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爱的名义     
山东,中国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儒家文化博大精深,而"仁、义、礼、智、信"应是其要义所在,"仁"为其首。何谓"仁"?孔子曰:"仁者,爱人。"于是,以爱的名义,我们就看到了今日齐鲁大地扶残助残的崭新气象;以爱的名义,我们就读到了无数个为残疾人服务的感人故事;以爱的名义,我们就正在无限地接近于"仁"。  相似文献   

2.
放大爱心     
“仁”是孔子儒家学说中最重要的概念,一部《论语》共有11000字,109次出现“仁”字,有58章谈到“仁”,孔子对“仁”的解释很多,并不完全一致,但其中一个重要解释是“仁者爱人”,换成今天的话,“仁”就是“爱”,我们可以认为“爱”是孔子学说最核心的概念,我们就从这个概念出发,讨论职场君子应有的爱。  相似文献   

3.
唐德斌 《求索》2013,(10):217-219
本文所探讨的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行政伦理规范是指“应为”模式的非强制性道德行为规范。儒家行政伦理规范思想在道德原则的问题上提出了以“仁”为核心,以“札”为道德规范的独特的结构体系。在现代社会传承这些思想对于提升高校教育者道德素质,规范高校教育者的行为,防止行为“道德失范”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程寒 《中国残疾人》2017,(10):47-49
残联工作要以德为先 记者(以下简称记):济宁是孔孟之乡,中华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仁”和“义”,请问,您怎样看待这两个字和残疾人事业的关系? 张修占(以下简称张):“孔日成仁,孟日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我理解这句话中的 “义”就是我们现在所从事的残疾人事业,而“仁”则是我们最终的目标.把“义”做细、做深、做实,“仁”自然也就实现了.所以从我当济宁残联理事长的第一天起,就把这句话当作对济宁残疾人事业最好的诠释和最终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余”为“我”意,“仁”释义为“对人友爱,富有同情心”,“刚”即“刚强”。“余”、“仁”、“刚”三个濡染着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色彩的汉字,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敦敦实实的血性汉子姓名。这个血性汉子始终把“仁”与“刚”作为自己人生品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贯穿于他的人生与事业,从叮叮当当的小五金加工者,历经坎坷一路走来,成为当地响当当的人大代表、企业家。  相似文献   

6.
蒙昧     
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对万事万物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和广泛,也就是说,我们离“无所不知”是越来越近了。这是很值得人骄傲的——很久很久以前,人怕狼,一听说狼来了就落荒而逃,只恨上帝少给造了两条腿;而有一天情况发生了变化,狼怕人了;再有一天,人要为狼划地为牢提供庇护,因为狼在人的围剿中已丧失了物种存活的可能。   这一切是从人的直立行走和会使用工具开始的;历史证明,人的强大应该拜科学所赐。   所以我们要:学科学、爱科学。   但神话和谎言还大有市场;更可怕的是,它们甚至是以“科学”的名义出现。市场上有大量…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与儒家文化关系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永干 《求索》2008,(8):184-186
郭沫若与儒家文化有着复杂的关联,他对儒家文化的认同与接受体现出他以儒家主体哲学为基础的独特的“个性”意识,他以王阳明“心学”为导引,融构出独特的世界观和认识论;同时,他对儒家文化的认同与肯定在其诗歌与戏剧创作中也有着具体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崇尚中庸之道,讲究亲情、家族、等级和尊卑,也就此在社会生活中衍生出了许多适应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的仪节。比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婚礼、丧礼等等。随着民族、地域、风俗、时代、信仰等方面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区别,或不同的内容,或不同的形式,但大都以和谐、和睦、亲情、友善为主。自古以来,中国就非常重礼节、重人际关系。儒家文化就倡导仁、义、礼、智、信,即所谓的“五常”,此乃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之“母德”、“基德”。千百年来,通过教育、风俗、仪节、典故、寓言等文化的传承方式和文化…  相似文献   

9.
孔子“仁”的三境界———《论语》伦理思想探微杨才年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十分推崇社会伦理道德。他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着眼于人生伦理道德问题,致力倡导一种以“仁”为中心的心灵境界学说。读一部《论语》,我们就可以深切体会到,孔子所讲的...  相似文献   

10.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发后,我校为改变过去德育实效性不强的状况,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实施“点”上着力,落实公民道德教育;“面”上拓展,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序”上深化,谱写德育工作新篇章。一、“点”上着力,奏响公民道德教育进行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这一论述为开展学校德育提供了主要内容的依据。我们试图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也是一个精神困境全球化的时代。 信奉佛陀的人讲慈悲,信奉孔子的人注重仁,信奉耶稣的人强调爱。慈悲、仁、爱虽然是三个不同的词,但意思却是一样的。在全球化时代,我们可以用一个词——“仁爱”来概括它们的内涵和外延。 佛陀、孔子和耶稣并不反对我们持有财富,他们反对的是财富持有我们,大活人成为财富的奴隶。  相似文献   

12.
礼教的目的,就是要让我们懂得做人的道理。而这个道理,不是靠外在的力量,而是靠我们每个入的自觉,“为仁由己”。“仁”就是一个人具有同情之心、恻隐之心。但是“仁”更重要的含义是对自己的约束。孔子主张通过“礼”的教化,培养一种“仁”的品德。  相似文献   

13.
《乡音》2014,(9):I0001-I0001
有梦想,就会有爱;有梦想,就会有希望。因为有梦想,我们能看到最平凡的坚持;因为有梦想,我们能听到最真诚的讲述。王芳的梦想就是从事幼教工作,多年来,她为此不断奋斗,打造了属于自己的“幼儿王国”。  相似文献   

14.
在初一思想政治课的教学领域中,我们应该实现由以“分数为命根”的应试教育向以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为依归的素质教育的转变。我有体会,如果课上给初一的学生讲授一些有关能提高其各方面能力的知识,他们就爱听,且津津有味;反之,就落入了应试教育的“染日”,为学生所反感。教师一旦抛弃应试教育的“包袱”,就可以将大部分或全部精力放在素质教育上,以搞活搞好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学感染能力、思维反应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使他们适应将来走向社会的需要.这正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搞好初一思想政治课…  相似文献   

15.
欲要人爱必先爱人樊作礼“欲要人爱,必先爱人”,这是老百姓总结出来的一句颇有哲理性的大实话。在我们周围,不难发现这样一种人,他们只埋怨别人,不埋怨自己;只要求别人,不要求自己;只求别人爱自己,而自己却不爱别人。一旦自己的“一厢情愿”没有实现,心理就极不...  相似文献   

16.
《时事报告》2013,(5):39-39
此语出自《河南程氏粹言·论学篇》,为宋代理学家程颐语。“自谋”意为对待自己,处理自己的事;“弃”意为放弃、背弃。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处理自己的事情时,如果态度不诚实,就是欺骗和坑害自己;与别人打交道时,如果态度不诚实,就会丧失道德良心,引来别人对自己的怨恨。儒家文化向来讲究“慎独”,《礼记·大学》就有“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的言论。曾子也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些话告诫我们,做人要胸怀坦荡,正直处事,切不可自欺欺人。  相似文献   

17.
以“反贪腐”、“阿扁下台”为目标的“百万人倒扁运动”如火如荼,持续延烧一个多月,给陈水扁当局以强烈震撼,引起台湾岛内外极大关注。“倒扁”运动浪奔潮涌8月7日,前民进党主席施明德以“老战友”名义致函陈水扁,促陈“为了爱民进党,为了爱台湾”勇敢认错,鞠躬下台。8月10日,  相似文献   

18.
张作锦 《台声》2001,(2):18-18
这十多年来的台湾,内斗无时或已。每有政治风潮,就有人要检验另一些人对乡土的忠诚度:你爱不爱台湾?  爱不爱台湾,很难找出一个可以量化的衡量标准。甲说自己爱台湾,很爱;乙说对方不爱台湾,半点也不爱。这就成了各自表述,既无“共识”,也无“精神”。事实上,当乙质问甲爱不爱的时候,乙已经认定甲不爱,甲已居于百口莫辩的劣势了。  当然,甲引起乙的怀疑,也不能全怪乙,甲也有“咎由自取”的成分。他希望台湾更好,不要走上险境;而他也有点知识分子的使命感,服膺爱德华·撒以德在《知识分子论》中的主张:知识分子是“向…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三德”教育为主要内容。这就比较系统地构建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体系框架。最近,我们就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对华西村党委书记吴仁宝作了专门采访,请他就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问题谈  相似文献   

20.
有人把教育喻为“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有人把教师喻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播撒汗水,换来满园花果的“园丁”;奉献自己,成就光明大道的“铺路石”,这些赞美之词常常令我感动不已。“红烛”、“园丁”、“铺路石”无一不是爱的使者,无一不是把无私的爱都献给了他们热爱的事业。作为一名教师,既然我们选择了这一奉献的职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