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修益的犯罪轨迹昭示人们,理智驾驭私欲、控制私欲,是一个人“修身、齐家、立业、平天下”之本。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欲,关键是这种私欲,要像孔子所言:“随心所欲不逾矩。”否则将自食其果。纵观修益的犯罪,不难看出,他也不是一开始就贪婪成性,忘乎所以的人。然而,由于他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即使工作好,小有成就,也是建立在个人主义小算盘基础上的,一旦达不到自己的目的,便患得患失,怨天尤人,任个人的私欲放纵,交友不慎,成了犯罪分子利用的工具,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行越远,做了惊天大案,在自己的人…  相似文献   

2.
"当'一把手'以后没有人管束,自己愈发不能战胜私欲……"广安市邻水县财政局原党委书记、局长张文在长达10余年的主要领导岗位上收受贿赂、违规从事营利性活动,共涉及金额近7000万元,他最终落马时的忏悔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3.
黎城县纪委副书记韩学宾撰文指出,生产力是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它的基本构成因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其中生产资料是生产力中物的因素,劳动者是生产力中人的因素,能动的因素,也是决定因素。惩治腐败就是解放生产力,就在于腐败扼杀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人是有私欲的,正确引导人的私欲,私欲就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私欲一旦失去控制,就会蜕变成破坏社会生产的毒腺。无限膨胀的私欲与不劳而获的结盟就是腐败生成的温床。当腐败发展到劳动者无法容忍的地步,整个生产关系就会遭受到严重破坏,就会引发动荡,就要产生…  相似文献   

4.
看淡名利     
同样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生活在这个社会里,为什么有的人总是愁眉不展,有的人却常常笑容满面?在我看来,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对名利是否看重。对此,我谈点想法,与朋友们探讨、共勉。实无意于标榜自己的超凡脱俗,亦不敢为谁指点迷津。 带着悲观情绪于人生之旅行走的人,往往与他的私欲炽盛有一定关系。人之私欲,笼统地说无非是名利二字。名者虚荣心,利者利禄心。一个人倘若满脑袋只想着利禄虚荣,那么他一定会感觉到人世间遍地荆棘充满了痛苦。因为名也好,利也罢,是无休无止的。没有的时候,渴望得到;得到了以后,则希望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好名之人必为虚名所苦,重利之人必为贪利所困,这也可以算是一个规律。如此看来,私欲炽盛的人时时叹息活着真累,感慨人生是个苦海,倒也不足为怪了。  相似文献   

5.
王晓云 《共产党人》2006,(10):18-19
在生产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国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把腐败现象遏制到最低限度,这既是全党关注的大事,也是从事纪检监察工作的同志要研究的新课题。狠抓教育,坚持治本私欲是腐败之源。然而,自私并不是人的天性,而是后天形成的。可以说私心人人都有,只有私欲放  相似文献   

6.
类似的题目我曾写过一个,那是二十年前.说的是"共渡难关",而不叫"共克时艰". 仅从字面上看,"共克时艰"与"共渡难关"是有些区别的.就拿"克"字与"渡"字相比,"克"字显然带有相当明显的主体性与主动性,无论是克服困难还是克敌制胜,都很有气势."渡"字似乎就没有"克"字那样的积极、主动,倒是隐隐约约使人感到某种无奈.  相似文献   

7.
化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单地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冲突表现在以下几点:功利与道义相冲突,一些人秉持着"逐利利己利人"的思想,放任私欲的发展;个人与集  相似文献   

8.
论"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之异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史少博 《理论学刊》2006,46(1):67-70
为防止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误读,需要辨明“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异同。二者的共同点是:都与“物本”、“神本”相对立,都凸显人的主体性,都以人为目的。二者的区别点在于:“人本主义”强调的是抽象的人,而“以人为本”强调的人是具体现实的人;“人本主义”强调的是个人的人权,“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民的利益;“人本主义”只是以人为目的,而“以人为本”把人作为目的又作为手段。  相似文献   

9.
先锋观点     
《先锋队》2008,(20)
在众多腐败分子中,不少人是位高权重的一把手。这些人的倒下,除了私欲的膨胀、道德的沦丧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外部环境缺少对一把手的有效监督,导致他们滥用权力而发生腐败,最终误党、误国,害己、害家。  相似文献   

10.
赵建梅  黄世虎 《唯实》2001,1(6):14-18
人的本质是类本质、群体本质和个体本质的有机统一.人的类本质是劳动,它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体现了人的本质的普遍性;人的群体本质是社会关系,它将社会中的不同群体区别开来,体现了人的本质的一般性;人的个体本质是由社会物质条件所决定的每个人的个性,它将人与他人区别开来,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特殊性.人的类本质决定人的群体本质,人的群体本质决定人的个体本质.  相似文献   

11.
人的本质是类本质、群体本质和个体本质的有机统一.人的类本质是劳动,它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体现了人的本质的普遍性;人的群体本质是社会关系,它将社会中的不同群体区别开来,体现了人的本质的一般性;人的个体本质是由社会物质条件所决定的每个人的个性,它将人与他人区别开来,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特殊性.人的类本质决定人的群体本质,人的群体本质决定人的个体本质.  相似文献   

12.
我们不能把保守任何一件东西都看成为"保守主义","保守主义"不是保守现状的主义,"保守"才是回到过去或保守现状的人。"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就是自由的传统。对自由的态度是区分"保守"与"保守主义"的最根本的分野。这就进一步说明"保守"与"保守主义"有着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谢怀建  邵旭平 《探索》2005,23(1):174-176
不同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的人本思想,内涵是不一样的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本主义有根本的区别:从经济层面讲,它更侧重于重视解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从政治层面讲它强调的是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即集体本位的“人本”;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讲,它虽与儒家的民本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但也存在某种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4.
所谓"势",即事物表现出来的状态或趋向,有形势、情势、时势和势头之说法,又有大势、优势和局势、劣势之区别.正确地看待形势,抓住势头把握机遇,巧于因势利导,善于借势造势和乘势,其作用不可低估.一是有利于正确决策,运筹帷幄,保证两个文明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二是有利于大造声势,鼓舞人心,振奋精神,把人气士气搞旺.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以人为本这一思想反映了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 ,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观、执政理念和价值观念。如今在报刊上我们时常发现有些人使用的不是“以人为本” ,而是“以民为本” ,还有的将这两个概念混用 ,说明有些人对“以人为本”实质的理解是似是而非的 ,是一种误解。笔者认为 ,“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不能混为一谈 ,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  相似文献   

16.
美国人喜欢把服务态度不好的人称“纳粹”。从中国来到美国,感到一个明显的区别是商业服务的质量和态度。电视中的汤“纳粹”来美国这么多年,只在电视喜剧里看到一个很恶劣的店主,那就是“Sein-feld"电视剧里的那个卖汤的店主。颇有意味的是,他不是美国人,而是移民来的,看样子不是南亚人,就是中东人。因为他的汤用的是家传秘方,很受欢迎,所以每天都是顾客盈门,排着长队等着买他的汤。可是这个人有毛病,看不惯顾客的某些正常举动。一对情侣一边排队,一边卿卿我我,不时地相拥接吻。这位先生看到了,大声喝令他们出去。还有就是买他的汤,得显得…  相似文献   

17.
中外言情小说"第三者"形象比较审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宪昭 《理论学刊》2001,4(3):124-125
我国古代言情小说较多地涉及到社会婚姻问题。本文所述“第三者”,泛指与既定关系产生婚爱纠葛的人物 ,小说中的这类人物反映出封建文化背景下某些特殊的创作倾向。如果把这类人物置于世界文学的参照中 ,它的特点更加明显 ,表现出中国与西方文化的迥然不同的价值取向。一、封建专制下私欲的象征与人本主义下人性的张扬站在文学创作的角度 ,“第三者”的形象是不能用简单的褒贬色彩来描绘的 ;在未确定一夫一妻制的社会形态下 ,也无所谓“第三者”。尽管如此 ,中国古代言情小说依然对这类角色表现出强烈的主观评判倾向。中国封建制度的确立及…  相似文献   

18.
"总体性"是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他把总体性看成是马克思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想之间的决定性的区别,看成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实质,把在总体范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意识看成是克服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的手段.认为总体在逻辑上先于事实,要从整体出发,根据总体性范畴来把握历史.卢卡奇高度评价并恢复了马克思总体性思想的中心位置,但卢卡奇的"总体性"却陷入了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劳动力作了科学而全面的研究,但是,劳动力和人力资本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范畴,不能因为马克思研究了劳动力,就认为马克思也研究了人力资本问题.同时,马克思经济学的理论宗旨,决定马克思不可能将劳动力当作人力资本来研究,而从马克思所处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看,并不存在研究人力资本问题的现实条件.  相似文献   

20.
徐沛林 《唯实》2002,1(8):24-27
要彻底埋葬真理问题上的形而上学,不仅应该把实践概念引入认识论,而且还应该将它引入真理论,这就是"实践真理".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实践真理观的视角,在实践真理与认知真理的联系与区别中,阐发了实践真理的涵义及其辩证特性,论述了真理的客观性与主体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的新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