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话剧《祝你健康》里的丁少纯,有个口头语叫做“可也是”。他要戒烟,丈母娘说没见过谁抽烟抽穷过,也没见过谁戒烟戒富过,他说“可也是”;他认为一个工人打野鸭子卖不像话,丈母娘说这又不是投机倒把,来得明  相似文献   

2.
《党课》2014,(2):25-25
为做好即将服务基层期满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和心理调适,河南省沁阳市为大学生村官配备“心理导师”,及时解决大学生村官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心理问题。该市建立市大学生村官管理办公室负责人、乡镇党委(办事处)班子成员、村党组织负责人三级大学生村官“心理导师”制。“心理导师”利用手机信息、微信、  相似文献   

3.
“你的老板最近让你做什么?”问这句话的人不是打工仔,而是某高校的一位研究生。称导师为“老板”而非老师,这是当前各高校研究生们为导师打工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个师生交流会,但我更觉得,这是一个来自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们与亲人相认、相识、相知的感情交流会。”“与导师的交流驱散了冬日的寒意,使我们内心感到温暖无比……”———这是西南财经大学学生对“导师小组”的赞誉。  相似文献   

5.
针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提出构建“党建导师制”,高校应该整合院系——校党委两级资源、建立导师指导的“N≥1”模式,学生党员与党建导师的双向交流互动模式以及以“党建导师制”为核心的联动工作机制,整体提高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周婷婷  李帅龙 《山西青年》2022,(21):126-128
产教融合下美术教育的“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青年教师的重要培养方式,也促进学生在对接岗位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路径。本文以重庆某艺术高职院校为例,总结了美术教育“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并将美术教育“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的三点有益经验进行了总结,同时,也对实践中凸显出的导师教学供给有偏差,“双元”联动不畅;导师团队素质有短板,师资配置不均;导师保障机制有缺项,内生动力不足的三个问题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7.
研究生群体是高层次人才的主力军,是创新人才的中坚力量。在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诸多因素中,导师队伍是根本性因素。构建以跨学科和资源共享为特征,包括校内跨学科双导师、校际双导师和校企双导师的“多边双导师制”,有助于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全方位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在高校,一般研究生才有自己的导师,而在中央财经大学,大学新生一入学。就可以选择自己的“成长导师”,为今后的人生发展寻求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9.
■刘跃东曾是个老烟民。当健康和经济陷入危机后,他决心戒烟。经过反复试验,他竟然摸索出一套方法,不仅自己戒掉了烟,而且周围的很多“烟鬼”也戒掉了烟。  相似文献   

10.
微观     
《廉政瞭望》2013,(22):12-13
学界与官场的共谋 @杨晓辉:我们不难看出季建业的“学术之路”其实是一场“群体共谋”的“学术镀金之旅”。“旅途”中,学校、导师、专家和官员本人一起,  相似文献   

11.
周莲娣  蓝芳  袁丽 《求贤》2014,(11):38-41
英国牛津大学工程科学博士、国家“青年干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仅这些有“分量”的头衔,足以让人把陈焱想象成不苟言笑、不近人情、不食人间烟火的人。按老百姓的说法,女博士已是去了性别的“异类”,何况陈焱还是博士生的导师,若还像正常人那样,打死也不能信。  相似文献   

12.
李强 《党建》2009,(3):45-45
蠡县组织人事部门推出了“三级导师”帮带制度,即指定富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县、镇(乡)、村三级干部作为指导老师,共同帮助大学生村官成长。县级“导师”以组织、人事部门中层干部为主,对口专业县级机关中层干部为辅,重点宣讲有关方针政策,定期与大学生村官谈话,并协调镇、  相似文献   

13.
当前,教育实践“三习”存在着非课程化、导师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必须系统改革才能适应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要求。基于认证标准要求,结合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参加师范类认证工作的经验和专家所提改进意见,从开展教育实践“三习”课程化建设、改革创新“三习”模式和完善落实“双导师”制度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可供参考的综合改革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从小县城到大都市,从中国到日本,从亚洲到欧洲、北美,被外籍导师、同行专家赞叹为“心里总是装着中国的‘空中飞人’”的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王  相似文献   

15.
大体上,教师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导师型、匠人型、“和尚型”。导师型的教师具有教育家的眼光、学者的知识、艺术家的灵气,能自觉地将教导的方向与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联系起来,不断更新观念,丰富学识,改进方法,提高教学艺术,因材施教,乐此不疲。导师的出现不是单纯凭“教”,凭认真负责能够实现的,还必须会“研”,这是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循环往复、逐步提升的过程,要完成这个良性循环,必须一方面努力地教,一方面不懈地研。众所周知,写文章是整理思想、提高认识并使之明朗化的最有效手段,教师缺少了这一活动就不可能上…  相似文献   

16.
留下脚印     
一次,爱因斯坦问导师:“一个人怎样才能留下闪光的足迹?”  相似文献   

17.
研究生毕业那年﹐我26岁。第一份工作没干到一年就“裸辞”,我给导师写了封长长的“诉苦”信,抱怨工作单位的环境和想象的不一样,不知道接下来该找什么样的工作,导师自然没办法给我一个直接的答案,我也清楚自己的人生道路只能靠自己去探索。  相似文献   

18.
马军 《学习月刊》2013,(2):116-116
读完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导师”泰勒·本沙哈尔博士的著作《幸福的方法》,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泰勒,本沙哈尔说的:“帮助别人越多,自己就越开心:自己越开心,就越容易去帮助别人。为别人带来幸福,就是帮助自己带来意义与快乐。”“快乐+意义”,这正是作者作为著名积极心理学导师所倡导的幸福。从人的思想境界上讲,这也应该是最高层次幸福。  相似文献   

19.
一个国内知名的“戒毒专家”,竟演出了一幕《由博士生导师导演的人生悲剧》,成为罪大恶极的“制毒分子”,实在可悲!可叹!  相似文献   

20.
赖德胜教授的学术研究之路可以用“一帆风顺”来形容。31岁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34岁被破格晋升为教授,35岁被评为博士生导师,成为当时北京师范大学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之一。同时,一系列荣誉也纷至沓来,他先后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