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柳林 《农村青年》2010,(11):25-27
37年前,那个年仅20岁的漂亮姑娘,拒绝了亲朋好友无数次的规劝,坚决不再改嫁,凭着良知和爱心,她陪伴植物人丈夫度过了几十个春秋,用纯朴的心灵与顽强的意志谱写着爱的旋律。  相似文献   

2.
没有洞房花烛,不幸的人重组家庭 1991年初,同是经历了不幸婚姻的杨勤芳和罗世谷经人介绍相识。杨勤芳家在四川,有两个孩子,罗世谷家住湖北阳新县,家有三个孩子。  相似文献   

3.
李理 《农村青年》2007,(7):35-37
他们是一对相濡以沫的恩爱夫妻,但从相恋到结婚,到生孩子,到2007年1月30日,已经10个年头,做妻子的才等来丈夫的第一个拥抱,一个有足够力度的拥抱! 美丽的遗憾背后,是一个凄美绝伦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阿冰 《重庆工运》2003,(10):51-52
真得感谢那段“假戏真做”的日子,是它,让我和妻结束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重新抬回了往日的恩爱!  相似文献   

5.
笔者到过不少乡村看到,经过这几年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很多村街道成了柏油路,道两旁安上了路灯,栽植了花草树木,生活垃圾有了存放点,专人管护,村容村貌不断改观,新农村建设确确实实给大家带来了实惠。  相似文献   

6.
冰倩  草籽 《重庆工运》2003,(11):49-51
我和丈夫周海良是北京师范大学同学,我们在校园里就开始了美丽的恋情。1994年,大学毕业两年的我们举行了婚礼。1995年4月,因不满机关清闲与沉闷的工作环境,丈夫赴德国柏林一所大学的历史学院留学。我在思念中煎熬了一年多后。也于第二年的7月来到德国波恩陪读。为了不至于太清闲,我去了波恩某大学攻读文学硕士学位。丈夫毕业后,在波恩的一家文化机构从事研究工作,我则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7.
2005年初冬的一天,广西资源县城大埠街一家小餐馆老板石桂华,与女友举行了婚礼,一对有情人携手步入婚姻殿堂。消息传出,成了县城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有人说,35岁的石桂华终于摘掉了金牌“王老五”帽子,是“老天开眼,铁树开花”:更多的人则说,石桂华喜结良缘,是“人行大义有好报”,像他这样义薄云天的男人。应该得到幸福。  相似文献   

8.
小非  中豪 《农村青年》2011,(11):18-20
她下肢萎缩,背上还有一个大大的肿块:她没有双脚,自幼靠爬行生活。 她是家里的顶梁柱,她用不足1米的柔弱身躯,养活了年迈的公公、智障的丈夫,还有上学的养女。2011年8月,她终将养女送进了大学。临行前,养女哭着给母亲洗脸,把瘦弱的娘亲搀上了轮椅。谁又能想到,这个含辛茹苦19载的农村母亲。生活在一个所有成员之间没任何血缘关系的家庭里,用爬行10万公里的行程,诠释着人间大爱……  相似文献   

9.
住房是民生之重,“安居”才能“乐业”,大规模建设保障房让数以千万计的家庭实现了安居梦想。 随着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稳步推进,我国已建立起以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租房等多层次、全覆盖的城市居民住房保障供应体系,越来越多的住房困难家庭通过申请居住各类保障房找到了真正“有家”的感觉。  相似文献   

10.
言欢 《农村青年》2014,(8):19-22
高龄父母在城里生活不习惯,七个在城里生活的子女把父母送回老家,并实行轮值照顾父母制度,照料父母的时间。他们还要记下“孝敬笔记”,父母身体的任何不适都要记录在案。十年来,7兄妹写下上百万字的孝敬笔记,94岁的父母在儿女陪护下,至今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在今年山东省“最美家庭”的评选中,这个家庭以高票入围。  相似文献   

11.
当下我国社会对家政职业的认可度仍然较低,严重制约着家政行业职业化、规模化发展。菲律宾的家政教育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广泛而良好的社会基础,不仅使家政劳动意识得到启蒙传播,国民树立起了公平职业观念,更助力培养家政专业化人才,满足市场需求,造就了世界品牌"菲佣"。菲律宾完备的家政教育体系为"菲佣"职业化提供了有力的教育支撑。借鉴菲律宾经验,为推动我国家政教育和家庭劳动教育建设,研究建议:加快构建覆盖教育全过程的家政教育体系,大力传播家政劳动意识,提高家政服务行业的社会认同;充分发挥高校的主体作用,完善高等家政教育体系,吸纳更多人力资源进入家政行业;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设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与资格认证一体化的家政人才培育体系,切实保障和提高家政行业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2.
罗伟  喻泉源  孔婷婷 《工友》2009,(2):44-46
因家贫,郑安来只读过3年书,12岁时辍学,20岁时为了还清家里盖房欠下的1500元债务到煤矿挖煤。换了别的人,也许早被生活压弯了脊梁,心灰意冷进而随波逐流。但是,凭着14年的不懈打拼,他却从一个普通挖煤工成长为身家百万、带领数百乡亲出外谋生的“领头羊”。  相似文献   

13.
在余四昆心里,机器就是生命的一部分,这种执着的精神甚至影响着下一代,他儿子今年27岁,同样学的是机械修理。现在昆明机场工作,唯一不同的是他修火车,儿子修飞机。  相似文献   

14.
张勇 《农村青年》2006,(10):12-14
下面一组文章记录的都是真人真事。当事人虽然值得同情,但无法得到法律的“宽恕”。 他们的行为以及后果,在犯罪学当中被称为“弑亲类型”的案件。法律界认为:杀亲事件多发生在夫妻之间、恋人同伴之间、父母和孩子之间、兄弟姐妹之间。这种案件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原因,大多存在某种严重的家庭暴力或者家庭虐待现象。 法律不相信眼泪。不管是什么理由,我们的行为都不能越过法律的界限。但是,在面对忍无可忍的暴力行为时,有什么办法能够及时消融、化解“激情杀人者”或者“大义灭亲者”的愤怒和绝望呢? 施暴者有“生命权”,被施暴者也有“生命权”。当二者发生矛盾时,法律应该倾向那一边?当一方的生命受到另一方严重威胁时,受威胁的一方到底应该怎么办?社会又应该如何应对?让我们读一读文中当事人的经历,看一看专家们的说法吧……  相似文献   

15.
余明忠  张国平 《工友》2008,(11):12-14
2008年9月7日,马付成告诉记者:"我在××公司铁路运输处襄樊综合段工作20多年,单位却说我不是职工,不发工资,还把我从住房中赶出来了,我这60多岁的人今后怎么过日子啊!"说到这里,泣不成声,泪流满面。  相似文献   

16.
张颖 《农村青年》2010,(2):11-14
这是一组不同遭遇的未成年人的生活镜像。 或许这些事情绝无仅有,或许这些现象司空见惯。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不在抚额叹息之余,给予这代人更多的关注。 保护他们,就是保护祖国的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