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了陈四益先生的《说戏两题》(《前线》2000年第4期)受到启发,也有些不同看法,特提出来商榷。除四益在文中说,包公等清官纯粹是幻想出来的艺术形象,在当时“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清官戏等文艺作品就成了“瞒和骗”的产物了。此说把清官戏和清官形象一棍子打死,似有不妥之处。需要从历史上作详细分析。我以为,首先不能否定清官的存在,因为这是历史事实。包公、海瑞等都是历史人物,无法否定。鲁迅在谈到‘冲国的脊梁”时,也肯定过那些“为民请命”的人物,当然也包括清官。这些清官虽然都是为封建王朝服务的,但却同时也是为…  相似文献   

2.
清康熙朝,有一位“操守极清”、一直以清正廉洁闻名天下的人,不仅皇帝称其为“天下清官第一”,老百姓也称誉他是“天下第一清官”。这个人就是张伯行当时,“天下言廉吏者,虽隶卒贩负皆知”其名。  相似文献   

3.
刘兴雨 《唯实》2007,(1):95-95
纵观中国历朝历代,老百姓都素怀一种深厚的清官情结。对清官期望之,颂扬之,树碑立传,顶礼膜拜。从史书到文艺作品莫不如此。清官者,能执法为公,执政为民者也。而遗憾的是偏偏人愿难遂,似乎历代清官非常寥寥。家喻户晓者除包公而外实在屈指可数。  相似文献   

4.
在旧社会的官场上,“无官不贪”,“清官难寻”,这是旧的社会制度决定的。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今天,为官清廉、勤政为民,才能成为普遍现象。但是,目前社会上却流传着“找清官,看舞台”的说法,说明在我们领导层中有些人确实腐化了,“官”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降低了,人民群众发出了“为官皆清廉”的强烈呼声。然而,一些领导干部对此却叹道:“清官难当也难学”。  相似文献   

5.
清官情结的产生导源于中国传统政治合法性的信仰。在当代中国政治文明进程中,似乎已经消解了的传统清官情结其实仍继续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自我革命精神,阻碍政治体制改革;容易导致干部脱离人民群众,延误民主;容易滋生腐败,危及政权。鉴于此,必须全面推进、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健全法制,加速民主化进程;大力发展生产力,用市场经济的神奇力量荡涤清官情结这种落后观念;大力加强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相似文献   

6.
时下“情结”这个词挺时兴,借词一用,可把 “爱民心” 叫做“百姓情结”。所谓“百姓情结”,也就是对老百姓的感情、态度。对于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来说,有没有“百姓情结”或“百姓情结”是否深厚,实在不是一个小问题。 我们有些领导干部的“百姓情结”很深很浓。被誉为“人民的好公仆”的孔繁森,把自己的心与老百姓的心紧紧贴在一起。在零下20摄氏度、风雪狂舞的高原,他甘愿自己挨冻,毅然脱下毛衣毛裤,送给受灾的藏族老阿妈;他抚养3个藏族孤儿,自己工资不够用,宁可 3次偷偷到医院去卖血,也决不向国家伸手……多么可贵的“…  相似文献   

7.
近期,《人民论坛》杂志作了一项社会调查,结果显示,44%的被调查者认同"做官也是一种高风险职业"。做官高危,从一个侧面说明,为官贪腐而葬送前程、葬送生命者自古以来大有人在,为官清廉而成为潜规则的牺牲品者也为数不少。如何做清官,“留得清白在人间”,是需要大智慧的。灿烂的中华史可以说是清官展示大智慧的历史,可资学习的地方很多,譬如清官“治家”的智慧,我们不妨掬一瓢以饮。  相似文献   

8.
自古以来,贪官容不下清官,总是想方设法加以迫害。灭了清官的命,心里固然有复仇的快意,但把自己的美好前途也随着搭了进去,最终落得两败俱伤。历史上,有贪官还突发奇想,创新了“有技术含量的做法”,那就是让清官升迁——  相似文献   

9.
周英杰 《唯实》2009,(5):96-96
自古至今,中国人评价官员一向爱用简单的“两分法”:“贪官”和“清官”。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对于“贪官”的无比憎恨,可以说是“必欲食其肉,寝其皮”方才解恨;而对于“清官”,则一律加以敬仰膜拜、感激涕零。  相似文献   

10.
冯小刚新作《私人定制》上映,惹来了无数恶评,有人吐槽。把电影的宣传语“成全别人,恶心自己”倒过来念,“成全自己,恶心别人”,能充分表达冯氏喜剧在今年大银幕上的口碑溃败。为了成全范伟的“清官梦”,私人定制公司按照客户要求,玩命儿腐蚀范伟,被葛优一行人“下绊儿”的范伟几经考验终于“把持不住”,一边流泪忏悔一边长叹:“群众里面有坏人啊!”这个故事的名字叫“性本善”,但叫“清官不容易”,也不离题。  相似文献   

11.
《廉政瞭望》2012,(20):42-43
天安门,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有民族情结的特殊的“门”,这个门,是关口,是场景,是象征。它见证了民族的百年兴衰,门前的人也诉说着历史的演进。  相似文献   

12.
清正廉明、奉公守法,是为官者的第一要义和基本素质。一位真正目光远大的为官者,应当懂得用自己的廉洁去获取名望。封建社会有作为的帝王和“明君”都懂得一个道理:吏治废弛,国脉不昌,改朝换代,亡无日矣。所以,他们振兴“纲纪”,整肃吏治,成就了一批清官和铮臣,如包拯、海瑞、于成龙、林则徐等。这些清官和铮臣,个个一身正气,震慑朝野,皇帝也畏他几分,更成了老百姓中代代相传的英雄。封建社会更多的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贪官污吏。他们高官厚禄,翻云覆雨,尽享荣华,但下场总是可悲的,即便苟全性命,身后只会留下骂名。历代清官都是有…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对"清官",可谓情有独钟.在封建时代,历代的统治者对于为清官的倡导和鼓励自不待言.在老百姓,则无不盼望官府衙门的大堂上都坐着一位"青天"大老爷.及到真的出现了一个所谓的"清官",则感激之余,或则编成戏剧,或则写成评书、小说之类广为传颂.凡此种种,似可称之为"清官情结".  相似文献   

14.
“周恩来是位清官,就是没为他的家乡做任何实事。”这是现在淮安楚州人常说的一句话,其实这是“冤枉”了周恩来。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的清官情结流水四十集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正在全国数十家电视台播出,媒介事先并未张扬,收视率却很高,据上海人口情报中心统计,上海达43.4%,北京则达45%。香港《新岛日报》3月8日也报道,参加全国政协八届四次会议的委员们对此剧也是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16.
清官漫议(杂文)吴子胜一个时代所期盼的东西,往往正是这个时代所缺乏的东西。对清官的颂扬,之所以渗透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当中,盖因自古清官难得。封建社会的贪官污吏,鱼肉百姓,人民盼望出现一些公正廉洁的清官。宋代出了个刚直不阿、敢于为民做主的“包青天”,结果...  相似文献   

17.
董莎莎 《当代党员》2014,(12):60-62
电影《私人订制》中,范伟饰演的一名“清官”把钱一捆捆砸向行贿人员。 在享受把钱砸别人脸上的快感时,他也捎带把自己的秘书砸了。 “我们的领导,就是被你们这种人带坏了……”  相似文献   

18.
"清官"情结     
刘兴雨 《唯实》2007,(1):95
纵观中国历朝历代,老百姓都素怀一种深厚的清官情结。对清官期望之,颂扬之,树碑立传,顶礼膜拜。从史书到文艺作品莫不如此。清官者,能执法为公,执政为民者也。而遗憾的是偏偏人愿难遂,似乎历代清官非常寥寥。家喻户晓者除包公而外实在屈指可数。若探究其中原因,不外以下几点:一  相似文献   

19.
有的同志认为,清官思想不是进步思想,宣传它有消极作用。他们认为,清官思想是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宣扬的是:万民仰仗于一人,一人能救万民,世界上有救世主。在今天无论用清官来期望我们党,或者把我们党的领导说成是清官,都不妥当。任何引导人们寄希望于清官为民作主、为民请命的做  相似文献   

20.
清《东华录》云:“康熙年间有清官,雍正年间无清官。”此说虽有偏颇,但并非无据。康熙重“倡廉”,大力表彰清官,虽使一些贪官污吏漏网,却“表彰”出了张伯行、于成龙等一大批载于史册的清官廉吏;雍正偏“反腐”,倚重惩防措施,虽镇压了一批贪官污吏,却埋下官场风气渐衰的隐患。吏治腐败问题是历代封建王朝的痼疾,不仅令黎民百姓扼腕,也让最高统治者头痛。在对待腐败的态度上,出于对他们“家天下”的责任感,历代皇帝都防范得很严,也惩治得很重;但在整饬吏治的方式上,皇帝们中间却分出“重反腐”和“重倡廉”两类。明太祖朱元璋立重典、动严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