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4月17日,赴日访问的美国总统克林顿与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举行首脑会谈,签署了“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重申日美安全保障体制的重要性,并表示将进一步加强防卫合作,以逐步扩大日本在东亚安全机制中的作用。此举被称为冷战后日美军事战略的新布署,引起各方普遍关注。 当世界正醉心于研究日本“经济奇迹”的奥秘之时,日本已开始把“政治大国”作为其发展目标。十几年来,日本全面、快速地朝着政治大国迈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鉴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日本官方从未正式提出过要成为“军事大国”,但勿庸置疑,日本正加速走向“军事大国”。一来这是“政治大国”课题中应有之内容,“国际政治总是以实力为基础的”(汉斯·摩根索),军事力量是“实力”的特殊组成部分,纵观世界历史,还从未有过“军事小国”成为“政治大国”的先例,日本不能不深谙其中的道理。二来,从日本军事发展情况和军事潜力看,它具备成为军事大国的能力,不少权威军事评论家甚至认为日本已经是军事大国。 从日本的战略思想、军事实力、军事潜力及发展军事的新动向来看,其军事大国倾向已经是昭然若揭,日本正在成为悄然崛起的军事大国。  相似文献   

2.
杨扬 《美国研究》2007,21(4):151-153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东亚地区局势正在发生变化。作为东亚区域外的美国,对东亚的战略也在不同程度地发生变化,与东亚的关系也将在一定程度发生微妙的变化。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东亚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三届东亚合作论坛围绕“变化中的东亚和美国”这一主题于2007年11月10至11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和蒙古等国近9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就“中国的和平发展与中美关系”、“日本的亚洲外交与日美关系”、“朝鲜半岛形势新变化与韩(朝)美关系”和“东亚区域一体化与美国”四大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刘胜湘 《当代亚太》2007,18(10):18-27
中国和日本是东亚地区的大国,中日关系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东亚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从理论上来看,未来中日关系可能出现三种状态:对抗关系、竞争关系与合作关系.东亚也会相应建构为三种不同的状态:互为敌人的对抗状态、互为对手的竞争状态和互为伙伴的合作状态.由于未来中日之间占主导地位的是竞争关系,东亚安全的主流是竞争结构,只有在竞争中加强中日合作,减少对抗,东亚才有可能摆脱安全困境.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东南亚外交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1世纪的中国地缘外交中,处于首要地位的应该是东南亚外交.只有中国和东南亚整体关系达到高度稳定和高度互信的状态,中国和平发展的周边环境才会得到充分的保障.在今天,内政中有外交,外交中有内政的观点已为世人所公认,而中国和东南亚的关系证明,传统意义上的内政和外交的边界更加模糊化.全球性金融危机所引起的大国合作趋势,有可能使东南亚的大国平衡战略失去效用,中国应该积极地推动大国关系与东南亚关系的和谐双赢.在东亚一体化的过程中,东亚大国和东南亚之间只有建立完全平等、互不从属基础上的合作,才能使东亚一体化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日本FTA/EPA的新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世界经济区域化、一体化进入以双边自由贸易为主、多层次自由贸易同时发展的新阶段下,日本FTA/EPA也出现了新的发展。日本政府对FTA/EPA的态度日益积极。2006年5月18日,日本经济财政咨询会议审议通过了经济产业省提出的“经济全球化战略”,制定了今后五年的“EPA行动计划”,提出了“东亚EPA构想”和“东亚OECD”构想。这表明日本政府在积极推动双边自由贸易的基础上,还将努力推动东亚自由贸易区和东亚共同体的发展。然而,日本与中国争夺东亚经济联合主导权的行径并不可取。  相似文献   

6.
日美同盟与日本的军事大国化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后日本军事大国化倾向不断加强。这是与日美同盟的强化过程同步进行的 ,日美同盟成为日本政府拓展军事力量发展空间的主要外部借助因素。日美同盟不仅提升了日本自卫队的军备扩张水平 ,且促使日本的海外派兵日趋“正常化”,但日本自主防卫力量的发展也给未来的日美同盟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评述了美国与东亚大国———中国、日本、俄罗斯、印度及东盟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对东亚的影响,并着重分析了中国与东亚大国的关系。作者认为,中美关系肯定是未来东亚地区最重要的战略关系。中国的崛起促使创立东亚地区机制成为必要。多边合作是解决和克服双边低效的最直接的战略,因此,创立东亚共同体的想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代韩国》2005,(2):6
由中、韩、日三国学者和教师历经三年共同编篡、面向三国青年学生的近现代历史读本《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日前在中、韩、日三国同时出版。继韩国、日本举办该书的新闻发布会后,由本书的中文版编写和出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中文版首发式”于2005于6月9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中宣部、中共中央外宣办、新闻出版总署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领导与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就东亚和平与发展问题进行了研讨。《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以中、韩、日三国的近代历史为叙述对象,…  相似文献   

9.
东亚地区一体化中的中-日-东盟三角关系之互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张锡镇 《东南亚研究》2003,(5):31-36,42
东亚地区一体化,特别是东亚自由贸易的目标之所以迟迟未能实现,其原因在于该地区现存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区外大国势力的牵制、国家利益和地区利益的处理失当以及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历史问题与现实威胁而导致的民族隔阂和互不信任.而作为核心大国的中、日两国之间互不谅解和不合作是东亚一体化主要的障碍.在东亚一体化的缓慢进程中,东盟发挥了倡导和牵头人的作用.中国采取了迂回战术,以东盟促日本,带动了日本的积极参与和合作.中-日-东盟三角互动关系成为东亚一体化过程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东亚经济合作呈现出新的特征,其中有两个明显态势对于地区稳定和发展会带来长远影响,一是美国携TPP重返亚洲,试图主导东亚事务;二是东亚各国与中国的经济相互依存越来越深,然而在政治和军事上对中国的疑虑也越来越深.对中国而言,这两大态势涉及了中国对外关系中最重要的中美关系和与周边国家关系,使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更加敏感和复杂,在战略上亦对中国实现和平崛起的总体目标提出了严峻挑战.东亚经济合作中的主导权竞争问题以及区域内部由于利益分歧和战略信任缺失而可能导致的外溢效应给东亚地区的区域稳定带来不确定消极因素.中国必须重新思考其在东亚地区的战略选择.中国在东亚合作事务上的战略选择应当注意,引导中美从“战略竞争”走向“战略协调”;在深化经济领域的功能性合作的同时,注重建立与东亚主要国家的战略对话,提升战略互信.  相似文献   

11.
日本的东亚合作战略评析——区域性公共产品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性公共产品的供给和消费是分析东亚区域合作的一个新的理论视角。二战结束以来,日本在不同阶段提供了各种形态的区域性公共产品,这成为日本促进东亚经济一体化和实现自身大国外交战略的核心途径之一。为了实现最优供给模式,日本经历了从单向供给到机制建设的转变。在此过程中,日本分别遵循"开放的地区主义"和"竞争性合作"等原则,处理和协调与域外大国和域内大国的关系,并力图通过"加权总和"和"最优环节"等供给方式缓解战略意图与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冷战结束后,东盟国家虽然对美国在地区安全中的作用曾存在较大的争议,但逐渐倾向一致的看法是:美国虽然不再是军事“保护者”,但仍然欢迎美国的军事存在,以发挥一种制衡和协调的作用。为何东盟国家将日本、中国和印度的崛起视为潜在的安全威胁,而总体上并不将美国这个超级大国视为安全威胁?结合沃尔持(Stephen M.Walt) “威胁平衡”理论,笔者认为,关键的因素是对“大国进攻性意图”的认知和防范心理。  相似文献   

13.
日本与东亚经济合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洪 《当代亚太》2004,(3):48-52
亚洲金融危机后,东亚地区出现了新的地区主义,其核心思想是在加强南北合作的基础上,在本地区建立一个开放性的、多层次的、有大国参与的多边自由贸易区.在此背景下,日本明显加快了其参与并主导东亚经济合作的步伐.日本对东亚经济合作的态度从冷漠对待到积极参与,其原因与由日本跨国企业组成的利益集团对政府制定政策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有关.尽管如此,日本积极参与东亚经济合作只是出于自身利益和维系日美关系的考虑,目前还难以真正成为东亚经济合作的领导者.  相似文献   

14.
东亚的崛起不仅改变了现有的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 ,而且向人们昭示 ,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并非只有一个模式。然而 ,自 1 997年 7月以来在东亚地区爆发的金融危机 ,使许多人在一夜之间改变了对“东亚模式”的评价。有些舆论盖棺论定 ,认为东亚金融危机说明了“东亚模式”的脆弱性 ,“东亚模式”已经死亡 ,“东亚经济奇迹”已经终结。怎样正确评价“东亚模式” ?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本文拟对上述看法提出一些自己的意见 ,并试从制度和文化层而对东亚金融危机发生的深层原因作出分析。笔者认为 ,东亚必须走制度创新与文化创新相结合的道路 ,才能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国际格局对战后非"正常国家"日本的战略选择具有深刻的影响,同时,日本又积极运用国际格局为其大国化服务。在冷战的两极格局下,日本在美国的扶持下,较快地重新获得主权国家身份,后又在经济大国的基础上提出政治大国目标。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向多极化转变,日本将之视为实现政治大国的"机运",更多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在其中努力发挥更大的责任和作用,同时在军事转型上进行摸索性突破,为全面大国化助力。伴随着多极化格局的深化,特别是新兴国家的群体性崛起,日本更多的是感到压力和"威胁",追求大国化进程明显加速,在军事"大国化"的转型上尤为突出。但是,日本在谋求大国化的道路上存在着障碍,前景并不乐观。  相似文献   

16.
东亚意识与东亚秩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东亚意识的内涵包括共有的价值观念和共有的利益观念.东亚意识有两个主要的功能:"我们性"的认同和东亚意识的社会化.未来东亚社会秩序的构建根本上取决于东亚意识的社会化程度、中日关系的和谐发展和美国在东亚的影响力.东亚认同还处于萌芽状态,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清算意识"还很缺乏,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还将在东亚长期存在.因此,可以预见,东亚意识的社会化将会经历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新的东亚社会秩序也不会在短期内实现.但是一个高度认同,以中日关系、东北亚和东南亚和谐发展为特征的新的东亚社会秩序将会为未来东亚地区的和平发展带来持久的动力,因此,东亚国家应该为实现这一目标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7.
江瑞平,著名经济学家,生于1958年,河北邯郸人,外交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兼任外交部东亚合作专家咨询小组成员、商务部经贸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东亚和平与发展战略论坛副理事长、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副会长等职务,长期致力于经济外交、国际政治经济学、中日经济关系、东亚经济合作等领域的研究,著述颇丰。  相似文献   

18.
构建和谐世界是推动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理念.为实现东亚和谐的长期目标,东亚各国应该采取积极的对策,进一步推进东亚的和平与发展,逐步克服东亚和谐的主要障碍,循序渐进地推进东亚和谐.国与国之间关系和谐是和谐世界的基础,中日和谐是东亚和谐的关键.为实现中日和谐,中日两国都要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共同发展中日友好,加强中日合作.  相似文献   

19.
区域一体化是集经济一体化、政治一体化、社会规范化和文化均质化于一身的综合进程,这一进程起步于经济领域,外溢于政治、防务和社会领域,但将终结于文化领域.重新审视、追溯东亚区域文化的源流,寻求东亚区域各国的文化共性,对于促进东亚区域的和平、繁荣,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以日本茶道为例,探讨东亚和谐思想的共性.  相似文献   

20.
日本的区域合作政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论述了日本参与东亚合作的政策,回顾并分析了日本从多边主义向有选择的双边主义的转变过程。日本已制定了通过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介入东亚合作的战略,并正在积极研究和制订“东亚共同体”战略。该战略从客观上看,对推动东亚区域合作是有利的,但其目的是确保日本在东亚合作中的主导权,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实施时会遇到很大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