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孙铭 《唯实》2003,(9):105-108
为了使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收到实效,需要解决一些认识和观念问题.笔者以为,目前似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化认识和转变观念:对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的理论进行再梳理,分清其中的“基本原理“和“个别结论“;对党的领导方式的历史走向进行再研究,提高从“政策治国“的领导方式向“依法治国“的领导方式转变的自觉性;对“党政职能分开“的内涵进行再挖掘,树立“运行机制分开“的新理念;对“国情特殊“论进行再反思,确立愿意承认和接受人类政治文明“一般规律“的务实态度.……  相似文献   

2.
孙铭 《唯实》2003,(Z1)
为了使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收到实效 ,需要解决一些认识和观念问题。笔者以为 ,目前似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化认识和转变观念 :对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的理论进行再梳理 ,分清其中的“基本原理”和“个别结论” ;对党的领导方式的历史走向进行再研究 ,提高从“政策治国”的领导方式向“依法治国”的领导方式转变的自觉性 ;对“党政职能分开”的内涵进行再挖掘 ,树立“运行机制分开”的新理念 ;对“国情特殊”论进行再反思 ,确立愿意承认和接受人类政治文明“一般规律”的务实态度。一、分清“基本原理”与“个别结论”马克思主义有关…  相似文献   

3.
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改革关系执政党建设的全局,必须从国情出发,面向未来,规划和设计改革方案,加快推进依法执政、党政分开和权力下放、党的工作机构和工作制度、党的纪检领导体制、党代会常任制度、党对国家机关的领导体制、政党体制等一系列改革,实现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越南党的领导体制改革的有益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领导体制改革是越南政治革新的中心议题.越南政治革新的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改革党自身的领导体制,使党成为贯彻民主集中制的表率;另一方面是改革党对国家政权和对社会的领导方式.越共提出"党领导,人民做主,国家管理"作为政治革新的指导原则.越共在改革党的领导体制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其经验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党的领导方式,是实现党的领导目的和意图的方法和形式,是党的各种领导职能发挥作用的手段、形式和程序的总和.历史证明:当党的职能明确且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之后,有无适当的领导方式,对于能否有效地实现党的领导至关重要.因此,总结党在领导方式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更好地实现党对国家生活的领导,对于政治体制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把党政分开、“党要管党”理解为“党只管党”,是一种片面认识。实行党政分开,要求做到“党要管党”,加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这决不意味着“党只管党”,更不是说党组织只要管管党员教育、抓抓组织发展工作就完事了。实行党政分开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使党组织能够切实加强自身建设,确保“党要管党”,也是为了更好地改善和加强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提高党的领导水平。我们在强调“党要管党”的时候,切不可忽视、削弱甚至取消党的领导作用。要改善党的领导就必须分清党和国家政权机关以及群众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等各种社会组织的不同性质和职能,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善党的领导的关键在于党政分开,实行党的政治领导。党政分开主要就是指党政职能分开,即  相似文献   

7.
一、深刻理解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科学内涵及其与群众、国家权力系统和法的关系 1.正确理解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科学内涵及其辩证关系 “党的领导方式”,简单地说就是一个政党进行领导活动的方法和形式,即是党根据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社会事务等对党的自身领导活动的客观需要所采取的领导体  相似文献   

8.
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须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和党的工作重心的转变而改进,这是刘少奇的一贯思想.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他开始提出"党政分工"的观点,此后他不断对以党代政和党包办一切的领导方式提出批评,甚至把这种扭曲的领导体制视为"左"倾错误产生的条件之一.尽管他的这些探索并未触动当时的领导方式,但仍对历史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党的领导体制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政治体制中规范党的领导活动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的总和,包括领导原则、领导方式、组织形式、工作制度等方面的内容。梳理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领导体制演变的历史,可以得出三点认识:始终坚持和正确把握"党领导一切"的原则是根本经验;适时调整和逐步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是基本经验;依法领导是党的领导体制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0.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和领导体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和领导体制,都是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有着鲜明的时代性。社会的发展变化必然对它们提出新的要求。十六大报告指出,全党“一定要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使党的工作充满活力”。 一、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要按照党的十六大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学习和贯彻《决定》精神旨在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为此,一要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二要按照依法治国要求,进一步深化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的变革;三要端正认识,统一思想,把依法治国方略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2.
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要求。要围绕党的领导地位、领导作用、领导职能,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转变观念,努力实现党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的改进和创新。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为改进党的领导方法提供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13.
社区发展所面临的新的政治生态促使各地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寻求创新.同时创新社区党的领导方式也面临种种现实难题,应该根据社区和党建工作的发展需要确定创新社区党的领导方式的基本原则及其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4.
党的领导和党的领导方式是有区别的。在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时,一方面要坚持党的领导,另一方面要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关于改善党的领导方式问题的研究,既涉及到对我党现有的领导方式的认识,又涉及到对我党现有的领导方式的形成过程以及对其利弊的评价。对现有的党的领导方式的认识,是我们讨论关于党的领导方式的改革和完善的起点。本期我们特约中共中央党校政法部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张恒山教授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释,以期为党内外专家学者继续研究这一问题开启思路。  相似文献   

15.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实行领导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创新,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看到党的领导方式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要看到党的领导方式创新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要以更大的理论勇气和实践勇气,坚持与时俱进,实现党的领导方式的转变与创新。  相似文献   

16.
阎颖 《理论学刊》2001,4(3):10-13
关于无产阶级执政党的领导理论 ,列宁正确解决了党必须和能够领导的问题 ,而对于如何实现领导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基本原则。邓小平在列宁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对党的领导地位进行了新的论证 ,对党的领导内涵进行了新的界定 ,对党的领导方式进行了新的探索 ,基本上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执政党领导理论 ,为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探索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党在民族地区的领导方式是党领导和协调民族地区的公共权力、领导和支持少数民族群众管理社会事务、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机制、方法、手段、途径的总称.选择什么样的领导方式实施领导,直接体现着党对民族地区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进而也影响着各族群众的凝聚力及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的进程.由于民族地区党的领导方式存在着领导体制不顺;法制不健全;发展市场经济中存在“一刀切”的简单做法;干部素质亟待提高的问题.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民族地区党的领导方式.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领导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 ,党对自己内部组织和党员的领导有强制力 ,党对人民群众的领导则不具有强制性。党的领导是一种组织行为 ,而不是一种个人行为 ,不应过分突出领导者个人。党的领导要增强服务意识。党的领导应严格限定在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的范围内 ,而不应超出这个范围。党的执政方式应坚决地由主要依靠党的政策治国向主要依靠法律治国转变。这样才能不断改善党的领导 ,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相似文献   

19.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须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坚持和完善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格局;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不断探索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的实现形式;必须从制度体系上健全和发扬党内民主,保证民主集中制的正确执行,  相似文献   

20.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福旗  吴若兰 《求实》2004,(12):21-23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必然要求。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须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 ,切实做到党政职能分开 ,实施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和党内民主 ,健全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