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良友》画报与都市空间的意义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果中 《求索》2007,(5):176-178
本文分析了民国《良友》画报对都市空间的意义生产,认为《良友》采用文化视野上移、下移兼容的传播技巧,建构了以中上层都市空间为主体、延伸至街头文化等下层空间的空间格局,并以“良友式”形象,充实了都市空间的意义内涵。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新浪微博中关于雷锋精神微博的观察与分析,总结雷锋精神微博的内容、功能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探索青年网络政治参与视野中,青年参与正向偶像传播的基本特点及一般规律。研究表明,微博技术放大了正向偶像传播的功能,表达了民众,特别是青年群体在传播正面价值上的主流倾向;雷锋精神微博的地域差异性,显示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正向偶像传播的积极作用,青年群体对于雷锋精神微博的参与,表明参与正向偶像传播是当代青年网络政治参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代表着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正向因素;而整体上在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活动中,对于正向偶像的关注程度还明显不够,需要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新浪微博中关于雷锋精神微博的观察与分析,总结雷锋精神微博的内容、功能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探索青年网络政治参与视野中,青年参与正向偶像传播的基本特点及一般规律。研究表明,微博技术放大了正向偶像传播的功能,表达了民众,特别是青年群体在传播正面价值上的主流倾向:雷锋精神微博的地域差异性,显示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正向偶像传播的积极作用,青年群体对于雷锋精神微博的参与,表明参与正向偶像传播是当代青年网络政治参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代表着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正向因素;而整体上在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活动中,对于正向偶像的关注程度还明显不够,需要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4.
索绪尔的意义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剑波 《求索》2011,(11):116-118
索绪尔重视意义问题,在其《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探讨了何谓意义、意义的确定、意义的类型、意义的变化以及意义的社会性等,内容非常丰富,是一个逻辑较严密的整体,与他的价值观、语言符号的任意观、共时与历时观、句段关系与联想关系等理论观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现代语言学的基础,深刻领会这些理论观点有助于我们把握其理论精髓,指导我们的语言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的命运是与《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传播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仅指引了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也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近百年的社会历史走向,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使命。本文从《共产党宣言》的传入着手,分析了其对近代国人价值认知的解构与重塑,探寻了造成这种变革的历史与社会原因,并分析了其历史与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2010年9月19日《人民日报》刊登文章,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孕育、在辽宁鞍山这个雷锋精神的故乡成长,郭明义20年无偿献血、16年帮困助学,以实际行动学习实践雷锋精神,集中展现了我们这个时代公民道德的高度与力量。  相似文献   

7.
李殿魁 《春秋》2013,(4):55-57
我对中国的三农问题有长期的工作实践和认真的理论研究。所以当2000年刘新海同志向我反映王邦直的《恤民十事·疏》时,立刻引起了我的重视,并力主将其推向国家研究层次。加深对王邦直“十疏”及其为民情怀和音乐基础理论的研究,还其历史的本来面目,丰富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意义重大而深远。我接触这件事后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请专家帮助把《恤民十事·疏》翻译出来,以便于学习;第二,认真学习研究《恤民十事·疏》的现代意义,以便把王邦直的民本思想应用到现在搞好民生工作,把音乐理论的和谐转化为社会生活的和谐。  相似文献   

8.
实践精神是雷锋精神的本质特征。对雷锋精神的解读,既可从《雷锋日记》中去读懂雷锋的心声,也可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中去把握雷锋精神的真谛。  相似文献   

9.
刘江船 《群众》2008,(3):37-37
大力倡导“八荣八耻”,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雷锋精神的弘扬和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弘扬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与时代同行,使其绽放更多更好更灿烂的时代精神之花,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显然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路延  秦雪星 《前沿》2013,(4):119-120
《人民日报》以社论形式,对在中国举办的大型国际综合体育赛事开、闭幕式进行关注。本文以这些社论为样本,对其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多重分析,研究其变化趋势,揭示这种变化趋势所带来的传播影响和值得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1.
陈元中 《当代广西》2012,(15):37-37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有机结合的伟大精神。在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学习雷锋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对于推动践行广西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学习雷锋追求崇高的理念,用广西精神激发干部群众的思想情感雷锋精神之所以成为一面永不褪色、永放光芒的旗帜,其根源在于这种精神追求并体现出崇高的理想、高尚的品质。  相似文献   

12.
发扬雷锋精神与发展商品经济兼容 3月10日《经济日报》刊登全林远的文章,指出雷锋精神与商品经济能够兼容。从伦理学的角度讲,雷锋精神突出体现了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集体主义不仅是社会主  相似文献   

13.
吕明臣  佟福奇 《求索》2012,(1):222-223,129
现有的研究认为"即使……也……"的意义是表让步关系,这没有完全揭示出其真正的语义内容。从逻辑意义出发,分析推理结构进而得出此格式的整体意义,这体现为三种意义:评估某事实或结论之必然;描述违反常理的现象;表明主观态度或观点。故"表极端情况"不是单纯分类,"极端情况"可并入前述三种意义之内。最后对该结构式的语义做出形式刻画,解释其语义的生成机理。  相似文献   

14.
《长江论坛》2009,(4):96-96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冯尔康在《清史研究》2009年第2期上撰文“清代宗族的兴学助学及其历史意义”。作者认为,宗族为维护和提高其社会地位,创造条件设立祠塾兴学,明定学规,期望众多人才的出现。依赖学田和其他公产的专门拨款,宗族采取多种形式助学。  相似文献   

15.
朱晓琴  徐李洁 《前沿》2010,(8):163-165
D·H·劳伦斯认为,《圣经》虽然写的是上帝,但它写的却是活生生的人。他认为小说也应该是一本生命之书。其经典小说《恋爱中的女人》,就是一部圣经式的故事。小说中不仅大量引用了圣经中的典故,小说本身也充满了《圣经》末卷中的《启示录》色彩,这表明《恋爱中的女人》与《圣经》存在互文性关系。本文通过对小说《恋爱中的女人》与《圣经》的互文性关系的分析,揭示该小说深刻的文学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这并不是一个凭空杜撰的话题,而是当前又一个学习雷锋精神的高潮掀起后与另一个时髦的名词“职工下岗”经新闻的结合而产生的思考。《雷锋战友下岗后》(见1998年3月8日(经济日报行版)一文报道:河南邓州市有560名曾“和雷锋一起Xi作、学习、生活,耳闻目睹雷锋先进事迹”的“雷锋战友”,陆续退伍后“处处事事以战友雷锋为榜样,传播实践雷锋精神”,被人们誉为“编外雷锋团”。在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也经历了下岗、失业。再就业,在考验面前,他们不失军人本色,无愧于“雷锋战友”这一称号。乍一看文,的确应理解为…  相似文献   

17.
对话何时开始,语词的意义就何时开始。文本话题何处开始,哲学阐释学的语言问题就在何处出现。谁进行理解,谁就已经进入了一种事件(民族的、历史的、文化的)之中,意义是或总是通过事件完成自我主张的。意义发生在语言事件之中,或发生在对话得以发生的空间中。每一个语词,作为一个瞬间的事件,通过回应和召唤,与和它相关联的未说之言(沉默)共舞。所有人类言说都是有限的,其中隐藏了需要解释和揭示的无限意义。现象学家梅洛-庞蒂认为,意义起源于存在的结构性振荡,而哲学阐释学家加达默尔认为,意义起源于言语的虚拟性和表达的无限可能性。他们关于意义发生的相关论述,对理解文本与世界、文本与读者及文本与历史—空间的结构性关系,以及把握文化翻译如何在语言中实现其诗学的、历史的、民族的“存在性投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8.
父权制是女性主义研究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包含有多种不同的意义.这种不同,一方面体现了不同性别、不同国别的传播主体与传播对象对意义阐释与理解的差异性,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女性主义研究成果的传播过程和实践效应.因此,不论著书立说还是课堂教学,传播主体运用语言文字符号,通过"提示"的策略手段,不断扩大传播主体与传播对象之间的交流空间,对女性主义理论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近代以来,中西方跨文化译介传播中一直是以西方文化为强势主体。西方中心主义不仅是西方译介传播主体一直持有的意识、理念和理论自觉,而且在中国对外译介传播主体一方,也自觉不自觉地深受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赛珍珠是第一位翻译全本《水浒传》的西方译者,她长期在中国生活,对中国文化怀有深厚的情感,在英译《水浒传》时以反西方精神帝国主义为宗旨。但即使如此,她也在不自觉中以美国东方主义的潜在意识,在其译本中嵌入西方中心主义的内涵元素。新时代中国文化要走出去,亟须在中国文化外译传播中增强去西方中心主义的主体自觉。这其中,不仅要“去”西方中心主义直接、显在的呈现与影响,而且要“去”其间接、潜在的呈现与影响。  相似文献   

20.
《重庆抗战新闻与文化传播史》是知名作家、评论家、新闻学家张育仁先生的论著之一。张先生长期从事中国新闻思想史和抗战文化史领域的学术研究,以及社会文化批评活动,著有《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史》、《抗战电影文化论》、《炼狱中的生命哲学》,被《20世纪重庆文学史》评价为"以冷峻的现代理性精神和公共意识从事文化和历史反思与批评的学者型作家"。本书将重庆抗战这段宏大而悲壮的历史,置放在中国现代化转型以及思想发展史和国际信息战、心理战的多重视角来进行学术考察,同时进行了全景式的描述以及多侧面、深层次的追询和阐释,其思考领域广泛涉及到与新闻和文化传播活动有关的战时政略与战略、战时新闻理论与新闻政策、战时新闻统制思想与新闻自由等重大学术问题,并一一作了细致的审理和独到的揭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