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唯实》2007,(Z1)
不能将"以人为本"简单地指认为"人本主义",因为它不是建构在抽象的人性论基础上的。应该用历史辩证法的方法来审视"以人为本",一方面它的提出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又高扬了人的主体性,在当代具有其深厚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2.
黄政 《唯实》2007,(9):16-18
不能将“以人为本“简单地指认为“人本主义“,因为它不是建构在抽象的人性论基础上的.应该用历史辩证法的方法来审视“以人为本“,一方面它的提出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又高扬了人的主体性,在当代具有其深厚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3.
从春秋时期管仲最早提出"以人为本",到晏婴提出的"以民为本",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今天我们提倡"以人为本",与历史上"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批判地继承了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一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这是科学发展现的本质和核心.本文主要从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视阈出发,论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反思和校正现代化发展的理论成果,它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我们党的执政理念;阐明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生产力发展的辩证统一,它完整、正确地把握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目标,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科学性的一面;揭示了以人为本、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从现实出发的变革现实的历史活动,表明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是一个不断克服困境与束缚的漫长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5.
我们党今天提出"以人为本",虽然在字面上与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的提法十分相似,但它却是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其科学根据,是重新解读马克思的积极成果."以人为本"是对以"非人"为本的否定和抛弃,是要强调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为了人.提出"以人为本"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离不开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理解人文关怀,需要拓展以人为本的领域.以人为本是有广泛的普适性,它应该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和认同.社会的一切领域都存在着如何落实"以人为本"的问题.将幸福作为一种政策目标,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以人为本"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话语权",也应当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社会责任和社会规范.坚持以人为本,应当重视人性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有关辞书将"人治"释义为儒家的政治思想。"人治"的特质在于"贤人治政",即《礼记.礼运》讲的"选贤与能",它是儒家德治系统的重要构件,具有基础性、前提性特征。人治并不与法治相对立。"治人"与"治法"结合是中华民族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在今天仍有借鉴、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严复悖论"的实质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上的"两难"写照:历史规律的需求与现实国情缺乏实现这一需求条件之间的"悖论".它给我们带来的根本启示是:解决这一"悖论"的质底不在于现代化学理的"启蒙",而在于脚踏实地的现代化实践.这包括三个具体的历史启示:其一,中国的现代化不能离开作为"国性"的传统文化,只有将传统文化作为现代化的中介,才能现实地展开现代化实践.其二,引入外来的现代化思想必须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而能胜任这一历史任务的只能是马克思主义.其三,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在于实现社会存在的"现代化",在中国的现实中,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使之具有实质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姚挺 《福州党校学报》2005,(4):48-51,61
"一定的社会规定"的"人"是马克思"以人为本"观点中的"人",马克思"以人为本"观点中的公平(平等)和正义是建立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基础上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价值,它所体现的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它揭示的客观规律不是冷冰冰的历史必然性,而是一种鲜活的、有生命力和巨大吸引力的社会运行理论.因此,在科学发展观视角下准确理解和把握"以人为本"思想,对于我们端正发展方向、增强发展动力、提高发展成效,以及进一步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至关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杨帆 《探索》2007,(6):167-169
对于毛泽东和计划经济全盘否定的"精英共识",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它与市场万能论、无条件接轨论、开放创新论、权力瓜分论、腐败有理论等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的新自由主义理论.要打破对计划经济全盘否定,对市场经济盲目迷信的观点.计划经济作为资本原始积累的第三种方式,在历史和道德上都优于其他两种.市场导向的改革之所以具有积极意义并取得经济繁荣,是因为它把计划经济积累的财富通过价格体系表现为现实的GDP,两者以连续性为主.  相似文献   

12.
胡建 《理论学刊》2005,1(6):52-56
我们今天倡导的"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其思想奠基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就由鲁迅完成.鲁迅用"立人"的取向超越了当时社会改造的思想高峰--"制度决定论"、"人是国家的工具"和"个人乃完全自足的纯粹自性",肯定了个性的价值在于它既是社会国家的目的,又是历史演进的现实载体与动力主体.  相似文献   

13.
周良书 《党的文献》2003,2(3):12-14
"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最终归宿,它从根本上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时代课题."三个代表"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最新总结.从总体上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成功和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坚持了"三个代表",党在不同时期之所以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根本原因也在于不同程度地违背了"三个代表".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近代史上,五四运动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它的爆发直接催生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核心内容的"五四精神"。作为青年力量源泉之一,"五四精神"历经百年传承而历久弥新,并随时代的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新时代青年继续弘扬和传承"五四精神",必然对增强"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郑忆石 《学习论坛》2006,22(1):10-13
和谐社会的构建取决于政治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必须"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党对建国以来执政经验的反思和总结.政治文明集中体现人民民主,是基础与目的、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政治文明建设体现"以人为本",需要处理好民主与法制、"官"与"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应该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指导下阐述和实施人文精神.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教育,中国近现代历史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内涵和功能.新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承担着历史教育的功能,它对于重构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无疑是天赐良机.如果说历史是有生命的,那么高校历史教育自然也应当同样具有毋庸置疑的生命性,它必须是"有思想""有情感"的,这也正是重构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论著中,否定的是米海洛夫斯基把他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而不是否定一般历史哲学理论本身;否定的是把一般历史哲学理论当成一把万能钥匙到处生搬硬套而不去研究具体的历史事实,而不是否定一般历史哲学理论对研究历史的指导意义;是从正面肯定一般历史哲学理论的"最大长处就在于它是超历史的",而不是否定一般历史哲学理论具有"超历史的"性质。  相似文献   

18.
苗贵山 《求实》2005,2(2):18-20
"以人为本",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是要充分肯定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和遵循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命题在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文献中被提出,既肯定和吸收了我国人学研究的成果,又为学术界提出了重大的研究任务.要正确理解"以人为本",就必须要理清"以人为本"的"人",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正确认识和理解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路径与措施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路径与措施主要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