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晨 《学理论》2011,(18):74-75,79
《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性著作,蕴含着丰富的管理学思想,对现代管理有深刻的启示作用。《老子》的"修身之德""、自知谦逊""、无为而治"和"知足常乐"对企业管理思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将有力地促进现代企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企业管理者必须有大德、讲谦逊、知无为、懂常乐,这是《老子》管理思想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道法自然”及其现实的可鉴性邹华玉“道法自然”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同时也是老子为周王朝统治者所设计的行为准则。老子是主张“以道莅天下”(《老子》第60章。以下凡引此书只注章数)的,认为道的根本属性及功能是“无为而无不为”。所以他提出“侯王若能守...  相似文献   

3.
“无为”这一哲学思想,对于儒、道、佛三教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三教对“无为”各有不同的阐释。几千年来,有关“无为”的思想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方面的影响很大,直至今天还在起作用。本文试从道、佛、儒三教有关“无为”的本源和发展谈些看法。一道教奉老子为始祖,等其为太上老君。实际道家是寿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一个学派,并不是后来所说的具有宗教性质的道教。到了东汉,张道陵在四川创立的五斗术教,是道教的最初形态。虽然说作为宗教的道教与作为学派的道家不是一回事,但在历史渊源上又有一定的关系。其中…  相似文献   

4.
邹富汉  唐姝 《理论探讨》2006,11(6):49-51
老子、道家学说具有丰富的辩证思维意蕴,它包括“有无相生”、“反者,道之动”的朴素辩证思维,“正言若反”、“柔弱胜刚强”的辩证思维方法,“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思考。由此建立起来的自然无为、谦下不争、贵柔守静的人生处世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独树一帜,对消解现代人媚俗、浮躁、功利、浅薄的心态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20,(3)
《道德经》中含有大量治国思想,老子从描述“道”及其特征中逐步阐述了他的治国理念。在利用《道德经》治国思想时,务必要厘清老子所处的历史阶段与当代中国在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具体差异。在新时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是顶层设计者治国理政的主题,所以利用全面深化改革对老子治国思想进行评述会让其具有现实意义。改革所要求的简政放权就与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治国理念具有某种契合。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老子的治国思想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如“玄鉴”“静观”的认识论,“致虚”“宁静”的人生哲学和以“无为”为基本原则的社会政治、历史观一样,老子的文化思想也长期为人们所误解,认为老子是一个极端的文化否定论者,这其实有因文生义的误解。老子的文化思想在《道德经》第十九章、第八十章有过集中的表述,在其他不少章节也多有涉及,如第十二章,第四十八章,第三十一章等等。  相似文献   

7.
郭娉婷 《学理论》2012,(25):127-128
"无为"策略在俄罗斯后现代文学中的运用从另一个侧面体现出老子提出的"上善若水"、"无为而治"的积极思想。俄罗斯后现代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无为"策略就是老子"无为"思想的延伸,是在一种能屈能伸、从容不迫、静中有动、随机应变、引而不发、后发制人、具有阴柔特性的生活方式中寻求一种无规则、无主体、无目的、无中心、高度自由的人生复归。  相似文献   

8.
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策略思想,无意中开创了“君人南面之术”(《汉书·艺文者》)的先河,对后人领导策略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因而,研究老子的策略思想和策略艺术,对于发掘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遗产,古为今用,进一步提高现代领导者的领导艺术水平不无价值。 老子的策略思想是极其丰富的,表现在“无为而无不为”,“以静制动”,“以虚代实”,“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以退为进”,“以后取先”,“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等诸多方面。本文仅就老子的“柔弱”“不争”的策略艺  相似文献   

9.
赵璐 《学理论》2013,(24):53-54
老子以"无为"、"无事"、"无欲",一向给人以消极避世的印象。所谓"无为"、"无事"、"无欲"并不是真正的无所作为,而他自己只是从遵循自然规律的角度反对强作妄为。事实上,老子是非常积极的、有为的、入世的,用老子自己的话说,就是所谓"无为而无不为"。  相似文献   

10.
王强  王小娟 《学理论》2010,(24):98-100
“道”是“德”的根据,“有”“无”统一是“德”的思维方式,“无为”是“德”的表现形式,“自然”是“德”的存在状态。“德”是“自然”的基础,“自然”是“德”的归宿,也是《老子》中为什么要强调合乎德性地行动的真正动因。因此,《老子》是以德性论为核心的,主要是解决“德”的危机,是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1.
《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并非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政治态度,相反却是对于“德政”的强烈呼唤。当然,他的“德政”是一种“以百姓之心为心”的、是一种“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玄德”。  相似文献   

12.
关于老子思想的性质 ,长期以来 ,哲学界的看法比较一致 ,认为是朴素辩证法思想 ,而庄子思想则被视为相对主义、神秘主义、虚无主义等等。笔者认为 ,如此定位有些欠妥 ,庄子虽然在消极意义上向前推进了老子的“原道”、“无为”思想 ,其哲学的思辨性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 ,但这种神秘性绝非虚妄性 ,它恰恰体现了庄子思想的深奥 (辩证思维与直觉体悟的融贯 )。因此 ,庄子思想不应被视为对老子思想的偏离 ,而毋宁说它是对老子思想的发挥和延续。本文拟就这一问题概述拙见 ,以就教于学术界同仁。  一、“重反”的宇宙观老庄思想体系中 ,论述最精…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4)
"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命题。从古至今,有很多学者都探讨过这个命题,大家的讨论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如何能够实现"无为而无不为"来进行的,换句话说,如何能够合理地解释这个看似矛盾的命题。本文将此命题回归到《道德经》之中,从老子思想体系出发,探索了它在老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9,(12)
本文以王弼的《老子》为底本,辅之以帛书、简本的内容,综合了各家之所长,补各家之所短,探析老子的思想中最为核心的"道""德"以及"无为"的内在关系。在笔者看来,三者的关系贯穿了《老子》的整个思想,弄清楚了"道""德""无为"不仅可以提升个人的修养,更是社会乃至国家有序发展的根本所在。"道"的重要价值在于《老子》所推崇的自然理性高于人类理性,人们只有不断地提升对"道"的认识,才能实现最终的"道法自然"。但是,由于个人的差异性",道"在每个人身上所体现出的"德"也不同,而"德"的最高境界则以"无为"之态表现出来。这意味着,从最基本的"道"出发,悟道的过程就是积德的过程,当德达到一定境界后,即是"无为",这也就是悟"道"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5.
道家学派创史人老子从道法自然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提出了“无为而治”的国家管理模式,系统地阐述了“为无为而无不治”的辩证管理原则。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无为而治”不是消极保守的无所作为,而是强调按客观规律办事,清简政事,顺应自然,因势利导,尽量减少对社会生活的人为干预。这对我们今天政府转变职能、精简机构、加强基层社会自治等,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庄子之学恢宏渊博 ,理论根基虽然是源于老子 ,宗技却独有所荣。表现在行政理念方面 ,则是从民生的角度着眼 ,更加强调“无为”与“无治” ,明确主张人们要较多地依照他们的自然性、自由性、自主性来生活。这是他通过深入透视历史 ,敏锐观察现实而找出的“救世”之方。平心而论 ,这“救世药方”虽然有些玄虚。但其批判价值却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7.
老子运用"道法自然"观照人生和社会,从天道推及人道,并将其视为宇宙万物之源和人类活动之则,以此指导理性人生、构建理想社会。虽然老子没有提及"为政清廉"一词,但老子把"自然无为"视作人的本性,寻求人类生存根据。由此,"自然无为"成为老子为政清廉思想的最高追求,"以慈修德,以俭养德,不敢为天下先"成为老子为政清廉思想的价值取向,淡泊名利、致虚守静成为老子为政清廉思想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8.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我国子书中比较重要的一部著作,千百年来它在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的形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研究《老子》,是古今的热点,号称“《道德》八十一章,注者三千余家。”学术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书的作  相似文献   

19.
在先秦诸子中,老子较早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廉而不刿"的思想,强调廉洁而不失宽厚。在《老子》中,人性的弱点,使"廉而不刿"成为必需;"无为"与"清静"的内在关联,使"廉而不刿"成为可能;"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则是理解老子"廉而不刿"思想的奥秘所在,亦是廉洁从理论导向实践的具体呈现。老子的"廉而不刿",对于反思当代社会中存在的腐败问题以及构建完备的反腐倡廉体系,形成官员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软实力“升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失去硬实力,软实力是无源之水;失去软实力,硬实力淬不出锋芒“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益。”谈起软实力,中央党校组织部副部长赵长茂首先提起了老子《道德经》中的这句话,并将之解释为“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战胜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无形的力量能穿过没有间隙的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