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容割裂的精神命脉,它源于中国传统社会"伦理本位"的家国治理模式,在伦理经济、伦理政治、伦理文化、伦理宗教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并发展。家国情怀以"家国天下"的道德格局为突出表征,是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位一体的统一;是关乎个人生命秩序、家族生存秩序、社会生活秩序以及国家运行秩序的深层设计;是由点到面、由内向外的同心圆似的蔓延和扩散,是多向和多项的动态互动过程,其整体是无数多个同心圆的发散聚焦组合。"家国情怀"是文明时空的文化绵延,完成了从"知行合一"到"信行合一"的飞跃,实现了内在超越与外在事功、宗教功用与人文精神的高度统一。新时代,我们仍需培育公民的家国情怀,这既是培育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幸福和睦家庭的精神支柱,更是构建和谐、美好社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家"是儒家学说的逻辑起点,也是传统中国人"修身"的物理与心理栖息所,人性、伦理和德行的养育场。传统中国国家治理具有试图打通"心理""伦理"与"治理"的鲜明特质。推进具有中国品格、中国气象乃至世界担当的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亟待化解"家国矛盾",塑造"家国合力"。  相似文献   

3.
张楠 《贵州民族研究》2020,41(3):190-194
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国家、对集体、对社会主义的认同一直受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厚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在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更加凸显出时代意义。高校应当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在遵循"三个统一"原则的基础上,从提升家国情怀素养、完善内容方法、优化校园环境等方面探索厚植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实践路径,培养具有国家和民族担当的新时代少数民族人才,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4.
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内涵丰富的价值结构体系,是影响社会成员国家认同建构的重要因素。家国情怀提供建构国家认同最基本的文化心理背景,激发个体的情感共鸣和转化认知;家国情怀体认个体与国家命运的联结性,协调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冲突与矛盾,是建构国家认同的重要价值参照;家国情怀是塑造与推动个体不断修身践行,将治世理想转化为一种道德涵养,通过实践品质和实践能力,达成对国家和民族前途的责任与使命。  相似文献   

5.
家国情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其内涵主要包括修养品性、处理好家庭关系和对国家的情感认同。培养家国情怀,要积极开展家风建设,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洗礼,构建家国情怀的网络传播阵地,并在实践中深化家国情怀,助力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6.
李峰  柯玉婷 《探索与争鸣》2022,(8):129-137+179
家国心态与社会结构互构,通过角色自然化、塑造社会群体的记忆和对事物进行分类等方式,处理个体与国家、群体与群体的关系,并作用于社会整合。家国心态源起于先秦宗法制社会,其心态秩序与宗法权力分配互为映衬。秦汉之后,家国心态作为一种社会分类体系和认知图示成为自然化的社会价值取向,表现为忠孝互构的帝国心态秩序。近代以来的家国心态以传统的内生性形式为表,外生性的民族国家建设为里,表现为以“去家化”“以家喻国”等为内容的国家主义崇拜心态秩序。改革开放后,经历了短暂的迷茫后,对文化主体性和内生性因素的强调,成为家国心态的主基调。当下,治理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等代表着心态秩序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任剑涛 《探索与争鸣》2022,(5):28-47+177
家又一次成为一个学术热点。人们不仅将家视为中西思想分野的焦点,而且认为家构成中国社会与国家的基本支点。因此,家似乎再次成为中国社会与国家重建的根本着力点。这样的论述,多建立在对家的哲学提纯上面:在古典意义上,家在社会领域是尊尊亲亲的伦理载体,在国家领域是博施济众的仁政依托;在现代意义上,家在社会领域是感情的寄托,在国家领域是亲民政治的依据。理想之家的超验哲学论述为其提供了正当性证明。但在经验之家中,这些提纯了的理想之家却与之发生显著疏离: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家,每一个体如何得到尊重,并以之维系家庭亲情,是一个严峻挑战;作为国家建构的家国同构原理,在现代初期已经被证明不可行,家国分立已经是一个现代基本原则。家的社会功能应受高度重视,家的国家功能应当自觉终结。  相似文献   

8.
正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教师要有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国情怀,他指出,"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深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现在党和人民更需要知识分子发扬这样的担当精神",思政课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对标"六要"标准,做具有深厚家国情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相似文献   

9.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庭既是社会组织的基本构成单位,也是个人与国家的连接纽带。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们通过梳理家国关系,逐渐形成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套由"内圣"而至"外王"的知行次序。围绕这一次序,传统儒学敦本实践,形成了旨在致君泽民的经世之道。  相似文献   

10.
李风华  喻冰 《探索与争鸣》2022,(5):58-66+178
“双减”政策矫正学科培训的市场失灵,实质性地保障了未成年人的成长权利,是一项重大的社会福利改进。其成功秘诀在于,它介入并调整儿童、家庭、机构、学校和政府之间的群己权界。“双减”政策代表了当代中国家国关系的一大变动,它表明,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后的家国分离,国家再次介入家庭,其基本背景是家庭无力履行充分的人口再生产职能。家国同构说的兴起反映了一部分人试图拯救家庭功能萎缩的复古愿望,但从根本上讲,它不足以适应当代中国的家国关系,也误解了整个社会的群己关系。理想意义上的家国关系应当是家国互嵌,它坚持人身多级所有权,实施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府介入,并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境而采取适当的权利嵌入方式。  相似文献   

11.
<正>长期以来,包括我本人在内的研究者,一直把丁文江、胡适等人认定为高度西方化的英美派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却没有充分认识到,他们置身于国家民族面临存亡危机的特定历史情境当中,在超科学超现实的形而上维度所信守的,一直是"为全种万世而牺牲个体一时"的哲学理念、人生信仰和家国情怀。应该说,在丁文江、胡适身上,形而下的科学精神、自由思想和形而上的人生信仰、家国情怀之间,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相似文献   

12.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有精神力量的支撑,也需要形成自身独有的精神特质。对于中国而言,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进程没有间断的文明古国,作为在艰难困苦中不断成长壮大的国家,家国情怀这一强大的中国精神发挥出了巨大的现实支撑力。研究中华民族家国情怀的历史根基、淬炼途径以及时代意蕴,对我们当今继续弘扬家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家国情怀具有强大的精神凝聚力,其内涵主要包括个体的仁爱之心、对家人的关爱以及对国家的认同。培育公民家国情怀,不仅要注重打造充满正能量的家风,还要开展家国情怀教育,鼓励人们阅读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理顺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在社会活动中践行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4.
《群众》2021,(15)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弘扬家国情怀,在许多场合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他强调:"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中央纪委机关等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升华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5.
当代青年既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处于百舸争流的奋进时代,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需要从家国情怀中汲取精神养分。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以爱国主义提升政治认同、以家校联动提升教育品质、以网络平台拓宽教育路径,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6.
秦汉所确立的帝制,在将宗法分封制转变为皇帝郡县制的同时,用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摈弃了周制的家—国次序,转而强化国—家系统。秦汉国—家秩序之形成,其原因主要体现在政治集权演进、尚贤思想高扬及家族观念动摇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放在传统中国很完满,但用到现代却少了一环:那便是“家”与“国”之间的“社会”。 社会说起来比较抽象。对我们每个普通人来说,社会最简单的对应是我们生活的“社区”。这个社区是地理意义的,比如我们生活的公寓或者大院;也是情感和认同意义的:个人将自己和自己的家庭认同为社区的一员,  相似文献   

18.
上古时期最初记录并传承的诗所言之"志",是昭告神明的集体之"志"。之后无论是西周时期的"献诗陈志"、春秋时期的"赋诗言志",还是孔子时代的"教诗明志",都是在以诗言志。汉代以后,"诗言志"的观念开始转向"作诗言志";魏晋以后,情志分离,使"诗言志"再次回到重政教的特征上来。"诗言志"为中国诗学注入了家国情怀、人文教化等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家庭关系比拟社会关系,以家庭伦理推衍社会伦理。在"家国一体"的社会中,每个人都荷负着一定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党今天强调家风的重要价值,正是因为家庭与个人、社会、国家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20.
谭安奎 《探索与争鸣》2022,(5):48-57+177-178
西方政治理论一直以政治观念塑造家庭想象,而不是设想从家庭延伸出政治。但个人主义的现代政治理论基于工具论的国家观让家庭完全缺席,其代价则是回避了政治社会的持续再生产问题。家所蕴含的在世代中存在的源发性经验可以为此打开本体论上的空间,但却引发了本体论与伦理学之间的张力。现代国家需要家庭发挥教化之功,乃是以家庭的中心从纵向的世代关系转向横向的夫妻关系为前提的,此时,作为人为产物的家庭为我们提供了把国家理解为建构性政治共同体的伦理范式。但以横向关系为中心的家庭观,恰恰又意味着现代政治在本体论上的无根性。家国关系在功能、本体、伦理维度间的复杂纠缠,预示了家哲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黯淡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