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欺诈性抚养是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但法律规定欠缺,使得解决欺诈性抚养问题缺乏法律依据。欺诈性抚养应从欺诈行为的实施主体、欺诈方的主观故意和受欺诈方因为欺诈行为产生错误认识而履行了抚养义务等方面进行认定;受欺诈方有权基于欺诈方的侵权行为请求损害赔偿;欺诈性抚养赔偿义务主体就是欺诈行为的实施主体;在夫妻不离婚的情形下,可对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强制分割,为受欺诈方能够得到赔偿提供法律途径。  相似文献   

2.
法制建设   1、尽快制定<反商业欺诈法>,做到有法可依.我国目前反商业欺诈的相关法律、法规,只是只言片语散见于相关法律之中,最为知名的就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但此规定仅限于消费者以生活为目的的消费,对双方以商业为目的的行为没有约束力.在此状况下不要说杜绝商业欺诈,就是减少也很难做到.只有凭借法律的强制力予以制约,使得欺诈者为其欺诈行为付出远远高于其预期利益的代价,才能从根本上制止商业欺诈.同时针对虚假广告、虚假宣传、传销、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以及其他不正当引诱方式的欺诈行为,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和技术规则.……  相似文献   

3.
法国《消费法典》未规定消费欺诈,而是采用了“商业欺诈行为”的概念,包括作为的商业欺诈行为与疏忽的商业欺诈行为,前者有混淆风险、欺诈陈述、不指明行为实施者三类假定,后者涉及违反实质信息提供义务.商业欺诈行为的主要处罚包括罚款、罚金与监禁,附加处罚包括公告判决、发布更正通告、停止违法行为,缔约方可主张合同无效和损害赔偿,严重情形构成诈骗罪.建议我国系统地设定消费欺诈行为规则,明确不作为构成消费欺诈的条件,强制责任主体自行公告消费欺诈行为等.  相似文献   

4.
廖丽红  罗洁 《法制与社会》2012,(28):108-109
法律是保护公民权利的利器,诉讼是公民寻求法律保护的重要途径.然而,近年来,不少人却滥用诉讼权利将法律变成博取不正当利益的工具,变成破坏司法公正、崩塌法治信仰的"凶器".这种诉讼欺诈行为不仅仅侵害了他人的财产性利益,更是对诉讼秩序、司法公正造成了极大破坏.但遗憾的是,我国尚未能对诉讼欺诈行为做出严厉的刑法规制.笔者认为对诉讼欺诈行为的规制必须上升到立法层面,从定罪、量刑方面制定严格的法律规范,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诉讼欺诈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欺诈的界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欺诈的研究视角,大多限于合同欺诈的角度,着眼于欺诈的构成及其法律后果,或者民事欺诈与合同诈骗罪的界分。但此种进路忽略了欺诈行为本身以及侵权法上的欺诈,忽视了侵权法在对欺诈的调整中应有的作用,甚至将侵权法对欺诈行为的控制化为乌有。若从法律行为的效力控制、合同责任、侵权责任承担以及合同诈骗罪的判处等不同的法律调控方式及其作用空间角度考察,可以更加明确对不同层面的欺诈的法律调控,也可更有效保护表意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6.
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为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又开辟了一条新路.然而,随着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证券欺诈行为也有了滋生的土壤.如何惩治证券欺诈犯罪,保证证券市场的法律秩序问题,成为法学界关注的热门话题.《略论证券欺诈行为的几个问题》和《关于惩治我们证券欺诈犯罪的法律思考》两文针对我国目前证券市场欺诈行为的几种类型,借鉴国外刑事立法对证券欺诈犯罪惩罚的规定,提出我国关于惩治证券欺诈犯罪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7.
一、房地产欺诈概念的法律界定房地产欺诈属于商业欺诈的一种具体类型,欲明晰房地产欺诈的内涵,应当先了解商业欺诈的含义。商业欺诈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在现实当中,它存在于经济生活的各个行业之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而各个行业中的商业欺诈成因也不尽相同.由于商业欺诈涉及的领域多、范围广、表现形式复杂,所以要给出一个关于商业欺诈的一般性的正式概念,殊难做到。  相似文献   

8.
于朝印 《现代法学》2011,33(5):37-44
商业信托是商事信托的一种具体形式,商业信托具有偿性、组织性及财产独立性等法律特征。赋予商业信托法律主体地位实际上是国家立法政策及价值选择问题,在理论上不存在障碍。美国的成文法商业信托取得完全的法律主体地位是一个长期的历史选择。随着商业信托在中国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应当逐步规定商业信托的法律主体地位,这有助于解决商业信托领域中存在的信托财产所有权、受托人有限责任、商业信托正确设立等方面存在的一些理论与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9.
方正杰 《犯罪研究》2006,38(3):56-60
证券欺诈是目前影响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顽疾。我国《证券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都有对证券欺诈行为进行惩治的内容,但未能有效遏制证券欺诈行为,问题在于现行法律、法规只侧重于对证券欺诈行为如何追究刑事、行政责任的规定,而忽视了对民事责任的规定。本文在分析现有证券欺诈行为的内涵、特点以及法律责任制度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证券欺诈民事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10.
桁林 《法学杂志》2001,22(5):18-20
在证券市场中 ,欺诈问题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各国的证券法都对此进行严格规范 ,我国也不例外。在我国有关欺诈问题的规定的解释中 ,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也是引起我国证券市场规范与发展冲突的一个法律上的原因。对于这些问题 ,在我国的立法与法律解释中应当予以解决。我们对法律解释这个问题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欺诈骗取医保基金风险防范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文献分析法梳理国内外欺诈骗取医保基金风险防范的发展及现况,总结和比较打击欺诈骗保对策,以期为我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建议.欺诈骗保行为的表现形式及成因多样,我国可借鉴国际经验,首要是完善相关法律并成立专门机构,利用大数据技术等手段,加强对医疗服务提供方和需求方的监管.  相似文献   

12.
徐燕 《法制与社会》2012,(15):91+111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域名开始被应用于区分不同企业及其提供的商品与服务,域名的商业标识属性也就渐渐凸显出来。由于利益驱使,加之域名的法律保护相对落后,侵害域名权的事件屡见不鲜,如域名抢注、域名模仿、网络欺诈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严重侵害了权利人的经济利益。本文主要通过介绍域名的商业标识属性体现域名作为一种无形资产的商业价值,分析关于域名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并提出了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在保护域名侵权方面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季婕 《美中法律评论》2007,4(7):31-34,67
因长江河道非法采砂行为引发封现行管理体制和法律制度的审视,从现行法律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入手,研究长江河道非法采砂屡禁不止的原因,旨在为有效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法律意见及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郑景元 《政法学刊》2011,28(1):80-85
农村信用社的盈余分配涉及到对社股财产的分配正义的问题。为此,法律有必要通过对盈余分配的控制来有效遏制农村信用社的商业扩张,又能与公益主体划清界限,以求得规范与发展之间的平衡,从而秉持为农民这类弱势群体所特需的信用构造。  相似文献   

15.
吴涛 《中国公证》2005,(11):29-3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主体之间的交易活动日益增多.在交易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形式的风险,如自然风险、商业风险、法律风险等.其中法律风险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何谓法律风险?简单地说,就是指基于法律的原因可能发生的危险及其他不良后果,即在法律上是不安全的.通常情况下,法律风险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法律环境因素,包括立法不完备、执法不公正等;二是市场主体自身法律意识淡薄,在经营活动中不考虑法律因素等,甚至故意违法经营等;三是合同相对人的失信、违约或欺诈等.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期货业在我国有了迅速发展,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完善起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期货交易在我国属于新兴的行业,历史很短,法律法规滞后,管理经验不足,出现不少问题,其中尤以期货欺诈行为突出,引发大量期货纠纷案件.本文拟对期货欺诈行为的几个问题作些探讨.一、期货欺诈行为的主要表现期货欺诈是指行为人在期货交易、经纪代理及相关活动中,为了获取非法利益,违背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原则.故意隐瞒实情或制造虚假事实,使客户产生错误认识.并实施一定行为的商业欺诈行为.我国现有关于期货交易的法规未对期货欺诈行为的内涵和外延作出明确界定,目前认识亦不尽一致,习惯上包括以下行为:  相似文献   

17.
王哲 《时代法学》2014,(1):96-103
在当前国际经济秩序中,跨国公司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愈发扮演起重要的角色.跨国公司在经营活动中,侵犯东道国人权的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然而,现行法律框架不足以规制跨国公司在东道国侵犯人权的行为.在现行国际法规制模式下,跨国公司不是国际法主体,国际法无法直接规制跨国公司行为.在现行国内法规制模式下,东道国没有实力进行规制,甚至有些侵犯人权行为在东道国法律体系下根本不构成违法;母国没有意愿进行规制,唯一相关的母国立法,即美国ATCA存在诸多缺陷,实际效果有限.通过母国法律规制母公司的行为是一种解决途径,主要基于“企业理论”使母公司对子公司在东道国的侵犯人权行为承担责任,或者母国通过立法给母公司施加规制子公司行为的义务,但是该途径也在法律上及实践中存在障碍.根本的解决途径是促使发展中东道国积极签署并切实履行人权保护相关公约,来规制境内跨国公司侵犯人权的行为,提升本国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18.
陆璐 《法学论坛》2016,(2):31-37
随着独立保函在国际商事中的广泛应用,独立担保制度在我国司法中的法律地位也逐步确立.由其独立性和单据性而引起的保函欺诈和滥用也成为独立担保制度发展的主要障碍.2013年《民事诉讼法》第100条将我国的保全制度从财产保全扩大为财产保全和行为保全,为保函欺诈的保全救济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中、英、美不同法律视角下保全救济在独立担保领域适用的比较研究,有利于解决当前我国独立担保制度下保全救济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19.
商业名称承载着商主体的商誉和商品质量承诺,能为权利人带来巨大的财产性利益,各国立法现均已将商业名称权纳入法律保护的范畴。本文就我国现行立法关于商业名称权的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指出,相关立法规定较为零散,内容相对简单、笼统,缺乏统一协调的冲突解决机制,是造成司法实践中商业名称侵权纠纷较多的原由之一。针对此,文中提出了完善我国商业名称权法律保护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0.
反向假冒商标行为法律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反向假冒商标行为是指在他人的商品上擅自使用自己商标的行为。即未经他人许可,在自己所有的他人生产的商品上使用自己商标的行为。反向假冒商标行为与假冒商标行为,在行为主体、行为人主观、行为对象、行为内容、行为后果诸方面都有所不同。反向假冒商标行为不构成商标侵权,属商标滥用和欺诈消费者行为。对这一行为的法律调整尚缺乏力度,应在修改《反不正当竞争法》时予以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