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论新的历史起点上的重庆新政与重庆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重庆新政与重庆模式产生的历史背景,是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五大矛盾.实质上,重庆模式,就是具有重庆特色的科学发展模式而不是不可持续的片面发展模式,就是行之有效的"两手抓,两手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而不是经济上坡、道德滑坡的发展模式,就是社会主叉与市场经济有效结合而不是"市场经济"排斥"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就是越发展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越稳固、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和尊严指数越高而不是越发展党和国家"为人作嫁"的危险性越高、人民群众的痛苦指数和卑贱指数越高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发展已经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中国模式"的提出正是基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本文从"中国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中国模式"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中国模式"与其他发展模式的对比三个方面来理解"中国模式"的概念,最后总结出了把握"中国模式"需注意的三点.  相似文献   

3.
发展模式转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的迫切任务.本文剖析了发展模式的困境,指出了和谐对于发展模式转型的意义;结合杭州市"和谐创业"的发展经验和发展理念,归纳"和谐创业"的三个重要方面及其特点,重点分析其制度条件和形成过程,并总结了"和谐创业"与发展模式转型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文化"是一种生活形态,"产业"是一种生产行销模式.DCI是把"内容",也就是把"文化"数字化成为产业,文化产业化重在模式.福建省DCI发展环境已在政府、市场的带动下建立起来,但总体上还处于学习、模仿和探索阶段,根据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DCI发展的特点,当前福建省DCI发展模式应提升为"6C模式".  相似文献   

5.
陈国辅  赵美英 《唯实》2008,(9):135-138,13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苏南探索、实践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之路:"苏南模式"的形成,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经济建设道路;"苏南模式"的所有制改革创新,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混合所有制、城乡融合的园区经济建设之路;"新苏南模式"的形成,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城乡一体化、开放型的经济建设之路."新苏南模式"的发展,正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发展已经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中国模式"的提出正是基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本文就"中国模式"的由来、基本内涵、面临的挑战和世界意义作了相关阐述.作为一种正在构建的社会主义模式,从理论上说,"中国模式"涵盖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理论学说,从实践上看,"中国模式"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  相似文献   

7.
在确认中国模式是客观存在的同时,要辩证理解"成熟定型"问题,多维视角理解"模式"内涵,客观对待外国探讨中国模式的意图。界定中国模式既要廓清其基本内涵又要明确其边界限定,中国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制度和体制以及实践纲领和发展战略,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发展道路和经验,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全方位的社会发展模式。看待中国模式要保持理性的态度,"中国模式"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些国家对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选择,但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相似文献   

8.
杭州"和谐创业"发展模式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生动实践,值得分析、提炼并推动其不断完善.本文论述了杭州"和谐创业"发展模式形成的背景条件和演变过程;杭洲"和谐创业"发展模式的基本特点;杭州"和谐创业"发展的主要经验及其启示.  相似文献   

9.
陈志 《唯实》2007,(7):37-40
"北京共识"的提出,表明一些西方学者对"中国模式"改革理念和发展道路的认可。"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是对"华盛顿共识"的否定和超越。作为处于构建过程中的社会主义模式,从理论上说,它涵盖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已经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着的创新成果;从实践上看,它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10.
部分西方国家热衷用地缘政治扩张解释中国"一带一路"实践,研究综合跨学科理论探索"地缘发展政治经济学"的可能性,为"一带一路"提供了新的理论资源。"一带一路"并非地缘政治扩张,而是地缘发展政治经济平台,通过点上集聚、线上畅通、面上联通、型上成势构建发展的地缘政治经济平台,通过发展新型共同发展模式、新型国际协作模式、新型国际交往模式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相似文献   

11.
程勉中 《唯实》2011,(3):13-16
在新苏南模式发展的形势下,党建工作也在发生新的变化,苏南各级党组织与时俱进地探索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路径,积累了具有实践价值的成果经验:形成了"强基工程"建设模式、"创先争优"实践模式、"三型"党组织发展模式。这些模式的形成,体现了具有苏南区域特色的基层党组织创新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党建》2012,(5):46
把握关键环节,突出产业优势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秦保荣潍城区以文化产业发展为突破口,逐步形成了以地域文化开发为重点的"资源提升型"发展模式、以创意创新为导向的"业态创新型"发展模式、以园区和市场为  相似文献   

13.
2003年至2013年这十年间,在邓小平的研究中,关于中国道路的研究是一个新的视角,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中国和平崛起"与"和平发展"、"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与"中国梦"等发展过程的一般概述性研究;邓小平对"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论述、关于"中国模式"的概念之争、从"中国模式"到"中国道路"概念演变的研究;中国道路内涵、特征及与传统社会主义、当代资本主义比较的研究;邓小平与民族复兴理想、中国道路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路径的研究;中国道路中有关中国政治发展道路、文化价值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及邓小平晚年对中国道路思考的研究。中国道路的研究拓展了邓小平研究的领域,是邓小平研究的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西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模式及其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海 《探索》2004,(4):124-127
西部经济"跨越式"发展有三种模式内生模式、外促模式和内外结合模式.西部经济"跨越式"发展不应"一刀切",应当根据不同类型地区,采取分类模式原则,即第一类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应采取内生模式;第二类自然、经济条件较好的区域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应采取内外结合模式;第三类是广大欠发达地区,应采取外促模式.各类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是第一类地区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第二类地区以特色产业为主;第三类地区以多种经营为主.  相似文献   

15.
30年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和"泉州模式"的发展历程表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泉州模式"的成形,就没有泉州侨乡的崛起."泉州模式"的成功发展也给人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李井伍 《江淮》2012,(5):31
绿色发展,是针对传统发展模式的高耗能、高污染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有限性的矛盾,造成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不协调、发展不可持续的困境,而提出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这一新型模式,是一种科学的发展模式。省九次党代会提出的打造"三大强省"、走出"六条新路",明确给出了我省绿色发展的目标和路径。要贯彻落实好省委绿色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走好安徽绿色发展之路,我认为抓住以下三点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对衍生宁波"混合经济模式"的两点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波的"混合经济模式"是20世纪末期形成的宁波市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它的特质既有别于"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又与"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有着内在的渊源.首先,宁波经济的发展路径类似于"苏南模式"而同源于"温州模式".其次,宁波"混合经济模式"不是对"温州模式"的简单复归,而是对"温州模式"的超越.  相似文献   

18.
地处浙东革命根据地的绍兴市平水镇,在探索经济发展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中形成了"红色引领与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模式。该模式以党建为基础,以基层党组织为支撑,在领导干部带头下,以红色资源为动力推动绿色发展。"红色引领与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模式使得农村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乡村振兴取得成效、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同时发展了生态旅游,"红+绿"发展模式开花结硕果。革命老区应充分发挥"红色引领与绿色发展"的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抓基层党建创新力,以绿色发展振兴乡村,以红色引领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19.
当代语境下,中国模式就是解决中国自身发展为主要内容,以实现入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学术界初步实现了对其进行解构--创新--建构的理论探索.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上也开始了"摸着石头过河"到"铺路架桥"的转变.在当今"资本"时代,中国模式不断摆脱发展范式的束缚,表现出自我话语体系、制度安排、价值导向上的马克思主义特征,并在方法论上彰显出自身现代化进程的世界意义、发展道路的社会主义意义,发展理念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课题组 《探索》2001,(6):112-114
教育的产业发展不仅与其自身的生产属性有关,还和教育与经济联系的紧密度和市场经济体制有关,因此,走"教育产业"或"教育产业化"的路子都不符合中国国情.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选择"产业发展"和"事业发展"二元结构的模式,确立"教育的产业发展"模式才符合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教育的产业发展政策取向应是逐步开放教育市场,建立起政府、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公办、民办、私办等多种形式并存、办学主体多元化的教育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