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火生 《各界》2008,(8):63-67
现在不知道李敖的人可能不多,但知道李敖的老师殷海光先生的人恐怕就不是很多了.其实,这也不奇怪,殷海光未及50年的生命旅程,前30年在大陆度过,后20年则栖身于海峡对岸.……  相似文献   

2.
3.
胡耀邦去世前的最后一段日子,是在思想极度郁闷的状态下度过的。一是对“生活会”上的许多不实之词和无理责难,感到不公平、不公正。二是对当时的时局感到忧心忡忡,政治、经济形势严峻,社会动荡,人心不稳。三是先后得了两场病,身体衰弱,食不甘味,寝不安枕,体重不断下降。而更为苦恼的是,虽然保留了他的政治局委员,却不给他任何实际工作。  相似文献   

4.
批示办案震动了中南海 1981年,在首都各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集会上,父亲提出健全党的民主生活,严格党的组织纪律的问题.为了坚持原则,他常常直抒己见,既不怕得罪老朋友,也不怕与党内老革命家的意见相左.  相似文献   

5.
<正>胡耀邦在粉碎"四人帮"后快速的职务变动中,他的自我解剖精神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他在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的一年中,办了不少事情,内容却出奇的简明:主要是落实干部政策,阐述干部问题的历史经验,突破"两个凡是",搞我们的"两个不管"(即不管是哪一级组织定的,不管是哪一个领导人批的,都要实事求是地纠正过来,一切不实之词必须推倒),坚定地平反冤假错案。为此,我们开了不下二十次会议,开一次会搞一个  相似文献   

6.
胡耀邦写文章一般不要别人代笔,都是自己动手。即使有时请别人先写一稿,他也是自己定题目,自己搞设计,一共写几段,每段写什么,用什么材料,讲什么观点,甚至关键处使用什么语言,他都要向起草人交代得清清楚楚。至于讲话,除了正式会议上的报告需要写出讲稿外,一般他是不照本宣科的。他讲话时,有时用一两页纸写个简单提纲,甚至连提纲也不写,完全凭着自己的见解、知识和口才去讲,时而滔滔不绝,娓娓道来;时而慷慨激昂,绘声绘色。讲到关键处则常常站起来,辅以各种手势,极富感染力和鼓动性,给听众以深刻印象和教益。胡耀邦的文…  相似文献   

7.
<正>最近几年,朝野很是有些鼓吹文革的声响。更让人放心不下的是,闹这个动静的不仅有民间的草台班子,而且还有身处庙堂的人物和权威媒体。这些官场人物的话语、语气和做派,人们并不陌生。这不能不让人很有些"走回头路"的担忧。所以,我们今天研究胡耀邦,现实意义就是要重温改革的初衷。从重温中国改革初衷的意义上研究胡耀邦,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即要把胡耀邦作为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来研究,客观反映胡耀邦在改革开放中的作用。既不能拔高,也  相似文献   

8.
<正>一、新隆中三策:从终结文革到启动改革的路线图1976年10月12日,胡耀邦请叶选宁捎话给叶剑英以及华国锋:自古以来,有识之士总是说,大乱之后要顺从民心,民心为上。有鉴于此,"我以为当前有三件大事特别重要:一、停止批邓,人心大顺;二、冤案一理,人心大喜;三、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有胡耀邦年谱编纂者在引述这三点建议后评论道:"其内容实质上就是后来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党的思想路线、组织路线、政治路线;是使中国摆脱‘文革’噩梦的新隆中  相似文献   

9.
1975年7月,胡耀邦受邓小平和华国锋的委托,担任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负责中科院的整顿工作。  相似文献   

10.
孟兰英 《党政论坛》2010,(16):39-39
1977年12月15日,中央组织部机关门前鞭炮齐鸣。办公楼西大门上贴出了“热烈欢迎胡耀邦同志来中组部任部长”的醒目标语。4天后,64岁的胡耀邦正式上班,他带着秘书走进了中央组织部的办公大楼。此时,他的党校副校长的职务仍未卸下,《理论动态》仍由他一手掌管。  相似文献   

11.
<正>胡耀邦同志辞世已整整十五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他的人格魅力、他的丰功伟绩、他的人民公仆的品质至今仍然深深铭刻在人们的记忆里。1981年3月,我在列席中央书记处会议时,第一次与胡耀邦握手。在多年的接触中,我对胡耀邦不仅有着较深刻的了解,而且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与胡耀邦同志相识是1981年春。当时我已被任命为国务院副秘书长,协助总理、副总理处理一些经济方面的事务,中央指定我列席中央书记处的会议。1981年3月,我第一次列  相似文献   

12.
胡德平 《党政论坛》2010,(22):46-47
1979年是全国上山下乡知青返城的洪峰年,人流滚滚,怨气难平,西双版纳农场知青下跪请愿,群体卧轨,七万人罢工事件,震惊了中南海。当时,华国锋和胡耀邦对下乡知青是十分同情的,但在解决问题时,刚开始还停留在怎样改进工作,加强领导,制止干部违法乱纪的思路上。  相似文献   

13.
满妹 《党政论坛》2009,(22):20-21
胡耀邦,“一身正气深得人民敬爱,两袖清风堪称为人楷模”;“说真话人民知音,办实事一代伟人”。如今,耀邦同志离开我们已经整整20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他的人格魅力、他的丰功伟绩、他的人民公仆的品质至今仍深深铭刻在人们的心里。本文摘选自其女儿所写的(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部分章节。  相似文献   

14.
徐庆全 《党政论坛》2009,(24):10-10
胡耀邦已经离开我们20年。作为有所作为的历史人物,在史书上留下浓重的一笔并不难,最难的是能在普通人心中也长久地占据着一个位置,这一点胡耀邦做到了。  相似文献   

15.
上 北京大学为胡耀邦同志设的灵堂中中国人民大学师生在校园内悼念胡耀邦同志下胡耀邦同志家中的灵堂 .09沉痛哀悼胡耀邦同志@张力 @王辉 @罗更前 @陈联  相似文献   

16.
17.
<正>从20世纪3 0年代中期在陕北初识胡耀邦,到五六十年代任用胡耀邦主持共青团中央工作,毛泽东一直十分赏识器重胡耀邦,并曾多次给予他谆谆教诲。可以说,毛泽东对胡耀邦既有导师之情,又有知遇之恩。即使到了晚年,胡耀邦仍然对毛泽东的关怀、教育和培养充满感激之情。抗大时期的师生情1937年5月,胡耀邦到抗日军政大学第2期学习。抗大第2期学员分14个学员大队,一大队、二大队学员都是红军团以上干部。胡耀邦  相似文献   

18.
陆魁宏 《各界》2011,(10):16-19
1977年4月,我和郭叙编出差北京,去《红旗》杂志修改一篇约稿。当时的湖南省委第二书记张平化同志(第一书记由华国锋同志兼任)知道我要去北京,把我叫到他家里,要我去看望胡耀邦同志,并当即写了一封亲笔信交我带去。信是这样写的:  相似文献   

19.
王雪平 《党政论坛》2013,(10):46-47
明代东林党入顾宪成,曾以南京永济寺的一副对联“松声、竹声、钟罄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为蓝本,为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撰写了一副对联,联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相似文献   

20.
《党政论坛》2011,(9):30-31
胡耀邦胞兄胡耀福参加革命比胡耀邦还早,后被卷入错案,一直在老家务农。1984年,湖南省岳阳市委一位领导知悉了胡家的贫寒情况,想将胡耀福的儿子及儿媳安排到岳阳市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