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子证据审查是信息时代案件办理的基本任务,应当由无效审查走向有效审查.就电子证据的单独审查而言,它可以分解出聚焦式、还原式、实验式、勘验式与辅助式的电子证据审查技巧;就电子证据的比较审查而言,它可以细化为对照式、递进式、错位式的电子证据审查技巧;就关于电子证据的综合审查而言,它囊括体系式、关联式、组合式的电子证据审查技巧.上述审查技巧源于司法案例、并得到电子证据基础理论的浸润,有利于指导和改良控辩审人员的办案实践,助益对案件事实的准确认定.  相似文献   

2.
电子证据审查跨越法律和信息学科,涉及证据理论与司法实践的融通,故面临着跨域知识从何而来的基础性问题。现代科学之父伽利略的实验思想对此有着重要启迪,可用以抽象出实验式审查的专门做法。它指的是借助实验方法对电子证据进行审查的实验思维、便宜处置和实验室工作等,可以按照审查目的、审查对象和审查对照进行不同的类型化。该方法的技巧是按照案件发生的近似条件开展多轮电子证据实验,有效复现该证据所能证明的案件事实。我国应当推广基于实验范式的电子证据审查方式,以促成办案人员专业能力的养成。  相似文献   

3.
卞建林 《证据科学》2010,18(5):532-533
按照中央关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部署,日前,“两院三部”联合制发了《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办理死刑案件证据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非法证据排除规定》),对办理刑事案件特别是死刑案件证据的审查判断和运用作出详细规定,并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加以健全完善。这是刑事司法改革的重大成果,对保证刑事案件办案质量,保障诉讼参与人合法权益,准确惩罚犯罪,促进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义。两个《规定》亮点甚多,择其要者,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司法实践中,电子证据审查工作普遍存在难以着手、流于形式的问题,主要呈现为电子证据审查因由混乱无序致使劳而无功的现象。为解决上述问题,办案人员应当遵循电子证据聚焦式审查原理,剥离审查过程中的无效干扰因素,围绕可能影响案件事实认定的焦点问题展开审查工作。其具体方法包括:一是以聚焦争议事实为审查方向;二是以聚焦“鉴-数-取”体系为审查对象;三是以聚焦“关联性-真实性的主辅骨架”为审查标准。  相似文献   

5.
张翔 《法制与社会》2011,(29):123-124
2010年7月1日起,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联合制定的《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下称“两个证据规定”)正式施行,标志着证据核心意识理念在我国刑事诉讼领域的基本形成。本文拟从正确有效应对“两个证据”新的执法办案形势,就贪污贿赂案件的证据收集问题谈谈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6.
我国新《刑事诉讼法》第48条将“电子数据”新增为证据种类.明确了电子证据在实践中运用的法律地位,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往实践中电子证据的不能作为独立的证据种类存在的尴尬境地。下文通过探讨电子证据的作用、取证与审查,以期对司法实践有所裨益。一、电子证据在实践中的作用随着信息化、电子化时代的到来,电子证据在司法机关执法办案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统计,近三年来樟树市人民检察院公诉部门办理的刑事案件共有350余件,在对证据进行取证和审查过程中涉及到电子证据的案件有59件.约占办案总数的16.7%,并且在涉及电子证据的案件中.电子证据的取证和审查往往对案件的定性、是否批捕、是否起诉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2011年8月,樟树市人民检察院院自侦部门接到群众举报.反映本市商务局相关人员在审核家电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工作中涉嫌受贿.经初查发现本市商务局丁某、汪某等涉嫌受贿罪,本市某电器公司负责人周某涉嫌行贿罪。在案件侦查过程中,樟树市人民检察院侦查人员发现了案件的一个关键情节,即周某故意伪造假身份证、假户口本等虚假证件骗取国家家电下乡补贴,而市商务局丁某、汪某明知是虚假信息仍然违规审核,收集证据证实这一情节成为突破案件的关键。然而,侦查人员在对涉案物品、账单、器材等进行审查时却没有发现一点蛛丝马迹.经过侦查人员进一步的缜密调查和对涉案人员做思想工作,周某供认在案发前她已将存贮在电脑硬盘上的虚假信息全部删除.侦查人员立即将涉案电脑封存并带回樟树市人民检察院办案区,及时聘请了符合条件的电子技术专家并由樟树市人民检察院技术科的干警协助成功地将周某删除的虚假信息恢复出来。并依法固定了证据。这一关键电子证据的收集使得案件的全部证据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从而使案件成功告破,并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200余万元。  相似文献   

7.
为证据的审查认定.尽管一般的教义学理论上有种种方法.但诸多基于经验和逻辑的审查方式往往难以消除对案件事实认定的不确定性.以致办案人员常常对证据的证明和案件事实的认定难以形成达到相关证明标准的“内心确信”。  相似文献   

8.
在司法实践中,基层检察机关对技术性证据审查监督权能存在缺位,其主要原因为:基层检察机关缺乏技术性证据审查监督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关办案人员思想观念存在偏差怠于对技术性证据进行审查;刑事检察等职能部门不愿移送案件等。补足基层检察机关技术性证据审查监督权能,需提高检察机关尤其是基层检察机关技术人员的素质;整合检察机关的相关技术资源;理顺相关业务部门的关系以及加强技术性证据审查监督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技术性证据的概念是研究检察机关技术性证据审查制度问题的基础,应当从功用角度将技术性证据定义为解决或证明案件专门性、技术性问题的材料。检察机关技术性证据审查是把关鉴定意见等技术性证据质量的重要环节,除了强化技术性证据薄弱之处、服务案件办理的辅助功能外,还具有实现法律监督的重要作用。在检察机关技术性证据审查程序中,要求审查主体具备鉴定资格,以及将合法性、关联性等纳入技术性证据审查内容,存在不合理缩小审查主体范围并扩张审查内容的问题。此外,检察院将技术性证据审查意见书作为证据提交给法院,虽然为法院审查判断技术性证据提供了更多参考,但也带来了新的干扰。  相似文献   

10.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联合发布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定》(以下称《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统称“两个证据规定”),  相似文献   

11.
公诉安件证据是否客观、真实,是保证案件质量的关键。因此,须经对案件进行认真的细致地审查,复核等步骤,使案件达到型诉法要求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符合起诉条件,使所办理的公诉案件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相似文献   

12.
由于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审查逮捕案件的法定期限短,又不能另行侦查,因此,审查判断证据只能针对侦查机关移送的书面材料来展开,受种种因素的限制,这就要求办案人员必须总结摸索一套快速、有效、科学的审查逮捕证据的方法,笔者认为在用好、用活常用的鉴别法、对比法、印证法之外,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相似文献   

13.
王亚林  张青 《中国律师》2010,(11):63-66
新近公布施行的《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死刑案件证据规定》),确立了“电子证据”作为一个独立证据种类的地位。可以预见。电子证据将成为刑事证据中越来越常见的一种证据种类。然而.作为一种新兴而又缺少完善规范的证据种类,电子证据在发现和收集过程中频频出现侵犯犯罪嫌疑人或他人人权的现象。为此,本文作者以平衡电子证据的收集和人权保障为目的,探讨了电子证据的概念、特点,阐述了在对电子证据的收集过程中对人权造成侵害的可能性以及对两者进行平衡的必要性,而且在《死刑案件证据规定》的基础上,对收集电子证据的原则、主体及具体规则提出设想并进行了详细论证。  相似文献   

14.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安全部、司法部新出台了《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针对这一契机本文旨在对死刑证据的审查判断进行深入阐述和理解,对其中的未完善部分进行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司法实践中,审查逮捕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何对证据进行审查与判断是保证办案质量的关键。本文在此就审查逮捕阶段证据的审查与判断作简要的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6.
一是审查时多看一眼。办案人员在办案时,不仅严格审查起诉意见书认定事实的相关证据,还审查其他证据中有无涉及新的犯罪事实。如在办理冯天富等七人盗窃案件中,发现一名犯罪嫌疑人是以前所办案件中的漏犯,且系多次盗窃,应当  相似文献   

17.
计算机网络犯罪案件数量日益增长。因该类犯罪的特殊性,案件办理中如何锁定犯罪嫌疑人成为突出问题。当前对计算机网络犯罪案件电子证据的取证、审查的研究探讨已达白热化,但办案实践中对确定案件嫌疑人等证据链的实质性审查还停留于办理传统刑事案件的固有思维。在现有条件下高效、客观办理计算机网络犯罪案件,不仅需要立足于新的证据模式,更需要在新证据类型下探究新的审查模式,才能做到不偏不倚、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8.
在案件侦查、审查逮捕或审查起诉的过程中,常常遇有犯罪嫌疑人翻供、不供,证人翻证或不如实作证,以及相互串供等特殊情形。这往往增加了办案的难度,能否处理好这类案件,不仅是对办案人员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检验,而且也是确保办案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强化对疑难刑事案件证据的审查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李冠豪 《法制与社会》2010,(12):127-128,142
本文结合办案实际,论述了侦查机关在收集证据方面存在的不足,并阐述了审查判断证据方面应注意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措施,以期能为办案实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办案规则》(以下简称“办案规则”)第十七条规定了人民检察院审查民事、行政申诉案件的方式为:以书面审查案卷为主,辅以必要的调查取证。而在“办案规则”出台之前,根据高检院发布的《人民检察院办理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公开审查程序试行规则》(以下简称“试行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