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杨正辉 《湖湘论坛》2004,17(5):16-18
中国共产党 80年奋斗历程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 ,孙中山率先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 ;毛泽东率领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 ,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 ;邓小平在这个基础之上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根本途径 ;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绘制了具体宏图。邓小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设计师  相似文献   

2.
中国道路承载着“中国梦”前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梦”就是现代化之梦,社会主义之梦,民族复兴之梦。在“中国梦”的三种含义里,现代化是形态,社会主义是灵魂,民族复兴是主体。中国道路从来连接着“中国梦”。“中国梦”是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处境刺激出来的。  相似文献   

3.
张楠 《传承》2013,(14)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梦,而民族复兴既是中国梦的目标追求,又是其动力导向和评价标准。对民族复兴的把握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实现中国梦要处理好中国梦与个人梦、贡献与索取、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重视价值观教育,注重社会正能量的传播以及广泛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将更有利于“中国梦”从梦想到现实。  相似文献   

4.
张楠 《传承》2013,(12):92-93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梦,而民族复兴既是中国梦的目标追求,又是其动力导向和评价标准。对民族复兴的把握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实现中国梦要处理好中国梦与个人梦、贡献与索取、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重视价值观教育,注重社会正能量的传播以及广泛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将更有利于“中国梦”从梦想到现实。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他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并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6.
蒋蓉 《传承》2013,(14)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井冈山精神的内涵与实现“中国梦”的“三个必须”之间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有强大精神力量的支持,井冈山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源头,对现在指导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主题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蒋蓉 《传承》2013,(12):34-35
[摘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井冈山精神的内涵与实现“中国梦”的“三个必须”之间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有强大精神力量的支持,井冈山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源头,对现在指导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主题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有华夏儿女生活的地方,就有中国梦想的高傲飞翔。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节点上,“中国梦”就是穿越古今的回响、激荡百年的渴望。随着波澜壮阔的世纪铸梦大工程的启动,“中国梦”必将成为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为之自豪、  相似文献   

9.
《传承》2013,(3):1-1
2012年11月在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后不久,习近平同志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时,向世界庄重宣示“中国梦”,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2013年3月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会讲话中,习近平同志再次畅谈“中国梦”,明确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党新的领导集体向中国和世界作出的重大昭示。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三大贡献:开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道路,即开辟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开创社会主义改造之路和开启了适合国情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培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精神,即毛泽东思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指导思想基础,升华和培树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精神柱石;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力量,即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领导核心力量的基础,毛泽东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主要建立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人民主体力量,毛泽东作为人民军队的主要缔造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武装捍卫力量。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三个代表’深刻反映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本质要求。“三个代表”是党80年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新世纪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实践“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2.
王晓鹏 《前进》2014,(10):51-5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四书之厚重,承载着祖国千年的文明演义,延伸着炎黄子嗣们永不停歇的“中国梦”。何谓“梦”?何为“中国梦”?习近平主席在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这个中国梦,凝聚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探索奋斗;这个中国梦,蕴含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家国天下”的情怀;这个中国梦,更包含着中国走向未来的自信。  相似文献   

13.
2012年11月,习近平在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复兴之路》展览时,饱含深情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此后,“中国梦”就成为激发民族热情、凝聚全国力量、引领发展方向的一面光辉旗帜。“中国梦”表达了中华民族的目标理想和价值意愿,有着丰富深厚的价值内蕴,那么,什么是“中国梦”的核心价值追求呢?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中国梦”是一个系统的实践进程,它由实践目标、实践方案和实践措施构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梦”的实践目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步走”战略是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国梦”的实践方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国梦”的具体实践措施.  相似文献   

15.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讲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同时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依靠和平发展;而中国梦的实现,又将进一步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推动实现中国与世界的共同繁荣。和平发展道路既是中国内外发展战略的综合统一,又是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及和合思想的实践与传承。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实现国家的和平统一。  相似文献   

16.
党史国史是人类历史发展中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为主题的专门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史。党史国史记录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从觉醒到不断实现的社会发展过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开创了发展道路;学习党史国史,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源泉。  相似文献   

17.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去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中国梦”。此后两天,全球重要媒体几乎全部做出反应,将解读中国梦视为“读懂未来中国”的机会。随后,习近平每次对中国梦的阐述都成为海内外媒体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8.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的深刻剖析,触动并点燃了每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中国梦”。“中国梦”是亿万中国人的梦想,更是百万铁路人的梦想。作为国家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铁路承担的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责任,要实现“中国梦”,铁路强大的运力支撑必不可少。加快铁路发展,助推“中国梦”早日实现,铁路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19.
张晓玲  王若磊 《人权》2014,(3):22-24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之梦。而人权,是每个人有尊严地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利,尊重和保障人权既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赵林楠 《前进》2013,(6):46-46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习近平同志定义“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他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揭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人的梦!梦在前方,路在脚下。我始终深信一句话:“一个人可以一无所有,但绝不能没有梦想。”正因为我们每一个人有着梦想,我们才历经坎坷依然前行;正因为我们的民族有着梦想,我们才饱受沧桑信心不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