言,市场经济体制、男女平等基本国策、“门当户对”的社会择偶标准和社会结构压力在青年身上的内化,以及青年自我同一性的延迟和对婚姻家庭的“心理恐慌”,分别从制度、社会和青年本身等方面,催生出了当代社会的“剩男剩女”现象。  相似文献   

20.
随着恋爱、婚姻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逐渐加剧,婚恋匹配问题日益凸显,“相亲文档”“婚恋打分表”“恋爱表格”“门当户对表”等婚恋量化表格开始风靡社交媒体,成为青年人婚恋决策的重要依据。本文通过对青年人表格式婚恋的研究发现:“门当户对”备受当代青年人的认可与推崇。与传统的物质主义取向不同,当代青年人心中的“门当户对”观念逐渐融入了多种精神主义取向的元素,从而使其内涵更加丰富和多元化。在表格式婚恋中,原本类似“黑箱”运作的择偶过程被具象为数字表格中的量化指标。作为媒介的表格在婚恋匹配过程中显著提升了效率与程式化程度,但也存在着简约化婚恋和物化个体的缺陷,青年人应该警惕表格式婚恋这一理性工具背后隐含的决策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