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依法治国"方略在当代中国实践中遇到了实效方面的阻力,法学界在反思过程中意识到法治精神层面的重要性,提出了"法律信仰"的命题,为此引发了激烈的学界争议。本文在析法律信仰过程中,指出法律与宗教所产生的共同生活基础、相互追求正义的诉求以及其对于人类理性和情感的关系,阐述了在中国信仰法律的可能性。同时也提出了对中国法学携手其他学科,用宽广的胸怀拓宽研究领域的希望。  相似文献   

2.
张毅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7(4):202-202,204
本文着重分析了造成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危机的原因,通过对目前高校法律基础课现状的反思,指出法律信仰教育是法律基础课的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3.
“法律信仰”这一命题是国内学者对伯尔曼教授本义的误解。我国建立法治的途径不能依赖法律信仰,中国法制化建设的关键是树立法律信念、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律权威和法律至上的观念。倡导“法律信仰”会使国家法律丧失不断改革、完善和进步的可能与动力,从理论上把中国法治建设引入误区。因此,有必要对这一命题进一步进行反思和批判。  相似文献   

4.
小传统法律文化具有与大传统法律文化之间影响的互动性、表达民间社会百姓大众法律意识的真实性,在真实性基础上某些因素具有的可信仰性,以及影响力的超稳定性。我国小传统法律文化在现代法律和法制中处境尴尬,却依然生命力旺盛,其香火观念属于华夏民族的传统信仰的范畴,即香火信仰,其中的精华部分对我国当代法律信仰的树立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浅议中西方法律信仰——从“包青天情结”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种完善的制度背后,必然需要某种特定的价值理念来支撑。同样,法律的存在离不开法律信仰的支持。目前,西方的法律信仰成功地完成了从基督教到理性主义的转型,中国至今仍是法律信仰缺失。这最终导致了在通往法治化的道路上,西方早已阔步前进,而背负着“包青天情结”包袱的中国仍在艰苦探索。  相似文献   

6.
现阶段中国的法律强制性浓重而法律信仰却呈现缺失状态,然而两者对于中国法治社会的建立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法律强制与法律信仰的平衡问题成为一个应当引起高度关注的问题。论文分析了中国法律强制和法律信仰的现状和形成的原因,探讨了法律强制和法律信仰的关系,并揭示了平衡法律强制与法律信仰的意义,最后提出了平衡法律强制与法律信仰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7.
健全的社会必须兼具健全的法律秩序和健全的法律信仰。现代社会中法律与宗教的涵义应当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加以探讨。法律与宗教构成社会经验的两个向度,二者相互依存、彼此渗透。法律与宗教具有共同的要素,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确立法律信仰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建设法治国家的成败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公民对法律信仰与否。法律信仰是民众生活和谐有序的重要基石,也是法治国家得以实现的关键。本文对我国公民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同时,对公民法律信仰的培育提出了几点粗浅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法律信仰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信任、信服和敬畏,是内心的价值追求与法律价值取向的一种心灵相契.法律信仰是法治的精神内核和意蕴所在,是实现法治的内在驱动力.在对当下中国法律信仰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着重探究民族法律信仰危机的症结所在,进而立足于理论研究和现实考量,提出促成法律信仰生成的一些对策与措施,以期为我国和谐社会和法治建设带来些许思考.  相似文献   

10.
法律信仰是实现法治理想的重要精神要素,而法律信仰的生成需要人们善待权利.耶林和德沃金在两个经典文本中通过对公民为权利而斗争和政府认真对待权利等善待权利方式的阐释,从权利的视角为维护法的感情和增进法的尊敬等达致法律信仰因素的累积探明了路径.这对处于社会变革中的我国法律发展能够在不断获得尊敬的前提下,努力维护法的有效性并促进法律信仰的生长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衡量法治社会的指标不仅体现在法律作为工具的合理性上,更应该表现为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运行状况以及人们对法律的信任与关爱程度。法学教育的出发点和依归最终要落实到对法律信仰的教育上来。作为执行与维护法律的未来公安民警,在接受法学教育的大学期间应当养成对法律坚定的信仰。这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由于他们特殊的身份而影响到法律在实际生活中的效益。因此,加强公安院校大学生法律信仰理念的建构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权利:从法律到信仰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法律传统是受到基督教的深刻影响,没有基督教信仰就不会有西方法律信仰。而在缺失基督教信仰传统的中国,凭借什么铸就人们对法律信仰的精神理念?选择什么路径完成人们从法律到信仰的精神朝圣之旅?本文认为,“权利”是从法律到信仰的最佳路径选择。因为从宗教信仰到法律信仰最根本的因子就是“权利”;权利是法律的精神与灵魂,没有权利的法律即非良法;“权利”能够成为中国法律信仰的因子;没有权利信仰,就不会有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13.
法律信仰是一个国家实现法治的精神支柱。当前,我国法律信仰的缺失已成为国家法制建设的主要障碍之一。我国法律信仰培植需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信仰,以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道德精神为底蕴,注重民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培育,维护法律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4.
公众对法律的信仰是中国法治化进程的内驱力。而现在 ,公众法律信仰的虚无已日益突显。“法律必须被信仰 ,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因此 ,要想把法治精神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整体精神 ,我们必须努力去寻找法律信仰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5.
法的确定性问题长期众说纷纭。,当代法理学犬师德沃金针对哈特的司法栽量理论而提出包括疑难案件在内的任何案件中都存在一个“唯一正解”,因而受到了代表法律不确定性观点的批判,而更有力的挑战则可能来自当代的“不可公度”理论,但各家的学说实际上乃立足于不同的底盘。法律的确定性意味着法律的稳定性与可预测性,这是法治的客观要求,但是现实社会中的法律始终存在着不确定性。将不确定性引入法学理论,开拓了确定性法学理论研究的范围,把法学理论研究引进到一个更高、更广、更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冲突与整合:乡土社会视野下的法律信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化国家,离不开广大乡村地区的法制现代化。培植村民的法律信仰,在法治化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在乡村日常生活中,人情、道德、习俗等信仰与法律信仰的冲突,对培植村民的法律信仰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合理地整合、消解这些信仰冲突,对培植村民的法律信仰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当下的中国法治遇到了新的问题,主要是司法理念含有太多政治因素,而司法过程中包含着太多的人情等因素,法律效果反而变得不重要了,以至于法律不能以自身独立的方式调整社会关系。我们不反对法律工具主义,也不反对法律与政治之间的正常关系,但法律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性,司法活动不能违背自身的规律和逻辑。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无疑对司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要想使其更好地发挥理念的指导作用,我们就必须认真探寻其实现的方法和途径。法律的政治化和政治的法律化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命题,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法治不等于政治,与政治有密切关系,法治对政治有约束作用,法治离不开政治的指导。然而我们必须清楚,法治服务于政治不能抛开法律的规则和程序来片面地追求社会效果。如果离开法律方法———这一基本的司法规律办案,将会彻底断送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8.
公安院校的性质和任务要求培养的人才应具备法律信仰的精神品质。法律信仰应当具有法律至上、现代法治权力、正确的权利义务、法律程序化等理念。法律信仰的培植要根据学生心理形成机制从法律认知、法律情感、法律意志、法律理想等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9.
当下的中国法治遇到了新的问题,主要是司法理念含有太多政治因素,而司法过程中包含着太多的人情等因素,法律效果反而变得不重要了,以至于法律不能以自身独立的方式调整社会关系。我们不反对法律工具主义,也不反对法律与政治之间的正常关系,但法律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性,司法活动不能违背自身的规律和逻辑。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无疑对司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要想使其更好地发挥理念的指导作用,我们就必须认真探寻其实现的方法和途径。法律的政治化和政治的法律化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命题,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法治不等于政治,与政治有密切关系,法治对政治有约束作用,法治离不开政治的指导。然而我们必须清楚,法治服务于政治不能抛开法律的规则和程序来片面地追求社会效果。如果离开法律方法——这一基本的司法规律办案,将会彻底断送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民众信仰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中政治信仰存在着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危机、政治淡化等比较突出的问题。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分析其成因和特点,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