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0 毫秒
1.
略论当前我国网络色情犯罪的特点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色情犯罪主要是指利用互联网络以牟利为目的,制作、复制、贩卖、传播色情信息;或者虽不以牟利为直接目的,传播淫秽信息情节严重的行为;或者引诱、介绍卖淫等犯罪的行为。网络色情犯罪具有区别于其它犯罪案件的特点及形态。治理网络色情犯罪、净化网络环境,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应在积极开展专项打击行动的同时,从多个方面入手,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实现标本兼治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随着网络技术蓬勃发展,网络直播行业迅速兴起,滋生了新的犯罪环境,呈现了从传统传播淫秽物品牟利到新型网络犯罪转变.其中,传播淫秽物品不仅严重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也污染了网络环境.针对公安机关侦办网络色情直播案件,主要从犯罪结构、犯罪信息的获取、罪名的认定、直播观众的帮助以及未成年人保护等几方面进行分析,为公安机...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为网络终端用户提供传输技术享受其他终端提供的淫秽电子信息下载或者在线视听服务的网络不法行为,如果具有犯罪故意并对淫秽网站性质达到明知程度,其对网站电子淫秽信息怠于采取技术措施进行监管的行为,应当认定为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手机用户浏览网页电子信息的实际情况决定了不能直接将页面请求点击量认定为实际被点击数,不成功的访问请求点击数应当进行扣除;淫秽网站通过自己内网点击相关淫秽信息的点击量以及同一手机用户针对同一淫秽电子信息的重复点击量应当在实际被点击数中进行扣除。判断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行为人的牟利情节,首先应当明确按照何种牟利行为性质进行司法认定。  相似文献   

4.
手机用户浏览网页电子信息的实际情况决定了不能直接将页面请求点击量认定为"实际被点击数",不成功的访问请求点击数应当进行扣除;淫秽网站通过自己内网点击相关淫秽信息的点击量以及同一手机用户针对同一淫秽电子信息的重复点击量应当在"实际被点击数"中进行扣除。判断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行为人的牟利情节,首先应当明确按照何种牟利行为性质进行司法认定。局域网可以认定为刑法意义上的"互联网",根据最新淫秽电子信息犯罪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对于利用网吧局域网传播淫秽物品的行为,应以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定罪处刑。  相似文献   

5.
尽管刑法以叙明罪状的方式规定了走私淫秽物品罪,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存在对"以牟利或者传播为目的"、"淫秽物品"以及犯罪情节等方面的认定困难。为有效惩治走私淫秽物品行为,在刑法法条中宜删除走私淫秽物品罪的目的要求;对淫秽物品认定应当遵循整体性、关联性、"普通人标准"为一般,"未成年人标准"为补充等三大原则;并以司法解释的方式进一步拓展"其他淫秽物品"的种类并确定立案、追诉、量刑之标准。  相似文献   

6.
暴力信息和色情信息是青少年遭受网络毒害的两大因素,网络暴力信息催生青少年暴力型犯罪,网络色情信息催生青少年性犯罪,网络负面信息与青少年的犯罪生成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在实践中,只有通过对危害信息的传播源、传播途径、受害者自身三条进路综合治理,才能阻截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控制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后劳教时代是网络时代,信息传播迅速,网络谣言、网络色情泛滥,网络反腐的同时导致个人信息受到严重侵害;环境安全日益凸现,工业化在带来财富积累的同时,严重破坏环境;其他社会问题诸如雇佣者破坏信任关系、违反诚实义务、社会风尚受到严重妨害等等,都需要予以犯罪化处理。为了实现后劳教时代刑法的目的,在对危害社会行为犯罪化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是保护法益必要原则,即对危害社会行为的犯罪化处理必须以保护法益必需为根据,不能过分;二是科学性原则,要求从立法的形式到文本的表述,从宏观的体例到微观的技术等方面都必须遵循刑事立法的规律,追求最佳的法律和社会效果;三是以人为本原则,要求在刑事立法中必须重点保护个人法益,将个人自由放在第一位。  相似文献   

8.
为弥补《全国法院毒品犯罪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2015)对代购毒品含义的认定模糊及出罪功能宽泛而导致的打击漏洞,浙江省级公检法机关联合出具会议纪要对代购毒品的含义及出罪功能予以限制,但此举却落入了毒品犯罪打击面过大的窠臼。问题的根源为:牟利是否为贩卖毒品罪的构成要件,以及牟利的含义如何把握。将贩卖毒品行为解释为以牟利为目的,实施毒品与货币交换,或为了实施上述行为而购买毒品,同时将牟利限制为牟取金钱、财物等物质性利益,据此,代购"扣心"、以蹭吸为目的而代购毒品的行为均应定性为贩卖毒品罪,对未牟利的代购少量毒品行为作无罪处理,同时将未牟利的证明责任置于代购人承担。  相似文献   

9.
网络色情犯罪作为一种新型犯罪具有与普通刑事犯罪不同的特点,在行为上有较强的隐蔽性,在对象上针对不确定多数人,在主观上具有愉悦的感受等。我国目前对网络色情犯罪的侦查立法不够全面,造成在侦查实践中对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认识不尽一致,导致对网络色情犯罪的打击不力;侦查技术尚不完善,大量电子证据无法获取。因此,完善立法、创新侦查技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贩卖毒品罪是一种常见的犯罪,但是对于"贩卖"二字的理解则各有各的不同。综合归纳,人们的观点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一个角度是从是否要有牟利为目的进行分析,一个角度指是否既要买进又要卖出的才叫贩卖。贩卖毒品一词的"贩卖"在目的性方面必须是有牟利目的,在行为方式方面可以是"买"、"卖"或者"买进后卖出"。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利用计算机和信息网络进行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愈演愈烈,其危害也愈加明显,已经严重地危害了我国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为了有效遏制与打击计算机犯罪和信息网络犯罪,公安机关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部门应结合犯罪的特点,从政府职能、安全技术和法律法规等多方面制定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当今社会,网络正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影响着我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在给予我们方便和快捷的同时,涉网犯罪的出现也带了一系列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预防和打击涉网犯罪须完善立法和司法,加强宣传教育和技术防范,提高公安机关侦办人员的业务素质。  相似文献   

13.
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网络应用的普及,计算机犯罪取证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目前,电子证据的分析和取证主要还是依赖人工进行。为有效打击计算机犯罪,警察机构要在坚持全面、可信、准确和符合法律法规规定进行计算机取证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已有资源,通过开展现场取证、加强合作与分层培训以及改进计算机取证的手段与工具,进一步提高取证的速度与效率,加强计算机犯罪取证的工作措施。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互联网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扩张。而利用网络传播非法信息,威胁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的情况日益突出,通过网络从事色情、赌博及盗窃、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日益猖獗,网络黑客入侵、计算机病毒扩散等情况日渐严重。公安机关应加强网络监管,切实把握网上斗争的主动权,强化网络侦察,严厉打击各类涉网违法犯罪行为,着力加强对网络舆论介入式控制,引导网络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人口老龄化进程中,老年人犯罪问题越加突显。呈现出以下特点:犯罪率不高但增长较快;以财产犯罪为主,暴力和性犯罪增多,呈多元化趋势;手段具有隐蔽性、个体性、智能性等;地域主要本地化,农村老年人犯罪突出。老年人犯罪成因的落脚点在于其自身特殊性,如社会地位、角色和价值变化,经济性依存,身心健康等因素。对老年人犯罪的刑事政策应贯彻"宽严相济、宽和为主"的思想,并在诉讼程序和策略、裁判和处遇,以及刑事法规定上具体化。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利用签订货运合同诈骗钱财的犯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货运合同诈骗侵犯他人财产权,扰乱市场秩序,在全国各地屡有发生。其诈骗手段形式不断翻新,侦破难度很大。为此,必须从其表现形式和特征对货运合同诈骗案件作出分析,并提出行之有效的侦防对策。  相似文献   

17.
无身份者与身份者能否成为纯正身份犯的共犯问题,理论界一直争议不休,但可以确定从身份的本质和纯正身份犯刑罚设置等角度分析应当是否定的。无身份者利用身份犯的职务便利帮助其实施盗窃行为,按照身份犯说和主犯行为说得出的却是不同的犯罪定性。行为定性的关键应当在于对身份的本质理解和对行为的性质分解,从而全面评价特定身份者的客观行为,无身份者收买特定身份者主管职权为其盗窃行为提供便利按普通犯罪处理,而有身份者出卖职权为他人谋利、隐瞒,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必须结合其身份的法律意义成立身份犯罪。  相似文献   

18.
经济犯罪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用经济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对经济犯罪进行了分析 ,认为 :经济犯罪相对于传统犯罪 ,犯罪人一般都是以谋取非法利益或者以非法占有他人财产为目的 ,犯罪人更关注犯罪的成本与收益 ,因此通过提高经济犯罪的犯罪成本来防范经济犯罪的发生不失为一种良策。提高经济犯罪的犯罪成本 ,可采取一系列措施 ,本文仅从经济制度建设、立法、司法的角度寻求提高犯罪成本的途径和措施 ,包括 :加强制度建设 ,增大犯罪直接成本 ;提高司法效率 ,直接增大犯罪惩罚成本 ;严密法网 ,完善刑罚 ,间接增加犯罪的惩罚成本。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自救式犯罪”的犯罪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农民工“自救式犯罪”是指当农民工的生存、发展受到威胁或是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他们以犯罪的手段来维护自己正当的权利或权益,是一种具有非法维权性质的行为。农民工犯罪有两种表现形式:一为相对人确定的犯罪,即犯罪对象为实施先行主动攻击的单位或人,主要是用人单位及其负责人,其犯罪的主要诱因在于客观。二为相对人的不确定的犯罪,即犯罪对象为一般公民,此类犯罪的主要诱因在于主观。农民工“自救式犯罪”为相对人确定的犯罪,即属于第一种表现形式。据统计,“自救式犯罪”是农民工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自救式犯罪”的内容没有完全排它性的界定,主要是财产犯罪,杀伤犯罪、经济犯罪等。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社会转型不断深化的进程中,未成年人犯罪、老年人犯罪、单位犯罪的问题日益复杂,流动性、跨地域性犯罪和有组织团伙犯罪增多,犯罪手段更加高科技化、网络化;暴力犯罪、经济犯罪、毒品犯罪、网络犯罪、职务犯罪等又呈现出各自的发展趋势。惩治和预防犯罪应当从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入手,同时必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