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理论认为婚姻同时具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且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的基础,也就是说,两性生理差别为婚姻的自然基础,并且是婚姻的前提。但是当我们发现无法改变同性恋者强烈的自然倾向的时候,我们是否该怀疑所谓的两性基础并非婚姻的前提呢?历史总有其合理性,本文试图从婚姻的历史演进中寻找婚姻的起源及性别基础的答案。  相似文献   

2.
社会性别在 2 0世纪 80年代成为联合国框架下的一个重要分析范畴。社会性别分析超越了以往仅仅关注妇女为一个孤立群体的做法 ,强调审视政策、法律和项目对男女产生的不同影响和作用。女权主义法学引入社会性别分析透视普遍国际人权标准 ,提出从社会性别视角重新概念化国际人权规范与标准的必要性 ,以使其能够真正反映男女两性的经历、利益和需要 ,最终有利于保障两性平等和妇女平等享有各项人权和基本自由。联合国层面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致力于将妇女人权纳入人权活动的主流表明 ,社会性别主流化在日益发挥重要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王歌雅 《北方法学》2011,5(6):62-72
无论在公共领域,还是在私人领域,均存在着性别排挤与平等追求的博奕。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文明之后,这种博奕集中表现为女性劳动权益保障和男性家庭责任承担的博奕。女性劳动权益保障在公共领域直接表现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在私人领域则直接表现为男性家庭责任的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在于女性劳动权益的救济——强化男女平等精神,强化内部管理机制、强化劳动保障意识、强化社会监管体系。男性家庭责任的承担在于女性家庭权益的救济——强化社会性别意识、强化性别平等观念、强化发展资源共享。当女性劳动权益保障与男性家庭责任承担紧密共融、相互促进之时,就是男女两性的实质平等和男女两性的充分解放之时。  相似文献   

4.
增设破坏婴儿性别平衡罪之我见尹愚夫出生婴儿性别是由人的生物属性决定、受着人类遗传进化规律和自身繁衍需要所支配的。在自然状态下男女婴儿性别比基本接近,稳定在104─107:100之间。但近几年来由于推行计划生育力度的加大,有的育龄夫妇为了只生养一个而只...  相似文献   

5.
男女平等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男女两性的平等发展对于社会进步也有着重要意义。然而,我国针对女性的就业歧视是普遍存在的,这种现象的背后存在着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现行法律制度的缺陷。为了促进社会性别平等,需要以政府为主体,引导社会性别意识的转变,同时在法律制度上进行细化设计。  相似文献   

6.
针对妇女的暴力以及社会性别规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与性别 (sex)概念不同 ,社会性别 (gender)概念 〔 1〕 表明 ,社会性别的区分并非“自然”形成的 ,它是男女定型角色或社会对于两性差异的认知的结果。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女权主义法理学运用社会性别概念作为分析工具 ,超越了 60年代追求形式平等、倡导“社会性别中立”范畴的局限 ,转而质疑传统的社会性别中立目标 ,指出由于存在性别盲点 ,致使自 1 9世纪以来的妇女运动非但没有提升妇女地位 ,反而使妇女处于更糟糕的境地。社会不平等的现实———女性贫困化、就业歧视和不平等的报酬、对妇女的暴力 ,都印证了形式平等不能产生事实平…  相似文献   

7.
婚姻是男女两性的结合,家庭是由一定范围内亲属所构成的生产单位,婚姻家庭关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关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有了健全的社会细胞,才会有一个健全的社会乃至一个健全强盛的国家。当前,我国婚姻家庭破裂是一个突出的社会现象。为了了解造成当前我国婚姻家庭破裂的原因、特点以及对妇女的影响,今年二月,我们在河南全省范围内进行了一次民事大调查,从调查中发现,在当前的新形势下,由于夫妻离婚而使家庭破裂的原因与以往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8.
韩良良 《法制与社会》2010,(27):172-173
社会是由男女两个性别单元组成,两性和谐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男女平等是实现两性和谐的必由之路。本文以女权主义为分析视角,研究目前我国男女平等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并由此引发关于寻求男女平等、两性和谐,最终实现社会和谐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法律的社会性别分析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建军 《法学论坛》2007,22(2):137-141
法律的社会性别分析是运用社会性别视角对传统的以男性为中心建构的法律进行分析评判,发现并指出法律对社会性别偏见和女性屈从地位的塑造和建构,重构充分反映男女两性特别是女性正当诉求的法律规范.这种分析研究和建构是对"男性中心主义"的法律观和方法论的必要修正,是对以男性为中心的性别不平等法律制度的一种积极变革.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性别与法律研究中心 (以下简称中心 ) ,主要研究社会性别与法律之间关系的理论与实践。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综合性边缘学科。社会性别概念在西方早在 2 0世纪 60年代就已提出 ,至 1 995年第四届北京世界妇女大会后 ,“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呼声日渐高涨 ,成为世界人权领域和国际妇女解放运动中的热门话题之一。“社会性别”概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和分析框架。用这个视角来分析传统的立法、司法、执法、法学研究和法律教育 ,创建有利于男女两性共同发展的法律框架 ,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中国尚属空白…  相似文献   

11.
社会性别与妇女人权问题--兼论社会性别的法律分析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社会性别作为一种法律分析方法是国际女权运动尤其是女权主义法学运动的产物。用社会性别对妇女人权的考察需首先完成从“以妇女为本”到“以社会性别为本”的转变,这样才能打破在妇女内部谈妇女人权的限制,从一个更广阔的层面涵盖男女两性的角色,需求,地位及相互间关系。扭转妇女人权的边缘化并将性别平等纳入发展主流,这不仅有利于妇女人权发展,也为整个人权的发展开辟出一条可行的路径。用社会性别对妇女人权的考量方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女权主义法学对妇女人权的分析方法可以借鉴,但中国必须走自己的妇女人权发展之路,国际化和本土化是中国妇女人权发展不能偏废的两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李子 《法治纵横》2014,(15):12-13
在一个多民族的世界里,人与人特别是两性之间情感的沟通与交融,是使族群边界得以消融并走向民族和谐、民族融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婚姻不仅是男女结合在一起共同生活的一种社会现象,更是不同的文化和心理在不同的性别、家族、社会乃至族群间的一种交流与融合,因此,不同族群间互通婚姻对促进民族团结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族际婚姻是婚姻行为模式中一种极为复杂的两性结合,它既体现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与交融,又体现了不同族群之间的沟通与交融。实践证明,人与人特别是两性之间情感的建立和发展,完全可以消融族群边界、跨越族群鸿沟和沟通族群心理。  相似文献   

13.
刘康平 《法制与社会》2011,(35):192-192
女性PLWHA的人数速度惊人的增长,两性PLWHA的数量正在趋近。“社会性别理论”是分析这种社会现象的一种重要理论,从社会性别理论角度来研究艾滋问题,可以显现艾滋病防治问题中男女的角色和处境,有利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人口性别结构现状及犯罪学展望与回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作为一种反社会行为,在本质上是社会各种矛盾激化的综合反映,是社会关系失调、社会结构不平衡的一种具体表现。根据犯罪学通说,人口结构状况是犯罪现象产生的重要社会原因之一,人口性别结构对犯罪数量和犯罪类型有相当影响。分析研究我国当前的人口性别结构特别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对我们搞好犯罪预测和预防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权力表现为权力主体与权力对象之间的支配——服从关系,权力的利益属性决定受贿犯罪的产生,权力的基本要素与受贿犯罪的构成存在对应关系,进入受贿犯罪领域的权力有国家的权力、社会组织的权力、国际组织的权力以及个人的权力,这些权力可以分为公权力与私权力、平权型法律关系中的权力与隶属型法律关系中的权力、集体的权力与个人的权力。  相似文献   

16.
多角审视性别失衡与"缺失的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伟 《河北法学》2008,26(1):62-69
性别失衡已成为我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性别失衡表现为人口不安全或人口自身状态恶化等危机的出现,而人口安全则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形成性别失衡的原因复杂多样,其中深层原因是父系继承和女儿外嫁的隐性制度,根本原因是重男轻女,生男偏好的传统文化伦理因素,直接原因是产前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手段的滥用。如果不及时预防和有效遏止,它引发未来的男性婚姻挤压和女性严重短缺等诸多社会矛盾,可能造成社会不稳定甚至动乱及危害国家人口安全等严重后果。对此,我们须通过多途径多手段提前干预和规制,如完善有关立法现有责任主体和相关责任追究制度、宣传倡导新型科学的生育文化、构建人口安全预警系统等,努力降低未来出生人口性别比和缓解我国男性婚姻挤压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婚姻是男女两性的结合,这种结合形成了为一定社会制度所确认的夫妻关系。婚姻的基础,一般是指一定社会制度下婚姻关系赖以形成的自然条件、物质条件、爱情等基本因素。自然条件指人的性别、年龄、血缘关系、生理条件等因素。物质条件指影响婚姻缔结的经济因素,如财产、工资、收入、住所等;以及职业、职务、成份、家庭出  相似文献   

18.
事实婚姻是我国现实存在的一种婚姻形式,在城乡都常有发生,特别是在农村占有相当大比例。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一部分农村中的事实婚姻约占40—60%,且仍有发展的趋势。对这种婚姻的性质应如何认识,是否具有法律上的效力,如何防治和减少这种婚姻的发生,是值得认真研究和探讨的一个现实问题。一、婚姻的一般构成与事实婚姻人类自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婚姻便成为法律上的概念。凡男女两性的结合,必须具  相似文献   

19.
空间关系是区域法治发展研究的方式变项序列的有机构成要素,具有基础性的分析工具地位。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空间转向”之学术范式,深刻地影响着研究者的思维方式与取向。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有着丰富的空间法哲学思想,是研究区域法治进程的空间关系的理论指南。从本源意义上讲,以一定的地理单元为载体的自然空间,乃是作为人类实践活动产物的社会空间的物质基础与前提性条件。空间性是法与法律现象的本体意义上的基本属性。空间关系的概念工具价值意义在于:深刻认识区域法治现象的空间性,理解区域法治现象的自然空间条件,把握区域法治现象的社会空间特征,探讨区域法治进程的空间类型转换,以期对大变革时代区域法治发展的实现路径作出合理性解释。  相似文献   

20.
论人权的本原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天赋人权论在西方人权本原学说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它的合理性在于肯定了人的自然属性 ,而非科学性的一面是漠视或否定了人的社会属性。法律权利说和社会权利说也各包含有一定的合理因素 ,但从根本上看是不正确的。中国学者的“斗争得来说”、“国赋人权说”、“商赋人权说”、“生赋人权说” ,其合理与不合理的因素与成分应作具体分析。人权源于人的本性。这种本性包含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自然属性即人性 ,它由人的天性、德性与理性三要素所构成。这是人权存在的目的和意义 ,是人权产生的内因。人的社会性对于人权的意义有两个 ,一是人权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中 ;二是社会制度尤其是经济制度的文明程度 ,影响与制约着人权的发展 ,这是人权产生与发展的外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