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是对商品经济条件下人的社会生活异化的批判。从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对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解读,应将共产主义定位为人类的生活观。共产主义确立了人的类生活的理念和人的社会化生活方式。共产主义的类生活的态度是对人异化的生活态度的批判。共产主义的人的社会化生活方式是对商品经济条件下物化的生活方式的否定性超越。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国内哲学界形成了一种新的研究倾向,把哲学作为生活观来理解。这不仅为当代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找到了一个可行的契机,而且在哲学观的层面上改写了哲学只是世界观的传统功能,并且通过对生活理念、生活意义的深化研究,使哲学更自觉地发挥其关注人、关注生活的本性,实现其思维方式和研究主题的重大转换。  相似文献   

3.
4.
北京青少年学生基本生活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一项定量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北京青少年学生对家庭与父母的态度、对学习与成绩的看法、对朋友的理解、对生活的满意度及未来的期望等基本层面的生活观。家庭价值观念在青少年学生的生活观中依然具有核心的意义,学习是他们日常生活的重心,朋友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群体。青少年学生对未来充满各种期望并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青少年学生在生活观的这些层面上表现出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对“美好生活”的论述和阐释,为大中小学美好生活观培育提供了科学正确的价值导向。要依据学生不同学段认知、情感、自我、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统筹美好生活观培育教学要点:小学阶段“在生活情境中感悟美好生活”,中学阶段“在知识学习中认知美好生活”,大学阶段“在宏大时空中定位美好生活”。同时,在美好生活观培育中,要把握三对矛盾:在理性认同和情感认同的互动中达至对主流美好生活观的价值认同,在价值认同与自我意识的互动中达至对自我美好生活观的价值确立,在价值确立与价值实践的互动中达至对自我美好生活观的价值完善。  相似文献   

6.
一部中国古代史,王朝更替频繁,帝王将相走马灯般地变换,你方唱罢我登场。但却有一个人,从2500年前的春秋末期开始,历朝历代都受到了从官方到民间的推崇,这个人就是孔子。一部记录其言行的《论语》,也被神化为可以“家天下”的经典。  相似文献   

7.
青年群体价值观和生活观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岷  魏平 《青年探索》2010,(3):77-83
通过对大学生、企业青年、进城务工青年、农村青年等四大青年群体的相关调查数据分析发现,他们在价值选择、道德判断、闲暇安排和对幸福生活的理解、压力敏感区和社会支持系统等方面存在着职业背景下的明显差异和某些共性。在设计共青团工作的活动和项目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差异的特征,以便为广大青年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  相似文献   

8.
生活观是历史唯物主义中的重要思想。马克思在革命实践的锤炼中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生活观的实践基础;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生活观的批判继承和对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生活观的超越中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生活观的理论基础。研究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生活观的实践和理论基础,对在新时代构建美好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利益关系越来越复杂,国际社会的不安定因素越来越多,现存的国际秩序正面临崩塌。中国应时顺势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如何构建一种新型国际关系、解决当前的全球问题给出了中国方案。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视角来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合理性和必然性,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与发展需求,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共同体思想以及“人的解放”思想相统一,是唯物史观时代化的典范。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新的理念、新的变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为共建美好地球家园、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人类朝着更加美好的未来继续前进。  相似文献   

10.
王军 《今日浙江》2007,(2):28-29
坐自己公司的车出行,这是李书福无数工作日司空见惯的一个镜头.吉利的员工都知道,自从吉利汽车正式推向市场,他们董事长的专车就换成了自产的轿车,以前是美日、优利欧,后来是美人豹、自由舰、吉利金刚,现在则是远景.曾有人当面质疑吉利汽车的安全质量,李书福以问为答:"我坐的就是我自己生产的轿车,难道我的命就不值钱?"  相似文献   

11.
劳动解放是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精髓和本真内涵,也是马克思实现人类彻底解放的本质要求和根本途径。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思想之所以区别于传统的关于人的解放学说,就在于它以实践论的思维方式彻底地颠覆了旧哲学先验理性主义本体论的思维方式,从现实的人和历史发展出发,并在批判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基础上,把劳动理解为人的本质和解放的根据,揭示了“劳动解放”作为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根基的真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良 《今日海南》2016,(3):30-32
按海南因优良的环境、洁净的空气、独特的文化美名远播。相较于“北上广”等大城市,海南特有的文化因子备受关注,如何看待海南文化的“快”与“慢”,已成为我们绕不过去的文化命题。这不仅与我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也与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发展紧密相连。本期我们邀请了我省知名学者马良、徐仲佳、刘复生,谈谈他们各持的立场和观点,以飨读者。给人启迪。  相似文献   

13.
吴育林 《思想战线》2007,1(1):41-46
实践性与主体性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主体哲学意境中的人类中心主义既坚持人类利益是人行为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又强调人在处理人类与自然矛盾中的主体性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   

14.
回归“生活世界”是现代哲学的基本趋向。马克思立足于实践活动所转向的“现实生活世界”具有与其他“生活世界”根本不同的内涵,从而实现了哲学视野的根本转换和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相似文献   

15.
白柯 《今日广西》2007,(12):76-77
对“人生七十古来稀”这句话,我们肯定不会陌生。不过,这是古人对于生命的感触和概括;在现今,活到80岁、90岁也不算是稀罕事。你是否想过,有一天,人类的寿命再延长一倍,能活到100岁,甚至是150岁、170岁?  相似文献   

16.
《中国保安》2013,(21):3-3
现实生活中,人与人在相处时难免会出现或大或小的分歧,面对矛盾,有的人能够处理得当,及时“化干戈为玉帛”,  相似文献   

17.
在众多的人性理论著述中 ,唯有“类”的人性观点更接近人的根本或者说它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本性。基于此 ,人才能进行自由、自觉的活动 ,成为自由、自觉的“类存在”。人类发展史以及人对自身本质的认识发展史 ,应该被理解为人的“类本性”与“类意识”发展的历史。人类发展的进程与趋势 ,要求我们反思和确证人的“类本性” ,理解与把握“类意识”生成、发展的历史与逻辑。“类哲学”正是追寻人的“类本性”与“类意识”的思维方式和哲学观点。  相似文献   

18.
人在现实生活之中是马克思类生活思想的逻辑前提,以物为依赖的商品经济社会是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工业化社会,而科学技术成为人的类本质的现实性显现.马克思实现了以实践把握生活的方式变革.马克思根据人类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在经济落后的同家里,马克思提出以阶级斗争的方式摧毁资本主义社会体制;在经济发达的国家,马克思提出以科技来摧毁资本主义社会体制的和平模式.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早期思想对唯物史观的论述并非将历史发展的主体与历史发展的规律分开,而是将"人与社会"的矛盾作为其基本框架,将自然界与人和社会形成了"三圆交叉"的并存关系,并围绕"人、社会和自然界"三者的关系,形成了以"生命、生活、生产、生态(自然界)、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为主要内容的矛盾体系,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相关规律。  相似文献   

20.
面对经济决定主义在解答现实问题上的窘迫乏力,阿尔都塞为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其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对马克思的矛盾观进行了多元决定论式的解读。他认为马克思的矛盾观本质上不同于黑格尔的矛盾观,后者表面上是多元决定,实质上却是精神的一元决定。阿尔都塞多元决定论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强调矛盾的特殊性,反对矛盾的无差异;强调矛盾内部的不平衡性,反对夸大矛盾外部的不平衡性;强调矛盾运动过程的复杂性,反对简单化的抽象;强调主导结构不变性与具体矛盾可变性的统一。但是阿尔都塞的解读并没有达到保卫马克思的目的,反而滑向了背离的深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