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总题目下,笔者曾在《论认识回到实践的中间环节》(与李德清合作,见《哲学研究》1985年第10期,以下简称《环节》)一文中,给出了认识向实践飞跃的三类中间环节。还是在这个总题目下,笔者试图在此再探实践“三主体”(另文再探“三环节”与“三主体”的关系),由此而揭示出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之辩证途径的总线索。  相似文献   

2.
在高二《思想政治》(下册)教学中,有部分师生总是把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看成是一回事,其实,这两个飞跃并不是一回事。它们既有区别,又有一致性。区别主要表现在:第一,两者的起点不同。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起点是实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起点是感性认识。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做”和“行动”;而感性认识是事物作用于人们的感觉器官所得到的对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及事物的外部联系的直接反映,是人们的一种精神活动。第二,两者转化的内容不同。虽然这两个飞跃都是…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现行的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和有关论著中,往往未将“从实践到认识”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加以区分,而是在不同程度上将二者等同起来了。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51页):“从实践到认识,就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又如,《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人民出版社1981版第349页):“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飞跃为理性认识,即由实践到认识”。无疑在他们看来,“从实践到认  相似文献   

4.
从历史的、实践的方面来说,“客体的主体化”和“主体的客体化”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统一关系的最概括的科学表述。人类的一切活动、尤其是实践活动,本质上就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能动而现实的互为转化、即双向对象化过程。尽管如此,人们却对“客体的主体化”和“主体的客体化”的基本内容缺乏系统而具体的了解。本文拟就“主体的客体化”的基本内容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审美诱导式”教学法是我们在《科学人生观》改革实验教学中提出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将受教育的活动转化为审美的活动,也就是说首先将学生转化为审美的主体,使学生欣欣然趋向美,拥抱美,在物我交融中感受愉悦,在情感徜徉中获得启迪。然后再让学生成为接受的主体,在审美过程中获得真知,提高觉悟,使《科学人生观》的教学变单纯地向学生灌输现成结论为学生十分乐意接受的思想教育。这种教学法在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的基础上,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为师的审美诱导作用,并且要将这种作用贯穿于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的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6.
蓝拟现实:认识的第三种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维度,探讨了虚拟现实的本质,认为虚拟现实是人脑对现实的认识或反映借电脑的延伸或外显,是数字化、网络化技术背景下人的认识的第三种形式或形态———虚拟形态或虚拟认识,属于波普尔的“世界3”,即客观知识的世界;文章还着重探讨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和虚拟认识三种认识形式的联系和区别,认为人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虚拟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即从感性的具体到理性的抽象再到虚拟的具体的过程,或从直接具体到间接抽象再到间接具体的过程。作为这一过程的第三阶段即虚拟认识阶段是对前两阶段特点的辩证“扬弃”,表明人对事物的把握越来越深刻、越来越接近真实;文章也探讨了人在虚拟现实中活动的特征,不同意学术界把虚拟现实看作实践(或虚拟实践)的观点,而认为是一种借助电脑进行的思维操作性活动,即对信息的加工处理活动,而且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活动所共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我们不仅要重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内容的规定,而且要对他研究人的本质问题的视角和方法进行探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三方面——“肉体方面”、“理论方面”和“实践活动”界定人本质的具体内涵,此界定涵盖并且突破了前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对人本质的研究是马克思从哲学层面对现存社会状况的深层次反思,他抓住了作为对象化活动的劳动,透过劳动的视角揭示了人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并在对劳动的分析中,从劳动主体、劳动过程、劳动对象方面阐发了人的解放理论。  相似文献   

8.
在人类认识史上和人的具体认识过程中,根据认识程度的深浅和机制的不同,区分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样两个基本阶段是必要的。但是有的同志在讲授这框内容时,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截然分开,绝对对立起来。把感性认识等同于生物学上讲的第一信号系统,等同于动物式的感性直观;把理性认识等同于第二信号系统,看成纯粹的观念活动。似乎在认识开始的初级阶段用感官直接接触客观事物,只限于感觉和表象,根本没有概念、判断和推理,没有分析综合等逻辑方法的参加;而随后在认识的高级阶段上,只有理性而没有感性参加,概念、判断、推理以及运用分析综合…  相似文献   

9.
理论研究,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把握客观事物规律的重要环节和手段。从认识论来讲,人们从感性认识出发,通过对大量的来自实践的经验材料加以概括总结、加工整理得到完整的、反映事物本质的、揭示事物规律的认识即理性认识,从而更加正确地指导人们具体认识和把握事物。这一过程也就是理论研究过程,任何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这一过程。当前,反腐败斗争任务艰巨、事务繁杂,我们要做好其中每  相似文献   

10.
方科平 《前沿》2008,(10):173-176
刘勰将文学活动提升为立言,视文学作品为不朽之物,此观念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表现甚繁。在“文之枢纽”主体部分即《原道》、《征圣》、《宗经》三篇文章中,对之作出了完整而系统的说明。从“立言不朽”高度来审视文学写作和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刘勰撰写《文心雕龙》,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给我们树立了光辉而不朽的榜样。  相似文献   

11.
我看到《求索》1982年第一期刊登的赵怀玉同志《对人的认识能力的两点质疑》,认为很有启示,但有两点意见:一、关于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应该说是无可争论了。《质疑》说到只有进入人的实践领域的事物才是可能被认识的,这是对的。但他又说“有些事物可以认识”,“有些事物永远无法认识”,这种提法可就自相矛盾了.说有些事物是可以认识的,那就否定了不可知论,又说有些事物永远无法认识,岂不又回到不可知论去了吗?我们绝不能在批判了杜林的“终极真理”、“永恒真理”的荒谬性之后,又怀疑人的思维在认识客观事物中的无限能力。  相似文献   

12.
我们知道,主体认识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求真(真理),它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实践过程。然而,要寻求真知,发现真理,就免不了要冒点风险。本文特对主体求真过程的风险实践略加探析,供理论和实际工作者参考。一、风险实践的形成机制风险实践,顾名思义是指那些带有风险性的实践活动。古人云:“行船走马三分险。”彭德怀同  相似文献   

13.
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本性要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认识世界就是主体如实地反映外部对象,形成关于外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解决“是如此”的问题。“人的实践=要求(1)和外部规定性(2)。”①“要求”是主体在观念形态上对于外部世界“应如此”的愿望;“外部现实性”是主体所进行的物质活动。因此改造世界是主体在观念形态上“应如此”的指导下所进行的物质活动,以创造出具有符合人的需要的形式和规定的客体。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在主体的观念形态内需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观念形态中的“是如此”如何转变为“应如此”;第二,理论具有的普遍性、间接性和抽象性如何与实践活动的现实性、直  相似文献   

14.
"实事求是"既是对客观事物规律的探求,也体现了作为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关系的辩证本性。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就必须把"实事"看作是经历了发展过程才出现的结果。唯物辩证法以实践为基础,真正实现了主体和客体、思维和存在的辩证统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原则,这一方法论原则与"实事求是"是一致的。"实事求是"与唯物辩证法内在统一的基础是以感性活动为中介的实践。  相似文献   

15.
“知”、“言”、“行”属于认识论范畴,实际上是认识与实践关系的具体化。其中“知”是前提,是指读书学习,掌握知识;“言”是关键,是指结合实际思考和消化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理性认识;“行”是目的,是指运用知识和理性认识指导工作,分析研究解决问题。三者紧密联系,构成有机的统一体。领导干部的“知”、“言”、“行”,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领导干部的学风、文风和作风,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应予以高度重视。领导干部在“知”的方面:要努力培养读书学习的习惯客观地说,现在领导干部读书学习的氛围并不浓厚。许多领导干部在民主生活会上…  相似文献   

16.
人们的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较之第一次飞跃,是一次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则上正确解答了这一问题.但就目前研究现状看,对于第二次飞跃,即认识、理论向实践转化过程的研究尚显簿弱、粗浅,有待于深化发展.笔记认为,理论回到实践绝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有其内在中间环节的.这些中间环节落实得好,理论就可能化作“物质的力量”;否则,即使是正确的理论,也难免其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失败的可能.基于历史教训,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有必要切实、深入研究理论回到实践过程中的内在环节和心理层面的观念运(纟寅).  相似文献   

17.
再认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人们对任何一个事物要取得比较完全和正确的认识,都要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逐步深化。这就是说,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要有一个过程;正确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而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对于社会主义社会这个崭新而复杂的事物的认识,特别是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性的认识,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8.
在企业统战工作中,只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体现“三个代表”的要求,就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就能使统战工作更具生机和活力。一、企业统战工作要实践“三个代表”,就要在促进企业生产力发展上下功夫“三个代表”首先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企业统战工作虽不是直接从事经济工作,工作成果也不直接反映在经济指标上,但统战部门联系的对象具有独特的服务优势,通过各种活动可以使服务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一是统战工作要为企业的改革服务。近年来,我集团公司针对企业转机建制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  相似文献   

19.
群众史观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对群众史观的考察必须回到马克思恩格斯群众史观创立的理论原点——《神圣家族》文本中去。青年黑格尔派的群众史观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群众史观的直接理论参照系,其群众观实质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基础上的英雄史观,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对青年黑格尔派英雄史观进行批判性解构中建构了群众史观。在对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进行批判的同时,马克思也批判继承了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从现实的人出发看到了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伟大作用。对资本主义社会人民群众的主体即无产阶级的指认以及对无产阶级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的论证,使马克思恩格斯开始从人道主义历史观向革命的共产主义唯物史观转变。  相似文献   

20.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论,其中之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毛泽东同志说“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开始于实践,认识来源于实践。“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邓小平文选》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