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4 毫秒
1.
公民道德的动力不足,是当前我国道德生活和道德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甚至出现故意作恶、自己不为善甚至抨击别人为善、几乎否定任何道德宣传说教等极端现象。公民道德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有:道德信仰迷失,道德价值观混乱;社会整体道德责任感弱化;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反差大;做好人可能有风险甚至付出代价等。解决公民道德动力不足问题客观要求:用科学的道德观引导人们的生活;利用制度的力量引导人们向善;通过道德训练培养"道德人";解决"道德之知"与"道德之行"的矛盾;创建德、利、福相统一的道德环境等。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制度是制约权力的有效手段,道德制约权力则似乎是人治社会的特质。不过在现代法治社会中,道德能不能制约权力,需不需要发挥良心对权力的制约作用呢?我国学界并没有对这一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事实证明,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总是一个道德的人;制度总是会有"漏洞的",所以公共权力的运用中必然会存在道德问题。权力主体在权力运用中时刻存在着道德算计,虽然这一算计有时并非是自觉地进行的。而道德对权力的制约就体现在这种心灵中的道德算计中。为了有效地制约权力,我们不仅要健全各种制度,还要强化权力道德建设,使得权力主体在自我良心的约束下,在对"恶"的后果的恐惧下,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滥用权力。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与西方经典哲学家在道德理论上的区别在于,他没有像后者那样把"道德"看作由"神"或"人"的活动的产物,而是将道德看作与人的发展并行存在的一种社会形式。通过对传统资本主义道德理论的研究,马克思将"竞争""异化""共同体"作为新的道德话语,构建了无产阶级的叙述范式和道德价值的评价标准。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与道德价值理论的发展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得到了充分的统一,物质生产与道德发展成为人的社会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道德话语的不断发展所形成的话语形式将会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政治生态中成为社会秩序的依附标准。  相似文献   

4.
当前学术理论界正在围绕我国社会现阶段的道德状况问题展开讨论。《求是》杂志今年第1、4、7期连续发表3篇署名"秋石"的文章,做了深入阐述。笔者认为,关于在现实道德问题不同观点的争论背后,往往可以看到观察道德问题的不同思想理论和方法。研究道德现状及对策问题,必须坚持正确的立场和科学的方法。同对于道德现状的判断相比,这是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例如,以往一个时期中,存在着一种  相似文献   

5.
对于道德金律,我们的理解和争论,基本是围绕这样三个层面的问题来展开的:一是道德金律的"律"的方面,即其道德律法、规则、规范等形式层面的问题;二是道德金律的"金"的意义,即其在道德规范或原则上的普遍性、第一性的地位层面的问题;三是各种表达式中所包含的"人与己"、"人与人"、"自我与他者",甚至"人与物"、"人与自然"等等关系内涵层面的问题.对此三个问题的不同理解在某种意义上就决定了我们是否更合理、更正确地诠释此一道德理念,同时也决定了道德金律这一传统思想是否能真正发挥其当代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在网络文化中存在着一些道德问题,如:传统道德受到新的挑战;一些人沉溺其中,玩物丧志;网络道德缺失问题和网络污染问题严重。要构建网络道德秩序,必须发挥道德的认识功能、调节功能、激励功能和批判功能。  相似文献   

7.
一项对7804人进行的调查显示,77.9%的人直言在当下社会做好人的成本高;76.1%的人坦言现在社会做好人好事的环境差,其中39.1%的人认为非常差;71.0%的人表示会被怀疑动机不单纯;50.6%的人认为会被嘲笑。(《中国青年报》5月22日)马克思曾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特别是在市场机制下,坚守"道德人"的原则,就会使成本增加,利益减少;而人们作为"经济人",自然会存在一种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漠视良心与责任的冲动。如果配套的社会机制不健全,"经济人"的冲动就会放大,就会造成诸多的社会道德失范现象,进而增加做好人的成本,尤其是做好人的心理成本,使想做好人的人也不愿,甚至是不敢做好人。  相似文献   

8.
英雄是追求真善美的表率。道德之英雄维度的核心乃是英雄执着于崇高理想并为之献身的精神,它激励、鼓舞、凝聚和引导社会大众,为之提供健康的道德标尺。现代性致使个人囿于自我中心的小圈子,崇尚金钱至上和感性享乐,由平庸而致颓废,社会整体丧失了道德判断的正确坐标。英雄维度的陷落与"平庸的恶"之发生的内在因果性昭示社会,欲从根本上清除"平庸的恶"及其土壤,必须重建道德之英雄维度,疗治空虚迷茫的个体心灵,恢复大众对英雄的历史记忆,拯救失却的崇高道德精神,修复现代性所造成的道德意识创伤。  相似文献   

9.
道德既体现在人个体化的行为上,也存在于有组织的群体活动中.其中,社会组织中的管理者往往因其行为给关涉各方带来的损益不同而产生完全不同的道德评价.究其原因,则是由于在评价管理者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要求的问题上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即功利观、权利观和正义观.这必然给管理者的抉择带来困惑.而有效的改善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即加强组织道德文化建设和修炼高尚的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道德模范作为承载优良道德品质的人的载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高校增强道德模范的影响力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文明校园、养成学生健全人格发挥了积极作用。实践中,河北农业大学积极开展学习果树9301班、接力果树9301班活动,在新时期增强道德模范的影响力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善于发现道德模范,在平凡中寻找不平凡;合力宣传道德模范,打造农大特色品牌;发挥道德模范影响力,传播师生正能量。  相似文献   

11.
关于道德的起源和基础,一直以来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声音。道德理性主义者认为道德的基础是道德理性,道德情感只是一种本能冲动,需用理性对其进行约束;道德情感主义者则认为道德的基础是道德感性,道德理性并不能解决道德上的善恶,只有情感才能彰显人的感性生命与自由本性。但事实上,人是理性和情感交织的对象,既是道德的载体,也是道德的主体。道德理性与道德情感之间是一种"理不离情、情不离理"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让道德具有了一种可能之美,让道德之学成为了一种富有动力和韧性的哲学。同时,二者相互统一的辩证关系也为人类道德实践,特别是当下中国德性社会的建设提供了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亚当·斯密问题"揭示了市场经济的道德性问题.市场经济具有道德性,其道德性的存在具有合理性和局限性,因而需要建立一种规范的道德体系来引导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尹小莉 《共产党人》2010,(14):31-31
青铜峡市以道德模范宣传年为契机,采取多种形式,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大力开展“学习道德楷模、弘扬文明新风、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活动,效果突出。  相似文献   

14.
王兵 《唯实》2015,(7):41-43
近年来,在华跨国公司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暴露出一系列不道德行为,伤害了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中国民众对跨国公司的信任度有所变化。由于跨国公司生产经营的跨国界特点,这些违反企业道德的行为往往会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全球化经营中的企业伦理缺失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和政府、公众所共同面对的重要问题。党的十八大所倡导的三个层次的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安邦治国"的国家发展理念,又体现了"安居乐业"  相似文献   

15.
晔子 《前线》2012,(Z1):107-109
最近,关于我国社会道德状况的讨论很多。目前社会的道德状况究竟如何,是不是遭遇了"道德寒冬"?记者就如何理性地看待我国道德现状,在普通市民层面有哪些伦理道德是需要规范的,如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平台等问题,专访了中国伦理学会会长万俊人。  相似文献   

16.
暖意满温州     
《党建》2014,(5):41-41
正近年来,浙江省温州市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做富而好礼温州人"等系列道德主题实践活动,着力提升新时期温州人的道德自觉和文明自觉,营造了"温情温州向善向上"的良好氛围。掀起全社会评德颂德学德的新热潮。温州市注重发挥典型引领的作用,在推动身边好人"可寻、可学、可讲"上下大功夫、下深功  相似文献   

17.
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为主要形式的"道德讲堂"已被推广至全国,其成功背后蕴含着以下启示:一是注重了基础道德建设。二是体现了分层教育。三是坚持了以群众为主体。四是遵循了道德教育的接受规律。五是发挥了政府的引导作用。分析研究"道德讲堂"建设的成功规律,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前在我国民法典还未颁布实施之前,无因管理制度在我国民法通则第九十三条中予以规定.然而,相比较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无因管理制度就会发现,我国针对无因管理制度的规定较为简单.本文从自然法哲学和分析实证主义法哲学的对比中引出道德和法律的关系,以此得出关于无因管理制度中的道德论断.笔者主要从两个角度予以论述:第一,道德的积极引导作用.第二,道德的消极规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前阶段中国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有许多工作要做,但其主要任务及其基本路径是要依次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首要任务是要加快公务员职业道德法制化进程与完善相关道德法规体系;基本途径是要强化公务员的职责教育、道德教化、责任意识和道德自律;根本问题是要促进公务员之道德价值理念的选择与行政道德人格的塑造。  相似文献   

20.
舒利  章亮明 《求实》2004,(1):66-68
社会法治化是各国普遍追求的目标 ,相应地 ,道德法律化也被不少人所主张 ,即以法律的方式强制推行道德。司法实践中也往往发生以司法判决的法律手段来推行道德义务的实例。如何准确地划分道德和法律的调整范围 ,防止道德义务被盲目地法律化 ,是现代文明社会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