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历史与现实的留学浪潮”之三百年留学浪潮的历史追思焦润明中国留学浪潮起始于1872年清朝政府正式派遣留学生之时(有史料记载的自发留学则始于1847年),至今已历百年,然而直到今日,这一浪潮的内在冲动却丝毫未曾减弱。在百年的留学浪潮中,共产生了五代留学...  相似文献   

2.
文一 《今日广西》2010,(20):41-41
女子留学早于男子 中国人走出国门留学异邦是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1847年,广东人容闳、黄宽、黄胜由外国传教士资助赴美留学当属首开其端,而女性留学的历史其实要早于被历史公认的容闳等人。据容闳在其自传《西学东渐记》中记录说,郭实腊夫人主办的女塾因鸦片战争前的局势紧张而停办后,“携盲女三人赴美”。是年1839,比容闳等人留学海外早8年,正是中英鸦片战争开始之际。  相似文献   

3.
留学运动与近代中国青年的崛起焦润明(特约撰稿人)"历史与现实的留学浪潮"之一中国近代青年代群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的出现主要是西方文化哺育的结果。留学使大批有为青年纷纷走出国门,沐浴"欧风美雨",成为新价值观和新生产方式的载体。也就是说,完...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留日教育持续发展,中国大陆赴日留学人员成为仅次于留美人员的第二大留学群体。留日学人学成回国的比例较高,是推动新时期中日交流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支重要海归力量。高等教育领域是留日归国学人较为集中的行业。最近一项关于京津沪三地高校留日归国学人对国内科研环境认知与适应情况的问卷调查表明,近年来回国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的留日学人群体对当前国内的政策环境、科研环境的满意度偏低,特别是对科研环境存在较突出的不适应问题,对相关体制机制改革怀有强烈期待。  相似文献   

5.
胡颖 《小康》2005,(3):54-54
留学日本:日本政府曾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接纳10万留学生的计划,据资料表明,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总数占全部留学生的60%。数以万计的上海人奔赴日本留学,在当时成为了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6.
王冕 《今日广西》2008,(3):60-61
在新加坡有一个现象——出租车司机年龄大多都不低于60岁,其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师傅很自豪地“自报年龄”:“今年82了!” 新加坡求才若渴。“渴”的表现之一便是为到该国公立学校读书的外国学生提供政府津贴,学生毕业后要为新加坡服务3年或以上作为回报。因此与其他国家不同,“留新”,既代表着留学新加坡,也意味着留在新加坡工作。 如此一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便走上了“留新”之路……  相似文献   

7.
明末清初,英国的大东公司专门把中国瓷器销往欧洲,当时英国、荷兰都是中国瓷器流散地,但那时还处于正常的贸易状态。第一次文物流失浪潮是鸦片战争中。其时,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中国文物被列强大量抢夺和分食,直到溥仪被逐出皇宫,第一次浪潮才告结束。  相似文献   

8.
李景彦  雪原 《人民公安》2006,(11):54-56
这是一起留日大学生回国绑架案:任海涛赴日留学时,姐姐无私拿出全部的嫁妆钱。在他留学期间,姐姐一直负责他昂贵的学费。为此,姐妹还推迟了婚期。当任海涛知道姐姐因情变欲赴日留学后,为报姐姐恩,任海涛竟想出一个一夜暴富的“捷径”,他带上另一名同学铤而走险,秘密潜回了国内,  相似文献   

9.
潘家德 《求索》2011,(5):73-75
近代中国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派遣留学生,迭至20世纪初出现波澜壮阔的留学浪潮。20世纪初留学运动的迅猛发展,一方面是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所决定的,另方面也是近代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吴会蓉 《前沿》2010,(6):167-170
四川留日教育兴起于晚清,持续到辛亥革命前后。它的兴起与中日的留学政策、四川官方和社会人士的推动以及中日两国的地理、历史文化接近有关。与近代中国留美教育相比,四川留日教育有其独特性。它的勃兴,为辛亥革命、四川教育和经济的发展培养了新式人才,从整体上推动了四川社会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1.
1872年清政府第、次派出对名少年留学生赴美国留学。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签订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渐沦为瓜分对象。朝野有识之土如魏源等强烈要求清政府放弃固步自封的态度,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先进技术,达到富国强兵、制御强敌的目的,这一主张在爱国进步人士中产生很大反响。早年留学美国的客闹对比中美两国科技发展历史,深知必须选派优秀仕子赴欧美留学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回到中国应用,方可改变落后状态,使中国成为“富强文明之境”。1867年(同治六年),客阅通过江苏巡府丁目具正式向清政府提出建议“政府…  相似文献   

12.
石学峰 《中国人大》2012,(13):50-50
从甲午战争过后的1896年开始,自古以来就习惯于接受日本留学生前来学习的中国,第一次由大清朝廷选派13名学生赴日留学,由此拉开了清末中国人赴日留学热的序幕。史料研究表明,由于受到甲午战争日本取胜中国惨败的客观形势影响,加之国内的改革维新思潮空前高涨。  相似文献   

13.
一个半世纪以前,容闳,中国留学第一人,从珠海去了美国,1854年成为美国耶鲁大学唯一一名中国毕业生。毕业后,在他的倡导下,中国政府第一次官派留学,120名中国幼童被他“破天荒”地带到大洋彼岸的美国,掀开了中国留学史的第一页。容闳,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在他的故乡建立中国留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与现实的留学浪潮”之二留学生与中国的现代化运动焦润明中国的现代化运动肇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这是一场顽强地追赶着世界现代化大潮、逐步地改变着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最深刻最伟大的变革。而留学生则是这场历史变革的主体,在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  相似文献   

15.
外刊     
《小康》2007,(10):15-15
中国像磁石般吸引外国人学生去中国不再仅仅是为了语言训练,中国也不再是到海外留学的学生比到本国留学的学生多的国家。2005年,中国第一次经历这种状况:在中国留学的学生在14万以上,超过前往海外留学的中国学生数目(大约是12万)。去年,在中国学习的外国学生人数超过16万,他们来自184个国家和地区。当中40%的目的不仅限于语言培训。韩国学生最多,为5.7万,日本次之,为1.8万,而美国有1.1万。  相似文献   

16.
留美中国博士生的流向与就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卫国 《北京观察》2003,(10):37-3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每年有大量学生出国留学。开放之初出国留学以公派为主,随着留学政策的进一步开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自费留学的人数越来越多。由于出国留学渠道的分散,要获得一个有关中国留学生的准确的统计数据是很难的。《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只能反映教育部门掌握的情况,仅仅是我国全部(包括通过各种渠道自费留学者)在外留学人数的一部分。这就使得对我国留学生这一重要科技人力资源的研究缺少了足够的统计数据支持。根据不完全的统计,到海外求学的中国学生大部分流向了美国,毕业后在海外谋求发展的也多数选择了美国。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科学资源研究部对留  相似文献   

17.
中关村,以其盛名肩负着中国几代人的希望,昭示着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方向和未来,更以其博大的胸怀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有志之士在此创业、奋斗。在这支浩荡的队伍中,留学归国创业人员无疑是一支最富有朝气的新军,更像一股清泉,叩击着中关村的每一个角落,留日医学博士王怀东则是这支新军的优秀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18.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兴起一股留学苏联的浪潮。这一浪潮持续十余年,对中国革命曾产生过重要影响,值得今天的人们很好地探讨与研究。(一) 酝酿发起留苏运动最早起于湖南。1920年2月,时在北平的毛泽东提出仿效赴法動工俭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英国开始重视中国教育市场,逐渐放宽了中国学生赴英留学的政策。目前,中国留英学生的人数不断攀升,英国已经成为中国学生赴海外学习的重要目标国。●赴英留学新热点●英国政府希望到2005年能吸收全世界四分之一的留学生,并将中国列为英国国际学生的重要来源之一。2002年,从中国赴英留学的人数首次突破万人大关,仅次于赴美国留学的人数。2001年,中国赴欧洲大陆其他主要国家留学的人数只有约1000人。中国留学生的不断增加,与英国教育部门和各大学这几年大力开拓中国市场有关。1996年以前,中国赴英国留学的主要…  相似文献   

20.
袁哲 《求索》2010,(5):245-248
近代中国的法学留学经历了法学留学的初创、政策确立及理性发展三个阶段。法学留学的资金来源有官费和自费两种,留学去向有西洋法学留学和东洋法学留学。1874年自费赴西洋学习法律,是近代中国法学留学的开端。1899年赴东洋学习法政,是近代官费法学留学的开始。1900年至1905年,清政府确立了法学留学政策,再加上甲午战争的刺激,出现法学留学高潮,尤以东洋法学留学为主。1906年至民初,法学留学进入稳定发展阶段。从晚清至民国。总体而言,政府对法学留学采取限制性政策,但法学始终是留学的主流学科。法学留学生也是自费生多于官费生,东洋法学留学生多于西洋法学留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