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法院的判决书、裁定书或调解书,在尾部都有“本件与原本核对无异”字样。一份格式规范,说理充分,结构严谨,语句通顺的判决书、裁定书或调解书,读后使人心悦诚服,颇受教益。加盖上“本件与原本核对无异”的字样,它表示法律文书的严肃和慎重,体现了人民司法机关一丝不苟的作风。注意这九个字的格式和使用,也是提高法律文  相似文献   

2.
民事裁判文书改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裁判文书是人民法院在刑事、民事、行政诉讼中,适用法律,就案件的实体问题和程序问题制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司法文书。我国现行的民事裁判文书包括民事判决书、民事调解书和民事裁定书三个类属,共49个具体文种(其中,民事判决书16种,民事调解书3种,民事裁定书3...  相似文献   

3.
民商案件的判决书是人民法院对诉讼当事人之间民商权益争议的实体权利义务进行理顺、确认,并加以评判、解决的具有特定法律效力的诉讼文书。民商案件的判决书较民商案件裁定书和调解书有自身  相似文献   

4.
民事调解书是人民法院通过调解方式处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双方自愿达成协议的内容所制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它同判决书、裁定书一样,都是人民法院制作的重要法律文书,是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的一种形式。制作好民事调解书,对于及时解决纠纷,促进安定团结,宣传社会主义法制,预防和减少纠纷,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修订后的第二审刑事裁判文书包括二审改判用的刑事判决书、刑事附带民事判决书,二审维持原判用的刑事裁定书、刑事附带民事裁定书,二审自诉案件用的刑事调解书,二审发回重审用的刑事裁定书,二审维持、撤销、变更一审裁定用的刑事裁定书,二审准许撤回上诉、抗诉用的刑事裁定书。本文着重介绍二审改判用的刑事判决书和二审维持原判或发回重新审判用的刑事裁定书的主要修改内容和制作方法。一、第二审刑事判决书(一)概述第二审刑事判决书,是指第二审人民法院在受理当事人不服一审判决提出上诉或者公诉机关提出抗诉的刑事案件后,经审理…  相似文献   

6.
目前人民法院制作的调解书末尾,都署有“本调解书与判决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的字样,我认为这样写并不确切。调解书与判决书的法律效力虽基本相同,但严格讲,还是有所区别的。 第一,调解书与判决书性质不同。调解书是纠纷当事人经调解自愿协商的结果,是人民法院认可的;判决书则是人民法院依照法律对案件作出的裁决。第二,调解书与判决书发生法律效力的时间不同。调解书一经送达即发生法律效力,而一审判决书则需等十五日法定上诉期限过后,才发生法律效力。第三,调解书在送达当事人之  相似文献   

7.
人民法院司法文书的种类很多,有审结报告、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庭审笔录、通知书、传唤证、送达证和提押票等。由于篇幅所限,现只能将其中最主要的几种分别介绍论述如后: 一、判决书(一)判决书的概念和意义是什么? 判决书是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按照审判程序,根据法律规定对审理终结的案件,就实体问题作出处理决定的书面文件。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你院川高法[1994]119号请示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在破产程序中,债权人根据人民法院已发生法律效力的用抵押物偿还债权人本金及利息的判决书或调解书行使优先权时,受理破产案件的人民法院不能以任何方式改变巳生效的判决书或调解书的内容,也不需要用裁定书加以认可。如果债权人据以行使优先权的生效法律文书确有错误,应当由作出判决或调解的人民法院或其上级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进行再审。如果审理破产案件的人民法院用裁定的方式变更了生效的法律文书的内容,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纠正。但当事人不能对此…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我在审理上诉民事案件的工作中,觉得一审的判决书、调解书和裁定书等法律文书,从格式到内容文字存在的问题不少。人民法院的法律文书,是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的具体表现,如果文理不通,论据无力,就不可能把事实、理  相似文献   

10.
王松 《法律适用》2011,(2):95-99
民事判决书是人民法院审理诉讼案件和非讼案件终结后,依据事实和相关法律规定,对案件实体争议或者当事人提出的实体权利主张作出权威性判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民事司法文书.在民事判决书、裁定书和调解书等三种裁判文书中,民事判决书的写作和执行难度最大,既事关当事人切身利益,又直接决定着法官办案的质量,在审判和执行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  相似文献   

11.
最近,笔者翻阅了一些法院制作的二审民事(包括经济案件,下同)判决书、裁定书和调解书,发现这些司法文书在引用实体法和程序法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维持原判的判决书,只引用程序法,未引用实体法;改判的判决书,只引用实体法,未引用程序法;发回重审或准予撤回上诉的裁定书,未引用相应的程序法,甚至引用了实体法;调解书未引用法律条文。另外,还发现有的司法文书,只引  相似文献   

12.
人民法院的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及其他法律文书发生法律效力后,在进入执行程序以后,有相当一部分义务人由于没有履行能力而难以执行,执行难的问题比较突出,这个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必然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民诉法》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的民事生效判决、裁定,发现有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适用法律错误的可以提起抗诉,但并没有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的执行案件予以监督。那么,人民检察院监督人民法院的执行案件是否可行呢?  相似文献   

13.
当前在人民法院的内部机构设置中,各级人民法院都设有审判监督庭,它的主要职能是行使法院内部的审判监督权,对当事人提出的申诉进行审查并组织听证,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裁定书和调解书认为确有错误的,提请院长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并办理再审案件。这种制度设立的目的是为了最终实现审判的公正,使错误的裁判能够得到纠正。但审判实践中,审判监督庭的监督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而  相似文献   

14.
傅晓兰 《特区法坛》2000,(6):41-41,4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七条的规定,生效的法律文书如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公证债权文书,仲裁裁决书,经当事人申请由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刑事判决书,裁定书中的财产部分,即判处罪犯罪金和没收财产等也由人民法院执行,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六十六条的规定,行政机关对公民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所作出具体的行政行为如罚款,没收财物等,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员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所有这些有关财产上的执行,分属三大类不同的责任,即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当执行过程中,当事人的财产不足以承担全部这些责任时,就出现应当优先执行哪一种责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民事判决书与调解书中有关财产条款方面存在的弊病编辑同志:民事判决书与民事调解书,是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经济纠纷案件过程中常用的民事法律文书,这两种文书一旦生效,即具有法律上的强制力与约束力。在审判实践中,笔者发现这两种文书的条文中,在财产方面的物品价...  相似文献   

16.
在审判实践中,经常发现一些民事判决、调解和裁定是以人民法庭的名义出具的。以人民法庭的名义出具的判决书,调解书和裁定书,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在这些法律文书的标题和结尾处,不是以人民法院的名义出现,而是以人民法庭的名义出现。例如,法律文书的标题是××人民法院,结尾加盖的是法庭的印章。 以人民法庭的名义出具法律文书,弊端有二。一是违背民诉法的规定。民诉法(试行)  相似文献   

17.
关于人民法庭审结的案件能否以人民法庭的名义出具法律文书的问题,按现行有关司法解释,答案是否定的。1984年8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贯彻执行〈民事诉讼法(试行)〉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就指出:“人民法庭制作的判决书、调解书、裁定书,必须加盖人民法院印章,不得用人民法庭印章代替基层人民法院的印章。”这样,在司法实践中,尽管基层人民法院的派出  相似文献   

18.
在制作判决书、裁定书和调解书时,除了文书的格式、内容要符合规定和写作要求外,还有两个问题应当引起注意。 一是在日期的表述上,有些判决书、裁定书和调解书中采用的是“农历”,如“一九××年农历腊月×日”。二是在计量单位的表达上仍然沿用旧制,如宅基地长“×丈×尺×寸”,或长“×弓×尺×寸”,货物重“×斤×两”等。以上这类表述都是不规范的。  相似文献   

19.
调解是人民法院审理一般民事案件和经济合同案件的有效方法,更是审理离婚案件的必经程序。在调解中,审判人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法,促使绝大多数当事人达成协议,解决了纠纷,效果往往很好。人民法院在制作调解书中,总要写上“本调解书与判决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这是因为调解书是人民法院对案件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审理后制作的法律文书;二是双方达  相似文献   

20.
读了《学习与辅导》一九八六年第八期刊登的陈寅、林洋、钟晓照三同志探讨《“本调解书与判决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的表述是否正确》的文章,很受启发,萌发了一点想法,提出来商讨。陈寅、林洋两同志对“本调解书与判决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的提法(以下简称“提法”)所作的语法上的分析,我完全赞同。但是,就制作调解书的整体而言,在调解书末尾写上“本调解书与判决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这段话是不正确的,也是不妥当的。一、“提法”的来源缺乏法律依据。它出自1979年2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判民事案件程序制度的规定(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