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旧世纪之交,全球经济进入了一个风云变幻、格局调整的新时期。如何应对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新情况新挑战,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我国新时期的发展任务。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会议提出了要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对外开放的制度保障,更好地发挥外资的作用,增强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能力。为了深刻领会中央全会的精神,我们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著名经济学家陶大镛教授,就世界经济新格局和中国发展新走向,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  相似文献   

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从"摸着石头过河"开始,逐步形成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改革和发展道路,它的丰富性、独创性和世界意义日益展现出来。"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中国道路"受到了日益广泛的关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主任张宇教授近年来一直从事过渡经济学和中国转型模式的研究,日前,我们就此问题与张宇教授进行了交流,下面是访谈内容。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与中国的国家战略——王缉思教授访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挑战,关系到全人类的切身利益。在我国学界,气候变化议题不再是科学家们所关注的问题,已逐渐进入国际政治研究者的视野。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学者们的看法各异。本刊特约记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海滨副教授就气候变化与中国的国家战略、美国的气候变化政策,以及中美在清洁能源和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等问题,专访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缉思教授和美国布鲁金斯学会桑顿中心主任、资深研究员李侃如博士。后者是中美在气候变化领域进行合作的重要倡导者之一,他在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就美中气候变化合作举行的听证会上的作证及前不久撰写的《气候变化与中国的全球责任》和《克服中美气候变化合作的障碍》等研究报告,在中美学界和政界引起了较大反响。本刊刊登这两次访谈的主要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西方经济学对中国经济学现代化有什么借鉴意义,如何借鉴等,是我国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教授认为,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经济学的现代化包含了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双重含义。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经济学的引进对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起了推动作用,但是也要防止把西方主流经济学教条化的倾向。只有循着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方向,才能够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下面是他与本刊记者的谈话。  相似文献   

5.
国际关系理论是学科的思想积淀和知识根基,其研究状况直接反映出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整体发展面貌和水平。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国家实力和地位显著提升等外部力量推动下,中国国际关系学科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对理论创新的需求和呼声愈发强烈。最近几年,中国学者构建原创性国际关系理论的努力已经产生了一些初步成果,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和讨论。那么,在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理论研究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出现过哪些重大理论争鸣?当前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取得了哪些新进展?存在着哪些缺陷和不足?如何看待有关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的主张?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发展前景如何?为此,本刊特约记者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马骦专访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刘丰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安全和东亚国际关系,专著《制衡的逻辑:结构压力、霸权正当性与大国行为》,译著《现实主义与国际政治》《没有应答的威胁》《新古典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等。  相似文献   

6.
八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集团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85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提出要在1992年底前消除边界、技术和财政三大障碍,建成一个商品、人员、劳务与资本可以自由流动的统一大市场。美国和加拿大随即宣布准备从1989年1月1日起花十年时间,建立世界上最大的双边自由贸易区。为了迎接欧美的挑战,日本也加紧活动,积极筹建以日本、四小龙和东南亚联盟为支柱的"东亚经济圈。"  相似文献   

7.
正一、中国的美国研究发展历程贠晓(以下简称贠):朱教授您好,您可否先简要地介绍一下美国研究的学科定位和学术特点?朱文莉(以下简称朱):你好!很高兴有机会在《国际政治研究》的平台上和大家分享我对中国美国研究的了解和认识。从国际关系学科的视角来看,美国研究的定位非常明确,它是区域和国别研究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课题,其学术成果为世界政治、国际关系和全球政治经济研究提供支持。当然,相对于此类聚焦式的精度研究,还有讲求广度和厚度的美国研究,  相似文献   

8.
2006年,美国战略研究界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提出了民主联盟战略,试图用民主联盟来取代联合国。这一战略设想有什么背景?用意何在?对美国未来的全球战略调整会产生什么影响?民主联盟的含义是什么?如果建立起来,对世界政治会带来什么影响?对中美关系又会产生什么影响?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访了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中国外交研究室主任刘建飞教授。下面是他与本刊记者的谈话。  相似文献   

9.
正一、中国拉美研究的缘起与发展刘建华(以下简称刘):作为国际问题研究或区域和国别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拉美研究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江时学(以下简称江):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报纸和大众刊物有时也发表一些关于拉美的文章,但那些文章很难说是学术研究成果。1959年古巴革命的成功使世界上的许多无产阶级革命家欢欣鼓舞。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的一些老同志回忆,毛泽东曾在一次会议指着世界地图上的拉美和非洲两个地区,对  相似文献   

10.
正一、现代民族主义的概念杨钪森(以下简称"杨"):民族主义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请问您如何从理论上界定"民族主义"的概念及其研究范畴?王联(以下简称"王"):很高兴能够有机会在《国际政治研究》的平台上分享我对世界民族主义研究的认识。民族主义是一个非常庞大复杂的研究对象,实际上并没有非常明确的定义,正如英国社会人类学家厄内斯特·盖尔纳(Ernest Gellner)所说:"民族主义是只大象,  相似文献   

11.
宣兴章 《当代世界》2011,(10):16-22
战略机遇期,这一概念最早来自于美国在1997年公布的防务审查报告。后经国内某著名智库的转换,在党的十六大前夕进入中国语境。尽管用词相仿,但是在中美语境下这一概念的内涵却有着很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12.
《南风窗》2009,(21)
前驻法国大使吴建民前APEC高官、前驻尼日利亚大使王嵎生前驻美国大使李道豫前驻俄罗斯大使张德广前驻日本大使徐敦信前驻越南大使齐建国前驻波兰、印度大使裴远颖前驻智利、墨西哥、哥伦比亚大使黄士康前驻古巴大使徐贻聪前驻以色列大使王昌义  相似文献   

13.
《南风窗》2009,(23)
前驻法国大使吴建民前APEC高官、前驻尼日利亚大使王嵎生前驻美国大使李道豫前驻俄罗斯大使张德广前驻日本大使徐敦信前驻越南大使齐建国前驻波兰、印度大使裴远颖前驻智利、墨西哥、哥伦比亚大使黄士康前驻古巴大使徐贻聪前驻以色列大使王昌义  相似文献   

14.
从中国与世界经济互动发展的视角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有助于更清晰地认识中国经济崛起与世界经济的内在关系。在过去30多年的发展中,世界经济和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经济依靠自身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积极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创造和分享全球化红利,由此实现了经济崛起。在未来30年,中国经济将开始在更深、更高层次上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随着经济进一步崛起和国际地位逐步提升,中国将会在新一轮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新规则建构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市场化、全球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的推动下,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将在未来30年中呈现一体化互动发展关系。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良性一体化互动发展,既要求中国自身进一步加强法制化、规范化建设,也要求国际社会与中国共同形成有效的平衡机制和修复机制,不断平衡与及时修复中国与世界经济的互动关系,从而维护好、建设好中国经济与世界的一体化互动发展新格局,争取更多的双赢和多赢。  相似文献   

15.
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社会主义进程也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如何认识和判断世界社会主义的现状和前景,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主任于洪君教授向本刊记者谈了他本人的一些看法和见解,其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6.
冷战结束后,美国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其全球战略,这种调整对中美关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展望未来,伴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全球战略及对华政策的演变趋向如何?美国会不会将全球战略首要任务由反恐转为对付中国?中美关系的前景怎样?是趋于对抗,还是合作?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访了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中国外交研究室主任刘建飞教授。下面是他与本刊记者的谈话。  相似文献   

17.
美刊《美国土地》2008年1月号刊登了对美国著名进步经济学家迈克尔·赫德森的访谈。在访谈中,赫德森论述了美国金融资本如何通过控制世界货币体系、资源、能源和粮食,辅之以战争、暗杀、颠覆等手段,掠夺世界经济的种种劣迹。赫德森除作理论研究外也长期在华尔街从事金融实务方面的咨询服务,他的论述除了有理论意义外,还有很大的实际参考价值。访谈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已经敞开30年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社会乃至世界历史进程发挥的重大影响使之成为西方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从总体上看,尽管有着社会、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但国外大多数学者都能本着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治学精神,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有较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由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加上对中国国情缺乏了解,因而有些学者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分析和把握上,表现出各自的局限性。西方需要调整自己,拓宽理论视野,以适应一个和平发展的中国。为了进一步了解这方面的情况,我们采访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外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徐觉哉研究员,请他就国外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特征、民主政治、中国模式及"北京共识"等问题的争论,给大家介绍一些信息。下面是他与本刊记者的谈话。  相似文献   

19.
正经济全球化的两个引擎,技术进步和市场化仍然在发挥强大的推动作用,导致的结果不是财富在国家间的集中而是分散,即全球范围內人口与财富的匹配趋于收敛。转折点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的第一次石油危机,当时中国的国民财富不足世界比重2%。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研究,发展中经济体已于2012年占到全球经济总量一半;中国国內生产总值(GDP)已占世界的13%以上,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对应的是,日本作为世界第三大  相似文献   

20.
<正>一、当代中国国际关系定量研究的概况刘毅(以下简称刘):您如何理解当代中国国际关系定量研究的缘起?庞珣(以下简称庞):这个问题不但涉及对中国国际关系定量研究缘起过程的了解,还要把这个过程放在当时的情境中去理解。在这次访谈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