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转型期台湾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转型期台湾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张冠华*从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岛内外经济环境的一系列剧变,促使台湾经济进入了一个新调整和转型时期。转型期台湾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经济增长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经济增长由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增长的主动力也...  相似文献   

2.
王鹏 《台湾研究》2006,(3):40-43,48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衡量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就是要把技术进步的贡献进行量化,从而更好地把握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相互作用的规律,提高经济决策和宏观调控水平。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分析并探讨了台湾地区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各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以期对我国大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3.
陈和午 《南风窗》2014,(7):37-37
<正>2014年中国经济7.5%左右的增长从数字上是完全可能保住的,但更多的需要考虑转型过程中经济增长数字背后的东西。中国政府确定了2014年经济增长目标为7.5%左右。目前国内外对中国经济下行的看法居多,但中国政府依然给外界释放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政策信号。7.5%左右的增长目标与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会否"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从目前的情  相似文献   

4.
2003-2006年,是1970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最为强劲的四年。其中,2006年世界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时期,增长率高于历史平均水平。美国、日本和欧盟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三大支柱体.总体增长情况良好,继续主导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向,中国、印度、俄罗斯以及巴西(BRIC,金砖四国)等新兴经济体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进力量。但在世界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2007年世界经济出现了新情况,2008年世界经济也将在增长中形成起伏、不确定性加剧的局面,从而出现一些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日本经 济一直没有走出泡沫经济破灭后的经济低迷状态,至今仍在经济不景气的困境中徘徊,尚无迅速转入经济增长的明显征兆。为什么60年代以后被称为西方经济“优等生”、创造了持续、稳定、高速增长奇迹的日本经济,在经济的信息化、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竟然如此一蹶不振、步履维艰呢?一言以蔽之 是日本经济增长模式不适应新技术条件下经济增长模式,在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中反应迟钝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科学的发展观与GDP的增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没有GDP的高速增长 ,就没有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但一些地区对GDP的盲目追求也带来很多经济和社会问题 ,影响中国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无疑是对过去片面发展观的“扬弃” ,强调科学发展观并不排斥GDP的高速增长 ,只是这种增长是以发展为本的经济增长 ,是高质量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7.
如果说美国在2003年下半年是带动全球经济的全面复苏的蒸气机,中国则是亚洲区域性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中国经济的良好表现重新激活了亚洲经济。亚洲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该地区的可持续消费能力。也正因为如此,虽然有非典等不利因素影响,中国和其它亚洲国家还是吸引了大量长期国外投资。 中国在2003年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8.
李罡 《当代世界》2015,(5):66-70
<正>当前欧洲经济的形势与特点一、经济复苏势头疲弱、不均衡受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2013年,欧盟经济陷入停滞状态。2014年欧盟经济增长仅为1.3%,仍然没有达到危机前3.1%的增长水平(见图1)。欧洲经济增长疲弱的主要原因是消费、投资、出口增长乏力。2014年第二季度欧盟个人消费总量只相当于2007年的水平,固定资本  相似文献   

9.
《南风窗》2016,(7)
正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设定为6.5%~7%,这一区间弹性增速的设定可谓前所未有,也预示着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中央政府在经济的合理增速与转型升级之间平衡考量。在中国经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政府对GDP增长目标释放了新的信号。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两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设定为6.5%-7%。对于习惯于用明确数字点位作为年度经济增长目标的  相似文献   

10.
两个转变的互动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出了艰辛的努力,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经济体制转变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同时提出并不等于两个转变的同步实现。从两个转变的方针理念到两个转变举措的实施,有一个长期的实践创新过程。十二五期间要根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在两个转变互动上下功夫。必须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建立健全并严格实施节能减排的法规要求,根据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体制转变所具有的内在关联性实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政策措施;经济体制转变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来展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经济体制转变为支撑。  相似文献   

11.
转型是一个以宪政秩序为核心的国家重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的稳定的宪政秩序是转轨的最后目标。建立在稳定的重建后的宪政秩序上的经济增长,是稳定的经济增长,而宪政秩序重建中的经济增长,就是转型性增长。在宪政重建基础上的外交革命,是中国应对外界遏制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2.
《南风窗》2016,(26)
正根据世界银行和麦迪森2009年的数据,中国长期增长在2005年见顶,此后逐渐走向回落。从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来看,中国经济增长在2007年到达高点,为14.16%,此后一路走低,2015年下降到6.9%,几乎下降了一半左右。面对这样令人担忧的增长,仍然有很多人不以为然,断言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不仅属于正常,而且仍然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国家,结果导致了一些地方政府的不作为。在笔者看来,中国经济增长持续走弱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13.
无论眼前的这些挑战如何解决,可以肯定,世界经济正在进入新一轮的长期困难阶段——这可能是二战结束以来最不利于经济增长的一段时期。短期内,世界经济将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欧元区是否能够理清自己的问题,避免出现分裂的结局?美国能否走上一条增长恢复之路?中国能不能找到扭转经济增长放缓的方法?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影响全球经济在未来几年内的发展。但是无论眼前的这些挑战如何解决,可以肯定,世界经济正在进入新一轮的长期困难阶段——这可能是二战结束以来最不利于经济增长的一段时期。  相似文献   

14.
王小广 《南风窗》2012,(2):72-73
影响经济增长和房地产走势的主要因素不是政策的松紧,而是内生性的市场因素的作用,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在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的有力支撑的同时,市场环境却在趋于紧缩。市场向下调整的力量明显强于政策上拉的力量,从而导致经济增长继续减速。  相似文献   

15.
李北方 《南风窗》2012,(3):10-10
很多人担心2012年的世界经济,担心欧债危机的蔓延会拖累世界经济再次探底。有人认为欧洲已经衰落,失去了增长的动力;欧洲领袖们则着急让经济重新回到快速增长的轨道,以此化解危机。经济增长是从根本上解决危机的出路吗?即便危机在短期内被增长掩盖,但长期的问题怎么办?欧洲乃至世界迫  相似文献   

16.
2009年,南非总统祖马在其就职典礼中即提出要以促进就业为中心建立更具包容性的经济。2011年,祖马再次在其国情咨文及政府财政预算报告中提出了包容性经济增长战略。包容性增长成为了指引南非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指针。包容性增长寻求的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  相似文献   

17.
媒体     
《南风窗》2013,(18):12-12
中国经济没撞上"南墙"英《经济学人》8月17日纽约时评员一直胆战心惊地观望着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增长走向:经济增长从早期的两位数陡降到7.5%,但投资率却畸高不下,超过GDP的48%,而国民负债总额约占GDP的200%。中国经济增长从当初风驰电掣的10%降到今天的7.5%,被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是结构性放缓的良性增长,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将其定  相似文献   

18.
本文搜集了193个国家近50多年的经济增长数据和各种社会指标,通过对三个时段(1960—1980,1980—2000,2000—2010)的分析,证实了在第二个时段经济增长和社会指数的进步放缓之后,在第三阶段经济又恢复了增长,许多国家还出现了社会指标(包括人均寿命、成人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儿童死亡率和受教育水平)的反弹。本文认为,经济状况和政策的某些变化可能是增长放缓和反弹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高层     
《南风窗》2014,(16)
<正>习近平习近平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时发表讲话:"金砖国家经济增长近来有所放缓,这既同外部因素有关,也是各国调整经济结构的客观结果。下一步,我们应该通过必要的经济改革,增强内生动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我们应该坚持包容性增长理念,用社会政策托底宏观经济政策,织牢社会安全网,推动经济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 伴随中国大陆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也随之迅速增长,目前中国大陆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能源供应对经济发展的瓶颈作用逐步凸现,能源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化解能源紧缺对经济增长的阻滞影响,已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大课题。台湾地区工业化起步早于中国大陆,对其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研究,总结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