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记者的无奈     
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常不免为一桩桩新闻所吸引。尤其是在能够听其声又见其貌的电视屏幕上,看到记者出入于工厂农村,往来于大街小巷,昨天追踪新闻热点,今日又将丑闻曝光,人们便无不赞佩记者的神通广大,继而羡慕他们的潇洒,他们的气派。 殊不知,记者们在潇洒之中也伴着几多无奈。这是从几位记者朋友的亲历中得知的。不久前,两位记者朋友前往某县,采访当地一家工厂破产的新闻。于所到之处,频遭冷遇。要采访的厂子已经宣告  相似文献   

2.
最近,在一则电视台的新闻报道中看到:某市老城区的居民巷道因地下管道被堵塞,造成下水管道内的污水、粪水涌上地面。不但整日里臭气熏天,还造成几十户的居民外出困难,居民们无奈只能在污水浸泡的道上垫上许多的砖头来解决出行。不管是年老体弱的老翁,还是年幼的孩童都得踏着砖头小心翼翼的前行。居民们分别向当地的有关管理部门反映,希望尽快解决下水道被堵塞的问题。但遗憾的是,这些有关部门的官员都以种种理由互相推诿,把这事当皮球踢来踢去,以至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看完这则新闻,我不禁又想起另一则新闻:某居民为了解决下岗再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3.
假日经济催生假日新闻假日经济红火了假日新闻,假日新闻又不可替代地促动了假日经济,这是当前人们社会经济生活中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新闻     
为期两天的2002年度全国新闻专业期刊、新闻媒体研究所业务交流会于6月下旬在浙江嘉兴举行。会议由中国记协主办,嘉兴日报协办,中宣部和中央、地方新闻媒体的70多名代表出席会议。面临新传媒技术快速发展,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与会代表们认真学习江总书记5·31重要讲话精神,围绕进一步自觉加强新闻行业自律,推动新闻事业的改革创新和发展,以良好的舆论氛围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这一主题,开展了深入、热烈的讨论。代表们在讨论中认为,当前作为宣传、指导、研究、参与新闻宣传工作的新闻专业期刊和新闻媒体研究所肩负着把新闻实践上升为新闻理论、用新闻理论指导新闻实践、推动新闻改革和事业发展的重任,因此,首要任务就是要紧紧围绕宣传工作的中心任务,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为新闻  相似文献   

5.
一、新闻舆论监督是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助推器新闻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民主权利,通过书刊、广播、电视等新闻传播渠道,从善治的角度对政府和社会机构以及个人的言行进行道义上的审视、评价和督促,显然,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批评指责也是新闻舆论监督应有并且是重要的内容。新闻舆论监督之所以应该是廉政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能够成为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助推器,理由主要有如下三方面:第一,新闻舆论监督能有效地改善舆论生态,使廉政观念、廉政行为得到社会好评,通过其“奖励机制”引导官员们更加坚定廉政观念和廉政行为…  相似文献   

6.
《当代贵州》2022,(Z2):5-16
<正>中共贵州省委新闻发言人,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卢雍政: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中共贵州省委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中国这十年·贵州”主题新闻发布会,本场发布会的主题是“千年梦圆新时代感恩奋进新征程”。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谌贻琴女士,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已有296座广播电台、651座电视台、1272座广播电视台、2000多家报纸、8000多家杂志。新闻资源是有限的,媒介内容同质化的现象日趋严重。如何在相似的面孔中打出自己的牌,走出自己的路,是记者们一直在思索的问题。加强深度报道,连续性报道,从不同切入点着手都是新闻工作者探索得到的媒介突围之道。但同时,很多非常态的新闻现象也出现了。奇闻逸事、耸人听闻的消息,犯罪新闻及种种软新闻充斥着报纸版面,电视画面。一些记者将道听途说而来的“路透社”新闻不加考察核实就发表出来;更有甚者,为了取得轰动的效应,自编自导新闻。《新闻记…  相似文献   

8.
笔者从事新闻工作十余年来,真正参与时事报道、担任时事编辑的时间并不长。但也许是评委领导们厚爱,也许是本人乐于思考、善于学习、精益求精,  相似文献   

9.
提高新闻采访的成功率,首先要注意掌握采访的技巧。同行们常说,新闻靠的是“七分采,三分写”。采访的成功与否决定着新闻作品的好坏。而新闻采访中首要的一步就是打开采访对象的话匣,让他说出所了解、记者又想知道的一切,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在采访中如何迅速“接近”采访对象,在最短的时间内作最深入的采访。采访要接触人,采访中遇到的第一个难点就是:如何接近采访对象,使他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从记者的修养角度讲,任何人在记者工作领域内,都是同等的采访对象,这就要求记者平等待人,平易近人,不能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或低人一等的自卑感。当记者第一次和采访对象见面时,要让人感到热情大方、和蔼可亲,这样大家才愿意介绍情况,甚至把心里话说  相似文献   

10.
新论摘编     
主流新闻是党报参与竞争的优势《传媒》上刊文说,正确引导舆论是党报的神圣职责,也是党报参与报业竞争的最大优势。体现党的方针政策的政务新闻必须是党委机关报的主流新闻。如何把主流新闻写好、传播好,是实现舆论引导的有效性的重要内容。对主流新闻的应付,既违背了党的意志,又会失去党委机关报的最大优势。过去我们会议新闻过多,领导活动的报道太多,群众不够满意。这正是要改进的。这种改进,不是应付或者放弃,而是要将会议新闻、领导活动的新闻、工作性新闻写得  相似文献   

11.
图说天下     
正习近平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到中央新闻单位调研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到中央新闻单位调研。这是习近平在人民日报社总编室同编辑们亲切交流。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举行宪法宣誓仪式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2月26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首次举行宪法宣誓仪式,张德江委员长主持并监誓。刚刚闭幕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任命了全  相似文献   

12.
由于经济新闻政策性、专业性强,经济现象又非常复杂。因此,经济新闻往往给人的感觉多是比较“硬”的,它的“硬”表现在:从静态方面说,经济新闻反映的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新闻策划已经成为各地新闻媒体提及频率较高的新闻术语,许多经过谋篇布局、精心策划出来的报道有深度、可读性强,有些还是受众茶余饭后议论的内容可见,很多精心策划之作掼得响,有冲击效应,对受众感染力大同时,新闻策划也是媒体竞争读者,观众、听众的新手段。顾名思义,新闻策划就是预先对一个报道题材或一个新闻事件进行计谋筹划、精心组织和安排采编的全过程,以期达到十分理想的报道效果,目的是要吸引广大受众关注那些新闻报道和媒体,增加它们在新闻市场中的“亮点”。新闻策划在新闻学中并不是新名词,只不过是过去不是经常性的被新闻从业人员广为采纳,而现在让编辑、记者们“叫卖”得比较时髦,把出彩的策划报道大量捧上报纸、电视。  相似文献   

14.
从经济学的角度,积累是发展的基础,积累是发展的前提,积累是发展的必经历程,没有积累就没有发展。从新闻学的角度,记者没有一定的新闻积累,很难发现新闻,很难看透事物的本质,很难写出有一定深度的好新闻。笔者根据十多年新闻工作实践,谈一谈新闻积累的粗浅体会,仅供同仁们参考。  相似文献   

15.
“现场新闻”又称为“现场速写”。它一方面是提供新闻写作素材的客观“现场”;一方面它又是记者主观经过判断、归纳、提炼出的“新闻”。这说明它是用“现场”限制和规范“新闻”的类别。它不是一种新闻体裁,消息、特写、见闻、侧记、散记等,是它主要的载体。  相似文献   

16.
科技新闻是关于科学技术领域新近发生的事情的报道。它包括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及其推广应用的情况,科学技术界的活动,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学术思想、科学道德、治学作风以及科学技术有关的方针政策的报道。科技新闻的任务是传播科学技术方面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成就,以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艾丰在《新闻写作方法论》中写道:“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但新闻的作用在于传播,再真实的新闻作品,它没有传播出去,那它的生命又有什么意义呢?从这种意义上说,传播是新闻的活力,是新闻的生命力的实现,是新闻的作用形式。”新闻传播范围的大小决定着新闻作品作用的大小。因此,我  相似文献   

17.
吴镕 《世纪风采》2009,(3):44-45
中国共产党在创办新闻事业的同时,历来重视培养新闻干部。1946年初,老一辈的新闻工作者们克服重重困难发展新闻教育事业,在解放区创办了最早的新闻专科学校——华中新闻专科学校,培养了新中国新一代的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18.
新闻舆论监督与民主政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舆论监督作为社会进步、政治文明的成果,其核心是民主政治。在我国,传媒一方面承担着宣传党的政策的任务,另一方面又承载着公众舆论监督的使命,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民主性。党和政府应自觉接受新闻舆论监督,努力拓展新闻舆论监督的发展空间,并加快推进新闻舆论监督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去冬今春,农五师九十团电信营业厅的员工们每天加班加点下连队,为职工们安装宽带,忙得不亦乐乎,农业连队的职工们圆了上致富网冲科技浪的梦。近年来,渐渐富裕起来的职工购买电脑的热情不减。看新闻、查致富信  相似文献   

20.
正"表哥"杨达才、"天价烟局长"周久耕等一大批贪腐官员,借着"网友曝"的东风,结束了自己的官场生涯。于是一些官员们似乎有了"网络恐惧症",连正面新闻也拒绝。在一些官员看来,网络上,正面新闻也会被传播成负面新闻。这样的想法,其实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身正不怕影子歪,若是真的身家清白、根底干净,又何惧"网友曝"呢?《人民论坛》的调查显示,高达88%的网友认为官员"网络恐惧"是"好事,说明社会进步了"。但从根源看恐怕并非好事。官员有"网络恐惧症",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