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们党科学地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指南 ,是我们党制定宗教政策的主要理论依据。我们党在创建之初 ,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和处理我国的宗教问题 ,并应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 ,在应用中结合中国的历史实际提出了宗教五性说、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论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宗教理论 ,为党的宗教政策的贯彻执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在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宗教理论,结合中国实际,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全局上重视和把握宗教问题,从群众的觉悟和利益出发来认识和把握宗教问题,从文化功能上看待和把握宗教问题,提出了许多卓越的见解和精辟的论断,是马克思主义的宗教理论同我国宗教问题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进一步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科学地阐明了党对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提出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等思想,极大地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同志关于宗教问题的三句话 ,解决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对待宗教的问题 ,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重大发展。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对待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 ,认真思考马克思主义对宗教问题的一般性分析和特殊性认识 ,是我们正确理解和认识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最新理论成果,是理论发展和实践进步的产物。习近平宗教观内容丰富,主要包含了宗教本质观、宗教价值观、宗教历史观、宗教适应观、宗教管理观、宗教统战观等方面。习近平宗教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有助于推动宗教工作的有序开展,有助于巩固和发展党同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6.
谈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问题历来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政治家们的高度关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宗教问题的论述,为我们正确认识宗教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当代中国国情相结合,提出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论断,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创新和发展,成为党和国家处理宗教问题的大原则、大方向,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基本原理同我国国情、宗教教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本土化、民族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宗教理论成果。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宗教观,并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得以丰富和发展;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改革开放后,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新境界。改革开放推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新时期宗教工作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全面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新发展,在新时代宗教工作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治理思想。继续改革开放,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开辟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新境界。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进一步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当代中国的宗教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新观点,从而极大地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宗教理论。这种深化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本文系统论述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解决我国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基本理论、方针、政策 ,指出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宗教观 ,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宗教理论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来源分析,力图指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源泉,其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而马克思本人的宗教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形成的基础。马克思的宗教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主要有关于宗教的本质、宗教产生的根源和宗教的发展和灭亡、宗教的社会作用和功能等几个方面。这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体系。马克思对人本宗教的继承和批判,有着从启蒙无神论到科学无神论的思想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2.
在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合理地评价宗教,对于消除和减少宗教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缺乏课程依托、没有教材、流于形式等问题,这严重地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效果。构筑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体系,切实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学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教育等策略,增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宗教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对宗教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是以中国宗教现实、党的事业需要和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为坐标和向度。邓小平宗教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毛泽东宗教思想,推动了党的宗教理论和宗教政策回到正确的轨道,开启了宗教工作的新时代。邓小平宗教思想堪称理论的宝库和方法的典范,对于今天的理论研究和宗教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宗教“五性”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我国社会宗教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是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坚持和发展 ,是完善和正确执行党的宗教政策的基本点。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对宗教“五性”的再认识 ,是我们进一步深化对国情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15.
宗教工作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也是党的宗教理论与政策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将宗教关系列为政治和社会领域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的"五大关系"之一,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出发,进一步提出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宗教关系的和谐。和谐宗教理论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在将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是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当前,宗教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在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积极作用,就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加强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的团结,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更好地维护我国宗教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努力促进宗教和谐。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特别是1991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以来,江泽民根据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的一系列变化和世界范围民族宗教问题日益突出的新形势,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在处理和解决我国宗教问题的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开阔的世界眼光,以与时俱进的思想品格和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科学精神,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宗教理论和政策.他在宗教问题上的新建树和突出贡献,对做好新世纪我国的宗教工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应该在多值逻辑的语境下理解和对待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坚持和发展其文化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精神实质在于宗教批判,通过宗教批判开启政治批判和社会批判的基本思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当代价值在于:进行适度的宗教批判和适度的社会批判,通过消解"神圣形象"和"非神圣形象"的持续努力,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的宗教研究日趋活跃,一门相对独立的新学科——马克思主义宗教学正在建立。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它的性质、对象、内容是什么?它与通常的宗教理论有什么不同?这是许多对宗教研究感兴趣的同志希望了解的问题。为此,本文根据国内外研究情况,对马克思主义宗教学作一简介。 苏联学术界认为,宗教学是研究宗教的各个学科的总和,有资产阶级宗教学和马克思主义宗教学之分。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就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宗教进行研  相似文献   

19.
宗教的社会作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它的形成与发展始终同马克思主义政党所处的时代和所担负的历史使命紧密相连;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继承这一重要理论观点的过程中,与时俱进,有了新的重大发展;全面地历史地认识和对待宗教的社会作用,是正确对待和处理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基本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视角,在此岸现实世界里分析宗教的本质、作用及其发生、发展的社会根源,并指出宗教最终消亡的条件和途径,而不是从心灵和意识上作精神性的考察。其基本内涵包括宗教历史观、宗教本质观、宗教价值观等。联系云南少数民族的宗教活动,我们发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在云南少数民族的宗教活动中有着鲜活而生动的实践。本文尝试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撷取关于宗教产生根源上的认识论、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论和宗教在未来社会中的消亡论三个方面,观照云南少数民族的宗教实践来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