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第三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集体经济组织工作人员或者其他经手、管理公共财物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较大不退还的,以贪污论处。”这条规定是对我国刑法的重要补充。正确理解我国刑法增设挪用公  相似文献   

2.
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 ,进行非法活动 ,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 ,进行营利活动 ,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行为。目前挪用公款发案率越来越高 ,犯罪形式亦多种多样 ,在对挪用公款行为的认定上分歧较大 ,虽然最高人民法院于 1998年 5月19日发布了《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 ,但在适用中仍存在一些疑难问题 ,需要加以认识和澄清。一、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的问题《刑法》第 384条对“营利活动”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解释》第 2条第 2…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刑法尚未将单位纳入挪用公款罪的犯罪主体中,但是,结合挪用公款罪的设立理念及现实社会背景,我国单位构成挪用公款罪已具备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另外立法规定用语的模糊性,犯罪行为的复杂性,对"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行为的理解亦存在争议,本文就本罪的这两方面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国家工作人员”是新颁《刑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国家工作人员犯罪,我国历来采取从重从严的政策。在《刑法》分则的各章中,都涉及到了国家工作人员的概念,特别在贪污贿赂罪、渎职罪中,“国家工作人员”作为犯罪主体,是必不可少的犯罪构成四要件之一。检察机关四...  相似文献   

5.
谭光定 《探索》2001,(2):144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的规定,对玩忽职守罪的主体范围,尚不能完全肯定.玩忽职守罪的主观方面,对于行为人不履行职责,在主观上可能是过失,也可能是故意;但对其行为新造成的犯罪结果则是过失.玩忽职守与官僚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有明显的区别.修改后的新刑法对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造成国家重大损失的失职行为,有立法上的疏漏,应尽快弥补.  相似文献   

6.
职务犯罪主体种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职务犯罪的主体认定问题依然是司法实践中的一大难题,因此,有必要对职务犯罪主体予以分析研究。职务犯罪主体,即刑事立法上所谓的“国家工作人员”,我国法律上有三次不同的规定。第一次是1979年《刑法》第83条:“本法所说的国家工作人员是指一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这一规定虽较简单,可外延十分大。第二次是1982年3月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第1条第1款:“本决定所称国家工作人员,包括在国家各级权力机关、各级行政机关、各级司法机关、军队、国营企业、国家事业机…  相似文献   

7.
邵征宙 《唯实》2011,(6):74-76
制约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一环是融资信用的问题。现行《刑法》对破坏融资信用的保护性规则,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规定,仍然存在着模糊与不合理之处。如何在刑法上重新界定融资信用的保护性规则,既是当下中小企业解破融资困境所要面临的难题,更是整个国家金融体制发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李娟 《学习月刊》2012,(6):54-55
一、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内涵 从我国刑法的规定来看,我国在1979年制定的《刑法》中并未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这个罪名。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95年6月通过了《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  相似文献   

9.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是法定犯。《产品质量法》禁止的行为,其中社会危害性较大,《产品质量法》不足以调整时,才进入刑事法的调整范畴。因此,认定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必须考虑《产品质量法》等法律的规定。缺乏这种前置性的违法,直接用刑法调整是不妥当的。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犯罪对象是伪劣产品。要正确理解“伪劣产品”,首先应当确定“产品”的内涵。但是,何谓《刑法》第一百四十条中的“产品”,刑事立法本身并未加以诠释,因此,该罪条中的“产品”以及其他特定词语需要借助有关非刑事法律、法规来界定。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使用“…  相似文献   

10.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新增的罪名,该行为入罪既是《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要求,也是出于完善我国刑法贿赂犯罪法律体系的要求;“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在犯罪主体、犯罪客体和犯罪主观方面与一般贿赂犯罪有明显的区别,需要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区别,以期对该罪名的适用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1.
陈菲 《先锋队》2013,(14):11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日前发布的《关于办理渎职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首次明确渎职罪主体涵盖依法或者受委托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200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章渎职罪主体适用问题的解释》规  相似文献   

12.
《实践》2016,(2)
正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之前的规定有两个条件限制:一个是身份上的限制,必须是有关单位的工作人员;另一个限制是利用工作、职务便利获得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医疗、教育、邮电等单位的工作人员,因为职务上的关系,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构成犯罪。《刑法修正案(九)》把这两个条件都去掉了,要求不仅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刑法对职务犯罪的处罚金、没收财产等规定较少,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犯罪的惩治力度。少数犯罪分子甚至有‘一时服刑、刑满享受’的思想。"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应勇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完善相关法律,实现职务犯罪财产刑的全覆盖,以有效震慑犯罪分子。我国现行刑法中,对挪用公款罪、介绍贿赂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隐瞒境外存款罪没有规定财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同志:  近年来,我省查处的大案要案中,有一些领导干部因犯受贿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被依法判刑。请问,什么是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该罪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它与受贿罪有什么区别?  樊扶樊扶同志:  根据《刑法》第395条规定,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过其合法收入,差额巨大,本人又不能说明其合法来源的行为。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主要特征为:(一)犯罪的主体仅限于国家工作人员。(二)行为人主观方面是故意的,即明知自己差额财产的来源,负有说明这部分财产真实来源的义务,但为了逃避法…  相似文献   

15.
惩治商业贿赂必须加强法治,同时要充分考虑国际上的通常做法。特别是要认真研究2005年10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有关条款,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推进有关法律的完善。首先,《公约》界定的贿赂犯罪主体有三类:一是本国公职人员;二是外国公职人员和国际公共组织官员三是私营部门内的贿赂。而我国刑法规定的受贿罪主体一般是指“国家工作人员”,没有包括外国公职或国际组织人员,也没有规定私营部门的贿赂。因此,在修改刑法时,应适当扩大贿赂罪的主体范围,以更好地遏制商业贿赂犯罪。其次,《公约》规定…  相似文献   

16.
"正式将该罪罪名确定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第18条规定的‘影响力交易’保持一致,也反映出这一犯罪行为与其他贿赂犯罪的根本区别。"著名刑法学家、中国法学会刑法学会会长赵秉志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相似文献   

17.
廖吉 《廉政瞭望》2014,(22):75-75
某市机关党员干部严宽与单位会计刘旭合谋挪用10万元余元公款,后被法院以挪用公款罪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缓刑1年。 在纪委研究对严宽的党纪处分时,就挪用公款罪是否属于《中国其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以下简称《试行条例》)第30条中的“经济方面犯罪的问题”出现了异议。  相似文献   

18.
正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对外发布《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补充规定》)。《补充规定》明确指出,其适用对象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施行后依照刑法分则第八章贪污贿赂罪判处刑罚的原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罪犯。具体而言,一是限定了时间节点,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相似文献   

19.
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行为。  相似文献   

20.
对假冒专利罪的认定与处罚,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已有规定,1997年修订的《刑法》则做了更为具体和完善的规定,即从原来《专利法》的授引性规定到《刑法》典的直接规定。这不但使假冒专利罪内容本身有了很大变化,也是我国刑法的一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