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公共摄像监视——以隐私权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公共空间实施摄像监视已日益普遍。如何看待公共空间中摄像头“注视”之下的个人隐私权并予以相应保护,我国现有的立法尚未予以足够关注,司法上亦采取较为保守的态度。事实上,个人身处公共空间,亦有其隐私利益存在。因为隐私并不仅仅是他人头脑中关于人们自身信息的某种缺失,而更多的是,人们对于自身信息的控制。摄像头长时间地有计划地有目的地注视,不同于路人偶然无意识的一瞥,它将使人们因此而丧失对自身信息的选择暴露权和控制权,从而导致个人在公共空间的某些隐私利益的丧失。鉴于此,我们认为有必要从立法上和司法上规范公共摄像监视行为,捍卫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必要的隐私利益,维护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个性正义。  相似文献   

2.
为应对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风险,安抚公众对风险的恐慌情绪,公共空间大规模监控随之诞生,并迅速在现实社会和网络空间中全面运用。公共治理不能取安全保障而舍隐私保护,公共空间大规模监控的运用并非以牺牲隐私权为代价,而是在保障安全法益的同时兼顾隐私法益的保护。在此"既保障安全,又保护隐私"的法理念下,公共空间大规模监控的运用体现了风险治理从个人本位走向社会本位的转变趋势,并促进了个人信息保护从自主支配到有序共享的逻辑转换。为寻求安全保障与隐私保护之间的平衡路径,在公共空间合理运用大规模监控措施,就必须加强信息收集、存储、使用的阶段性控制,建立个人信息合理使用制度,实现个人信息的有序共享。  相似文献   

3.
安装监控摄像头的初衷是用来对付恐怖分子,打击犯罪行为。然而,无处不在的摄像头也引发了人们对隐私安全的担忧。为了对政府机构和警察使用监控摄像头的行为进行限制,让国民确信监控摄像头的设置在于"保护和帮助民众,而非监视",英国内政部此前公布一项行为规则,于近日开始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实行。  相似文献   

4.
马新彦  石睿 《法律科学》2010,28(2):157-168
空间隐私权是围绕隐私空间保护而形成的人格性权利,其所针对的是对隐私空间的不法侵入而非隐私信息的不法传播。在知识经济时代,公民隐私空间的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之挑战。我国侵权责任法已经出台,其中确立了隐私权的法律地位,但对空间隐私权却只字未提。因此有必要对空间隐私权的法律定位、侵权类型、责任构成进行研究,在借鉴外国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我国的空间隐私权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5.
据《广州日报》载:广东省佛山市公安局局长杨建华称,当地娱乐场所、桑拿按摩店都要安装直通警方的摄像头,他表示:“在公共场所哪有隐私的?如果公共场所有隐私那就是‘流氓’!公共场所有什么隐私?既然大家都能够见得光的有什么隐私呢?”  相似文献   

6.
遗失物须为丧失占有的非无主动产。基于遗失物拾得的立法目的,在遗失物的范畴内排除了无主物,即所有权人主动放弃占有的物。除此之外,遗失物的丧失占有无须考察占有人或者遗失人的主观意思。遗失之丧失占有的判断是管领力的事实判断,不以当事人的主观认识为准,而强调客观上控制力是否及于物。此外,拾得人的权利义务产生于对物的占有取得,因此遗失物之丧失占有与其说是原权利人的丧失占有,不如说是物上丧失占有。而物上是否存在第三人的占有是判断遗失物是否丧失占有的难点。在私宅中私宅主人基于对房屋的控制力而对物有管领力;但是在具体的公共空间内丢失的物,因为人员流动性和不确定性,因此不能基于所有人对空间的管领而认为其对物有实际管领力。换言之,具体公共空间内丢失的物,在被拾得或者被工作人员等取得占有以前亦为遗失物。但是工作人员基于其身份的特殊性而不能取得拾得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7.
韩小莉 《江淮法治》2008,(24):25-25
正如李宗盛的歌中唱道,“世界是如此之小,我们注定无处可逃”,公共空间里如蛛网般精密织就的摄像头已经将我们笼罩在一张无形大网之中。  相似文献   

8.
古代城市的起源与稳定问题密切相关,而现代城市的发展自身则孕育着秩序。现代城市发展带来各种要素在空间上的集聚:生产的集中、消费的集中、人口的集中、信息的集中与政治的集中,现代城市的空间集聚效应与社会秩序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机理。生产的集中意味着劳动分工的发展,一方面导致个体依赖群体,另一方面也使得不同群体之间相互依赖,这孕育着城市秩序的基础。人口的集中虽然从表面看容易导致骚乱,但人口的集中与阶层的分化是伴生的,这意味着不同群体之间也存在着相互约束的关系,使得城市社会秩序得以保持。消费的集中表明城市居民对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拥有共同的公共利益,彼此之间更容易达成共识和一致。信息的集中意味着城市可以通过发展教育和舆论引导影响甚至塑造人们的从众或恐惧心理。政治的集中意味着城市可以通过社会控制与政治参与两个方面实现社会秩序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9.
自媒体时代的隐私游走于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之间,自媒体技术的发展挑战了传统隐私权的保护规则。基于隐私权所具有的人格尊严与个人自由的法理底蕴,反观自媒体易于侵犯隐私权的社会现实,必须通过立法划定隐私权边界,通过司法裁判隐私权纠纷,通过成立专门机构监管侵犯隐私权行为。通过自媒体技术自身的完善规范来预防侵犯隐私权行为。  相似文献   

10.
通常,由于公众人物的公众性,使人们对公众人物的隐私发生兴趣,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保护也就成为热点问题.本人认为所谓公众人物是指公共知晓的人物,他们有可能是著名演员,也有可能是大牌学者或高级官员.不同种类的公共人物,他们隐私的范围是不同的,因此对他们隐私权的保护也不一样.而对于他们的越轨行为也应该采取相应不同的方式对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