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管仲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在齐国为相40年,为齐国成为春秋列国的霸主做出重大贡献。他的一些治国理政思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管仲认为:“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罗宏曾:《从政史鉴》,9页)政策政令的好坏,要以民心的向背这把尺子去衡量。如若顺从百姓的“富贵”、“存安”等愿望,边远的人也会自动前来。反之,做百姓厌恶的“忧劳”、“贫贱”等事情,则再亲近的人也会背叛。因此,管仲认为,靠刑罚和杀戮并不能使百姓恐惧和心服。只有懂得给百姓以好处,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政之所行 在顺民心…  相似文献   

2.
梅德高 《理论月刊》2003,(11):F002-F002
孟子生当乱世,其时诸侯混战,民不聊生。他清醒地认识到,德治并不简单意味着道德教化,而是首先要施行仁政,以德惠民。孟子认为,以德惠民并不是君主的恩赐行为,而是关系到其统治存亡的治国措施。就君民关系而言,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政治成败而言,得民心者得天下,“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施行仁政必然得到民心,“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就社会和谐而言,民众拥有基本的生活条件和财产是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民众若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根本无法接受治理和教化,“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实施以德惠民的具体措施,一是制民之产,使民众有维持生活的能力,“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二是使民以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三是省刑薄税,“省刑罚,薄税敛”,“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四是善养孤寡,“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  相似文献   

3.
任俊华 《湖湘论坛》2001,14(2):71-74
“仁以守位”是通过施仁政来守住权位。在这个问题上古往今来阐述得最生动、最深刻且又十分大胆的,要算孟子。一卷《孟子》说尽了其间的道理。然则如何以仁守位呢 ?  一曰保民。位是以民为前提的,无民则无位,故《礼记·大学》说:“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人是一切事业的根本,故保位首先必须保民。梁惠王问孟子,如何才能王天下,孟子回答十分简单:“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如何保民,孟子针对当时的情况提出了“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修其孝悌忠信”四事。其时七雄并立,国君们为了竞争的需…  相似文献   

4.
民心向背与秦亡汉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扫荡六国之后,秦始皇自以为古今天下第一,自以为强力刑罚可以解决所有问题,逆民心所向而动;反秦的刘邦则是一位宽厚长者,出身于平民的他更能体会百姓的意愿有句传诵千古的名言,叫"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验之于无数朝代的兴亡、多少政权的盛衰,这确实是一句颠扑不破的真理。那么,何谓民心呢?简而言之,它是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想法,是百姓的情感倾向,是人民的意愿和要求。民心属于群体心理的范畴,具有广  相似文献   

5.
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音皇)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掩)其耳。恶(音污)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吕氏春秋·自知》〔译文〕(简体字) (普国贵族)范氏逃亡出国的时候,有一个老百姓(在范家)拿到一口钟。想背着走,钟太大不能背;用锤子砸碎它,就发出了嗡嗡大声。这个人害怕别人听到声音而从自己手里把钟夺走,就急忙捂上自己的耳朵。不愿意别人听到  相似文献   

6.
褚家永 《北京观察》2003,(11):48-49
鉴于古代君王的兴亡成败,先秦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韩非指出了官吏腐败对国家的危害。他认为,为臣者成为奸邪有“八术”。其中第四叫作“养殃”,即为迎合君主的享受奢淫,而去“尽民力,重赋敛,顺其所欲”,他们却“树私利其间”,“此亡国之风也”。“有道之国”必须使“臣不得以行义成荣,不得以家私为功”。商鞅也曾明确指出:“夫废法度而好私议,则奸臣鬻权以约禄;秩官之吏,隐下而渔民。谚曰:‘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故大臣争于私而不顾其民,则下离上。下离上者,国之隙也。秩官之吏隐下以渔百姓,此民之蠹也。故有隙蠹而不亡者,天下鲜矣。是故明王任法去私,而国无隙蠹矣”。商鞅把利用职权贪污受贿、谋取非法私利的“大臣”、“秩官之吏”,形象地比喻为社会的蠹虫,认为这些蠹虫的存在必将危及整个国家的安全,需要及时予以清除。  相似文献   

7.
正去年秋天接到黄埔十六期同学台湾许历农将军来函,让我颇有感触,现照录信函全文,以飨读者:广才学长吾兄台鉴:吉便来台接诵八月六日瑶章及大著《血鉴》敬悉一是世事如棋局局在变独黄埔精神屹立不摇者以其能为天地立心生民立命,开万事之太平也,由于此种精神深植我黄埔子弟心田故能大气磅礴虽千万人忘往矣吾。兄熟谙历史知成败之机著述扬声非常敬佩秋风送爽天气转凉加意珍重耑此并祝文琪。弟许历农九月二十六日读后,我对赞誉不敢领受,但对黄埔精神增加了认识。黄埔精神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回忆当年黄埔同学考进军校后,在入伍期间除军事制式教育外,还要接受政治教育。学校把《三民主  相似文献   

8.
说“一”     
"一"是汉字里最奥妙的文字之一。它可大,大到万物之母,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它可小,小到一滴一点,一丝一毫……"一"虽小,小中见大;"一"虽大,大中有小。牵一发而动全身,观一斑可见全豹。所以,对于"一",要"谨思之,慎取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清代的张伯竹,为官清廉。在他写的《禁示馈送檄》中言——"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连用的八个"一"尽是些小事,然而却于细微中见精神。张伯竹惜民爱民、廉洁自好的高尚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由是观之,善小的"一"和恶小的"一"却能体现一个人品行的好与坏,  相似文献   

9.
<正>李时珍曰:"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之源,火降则上清矣。然火有五次,有虚实。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李时珍认为腊雪水,味甘,性冷,可入药。《苦雪烹茶》,顾名思义,烹出的应该是治病的禅茶。听《苦雪烹茶》,以听其箫声为主,钢琴是背景音乐,要听得物我两忘才得真味。  相似文献   

10.
纵观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兴衰进退,无不与用人息息相关。任贤则兴,用佞则衰;得人才者昌,失人才者亡。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人类文明史其实就是一部人才使用史。 我国最早的人才概念,出自《诗经·小雅》中的"菁菁者我,采育林也。君子能长育人材,则天下喜乐之矣。"诗中用茂盛的生命来比喻茁壮成长的人才,这是我国"人才"(古时"材"才"通用)一词见之与文字的最早记载。其后,中国人才思想随着历史演化而进步,用贤经验随着时代进步而丰富。  相似文献   

11.
羽戈 《同舟共进》2021,(4):14-17
【读书不二之法】俗云“文无定法”,读书亦然。选择哪种读书方法,首先取决于读书人的资质。如孔子所云:“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生而知之,出自天赐,可望而不可即,不在谈论之列。以下如“学而知之”“困而学之”等——此处之“学”,权且简化为读书——依然有高下之分,有人可一心二用或多用,同时读好几本书,有人则分心乏术,只能一本一本来苦读;有人可一目十行,一日数本,有人只能一行一行来推进。要言之,聪明人有聪明人的读书法,笨人有笨人的读书法,听人传授读书经验之前,最好能确认自己究竟长于什么,短于什么。  相似文献   

12.
言吾闽20世纪上半叶之诗者,莫不盛称同光体。同光体者何?石遗陈衍云:"同光体者,苏堪与我戏称同(同治)光(光绪)以来诗人不墨守盛唐者。"又云:"同光体风格可分为清苍幽峭与生涩奥衍两者。前者其诗:字皆人人能识之字,句皆人人能造之句,及积字成句,积句成韵,积韵成章,遂无前人已言之意,已写之景;又皆后人欲言之意,欲写之景。后者则多追求语必惊人,字忌习见。"吾人韪前者而否后者。同光体仅闽诗之一流派耳。或以为闽诗皆陈衍之徒,则误矣。清末民初,"诗界革命"之说,风行全国,时代潮流,无可抗拒。所谓:"新世  相似文献   

13.
“文革“期间,流行“读死书“之说。所谓“读死书“者,盖指读“死“一种书、一本书之谓也。我腹非之。以杂学故,虽曾头戴“三反一小“的荆冠(反党、反社会主义、反对毛泽东思想的小邓拓),并受抄家之累,但读杂书之好,至今未改,可谓“死性“矣。窃以为,读杂书,不仅能广视野,而且可以防被欺,“多闻者智“也;读到得意处,真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昨夜读,又得一例——1949年11月间,民盟在北京举行一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举行招待会,地点在中南海。毛泽东同民盟全体中央委员一一握手,谈笑风生。话题转到民主党派时,毛很风趣地说:“从前有一句老话‘飞鸟尽,良弓藏’,现在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