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软实力“升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失去硬实力,软实力是无源之水;失去软实力,硬实力淬不出锋芒“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益。”谈起软实力,中央党校组织部副部长赵长茂首先提起了老子《道德经》中的这句话,并将之解释为“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战胜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无形的力量能穿过没有间隙的东西。”  相似文献   

2.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事业成败,人才是决定因素,鉴别人才的学问非常重要,一直被视为“事之至大”。所以就有人极而言之:“可以不识字,不可不识人”。  相似文献   

3.
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就被动,就要挨打,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问题在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不少人对“软实力”的认识明显低于对“硬实力”的认识,实际上“硬实力”如经济、国防建设等无疑是增强国力的重要因素,而“软实力”同样会影响国家的盛衰。一个国家的国力由众多因素综合而成,所以,增强国力应当是加强综合国力,应当注意处理好决定综合国力诸因素间的关系,处理好加强“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关系。在形成综合国力诸因素中,经济实力无疑是决定性的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综合国力建设的其…  相似文献   

4.
漆玲 《求知》2009,(2):43-44
自从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围家文化软实力以来.学术界掀起了对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研究热潮。综观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其内容大体涉及“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层面。关于“是什么”的研究涉及国家文化软实力概念的由来.国家软实力的内涵、特征和构成等:关于“为什么”的研究涉及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出的国际与国内背景.特别是我国文化软实力面临的挑战以及由此导引出来的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意义:关于“怎么样”的研究主要涉及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举措和路径等。  相似文献   

5.
软实力“升位”不可忽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刊今年第11期“两会”特别报道中的文章《软实力“升位”》,深入剖析了以文化感染力、意识形态吸引力为代表的“软实力”,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描述了国家实力的“软”“硬”相存之道,并细致说明建设与国力相称的软实力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是一篇极具深度和影响力的文章。因  相似文献   

6.
贾玉珍 《学理论》2009,(18):96-97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要求,表明我党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正确理解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含义及其重要性,需要根据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7.
王涛  吴咏梅 《各界》2014,(6):32-34
沈士远先生在北京大学有一个雅号,名曰“沈天下”。据著名历史学家谢兴尧先生在《红楼一角》中回忆:当年沈士远先生也是他的老师,记得当时师生们都称沈先生为“沈天下”。“啥叫沈天下呢?因为预科里的国文功课,最重要的有两门,一是‘国故概要’,一是‘文论集要’。  相似文献   

8.
十多年前美国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夫·奈首先提出了“软实力”概念,并逐渐将之发展完善为一套影响甚广的理论体系,在美国以及世界各国,学术以及商业领域一生了无穷的启发意义。美国政府历来重视“软实力”的构建,但后911时代的特殊时局使强调单边主义和硬实力的布什主义占据了美国国内政治的上风,面对伊拉克局势的复杂性和各界对“软实力”理论的质疑,奈提出了“智慧实力”,旨在弥补“软实力”理论在美国现实政治中的被动和不足,并继续为美国外交事务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了战略部署。乡镇作为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道路上,乡镇的基础地位不可替代,培养农村“文化人”,提升乡镇“软实力”,已经到了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的关键时刻。  相似文献   

10.
如何增强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许继集团公司的答案是:实施“激励与退出”机制。 自1985年实施这一机制以来,许继的产品产量、产品覆盖率占领了全国三分之二的天下。国家对许继总投资为1200万元,到2001年底,许继的国有资产市值为 32亿,增值 266. 7倍;与 1984年相比,销售收入达到 24 6亿元,人均超50万元,增长128倍;利润总额2.5亿,人均超 5万元,增长 119倍。 运用“激励与退出”机制,改革干部制度,形成企业具有活力的核心力量。1985年,许继总裁王纪年一上任,就运用“激励与退出”…  相似文献   

11.
陈琼 《民主》2024,(1):26-27
<正>“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带着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民进安徽省委会长期关注“三农”问题,集结高校、科研院所及政府部门有关专家会员组成“精兵强将”,“上接天线”研究国家政策,“下接地气”深入田间地头,形成了一批带着浓浓“泥土香”的高质量参政议政成果。  相似文献   

12.
“雪耻”     
“雪耻”宏图杨绛先生尊人杨荫杭(补塘)先生曾主张华人“自设公园”,其事具见1920年6月18日《申报》。“外人榜其公园曰‘华人不许入,狗不许入’,愿我华人一雪此耻也!”补塘先生愤慨之至。“但华人自设公园须竟胜于外国公园,至少亦当与外国最优美之公园相等...  相似文献   

13.
《党政论坛》2011,(20):32-33
香港《亚洲时报》8月24日发表文章称,分析家通常会把有关国家力量的辩论限制在“硬实力”和“软实力”之间,而这两种实力结合在一起大概便是“巧实力”。不过,北京的变革模式引入第三种层面的实力,即“隐实力”。从一定程度上来讲,“隐实力”应用了中国一些最高深的战略原则。  相似文献   

14.
黄婷 《党政论坛》2013,(11):36-38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文化与人才的竞争,体现为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党的十八大在报告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种境遇下,作为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国民阅读,准确定位其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角色,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便是不得不深思的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15.
《理论视野》2009,(3):63-63
《人民日报》3月13日发表唐双宁的文章指出,事物运动具有不平衡性,金融软硬实力的增长也不可能齐头并进。金融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初期主要表现为金融规模和数量等“硬实力”的增长,在这个基础上,逐步表现为金融结构的优化、金融市场机制的健全、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等“软实力”的提升。软硬实力之间客观上是一种相互助推,螺旋上升的关系。中国金融“硬实力”的发展为“软实力”的提升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6.
话语权视角下的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发展并不能必然提升国家软实力。当我国硬实力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时,软实力发展却远远不能与之相称。今后我国在国际上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崛起性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本刊“话语权视角下的中国软实力建设”,旨在为推进实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提供基本认知、方向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个理论提出后已广泛地被应用于研究。统一,就是一体;多民族,就是多元。一体与多元,在研究中势必为学术界所共识,成为当前研究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思考问题。研究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基准,是古代国家政体的整体结构。后汉荀悦在《申鉴·政体》中,把我国古代国家的整体概念为“天下国家一体”。从历史发展看,  相似文献   

18.
国家“软实力”作为一种竞争力,是伴随着全球国际传播媒介的飞速发展而登上政治舞台的。传播媒介尤其是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使“软实力”成为一种依靠传播而衍生的非军事力量,在国际政治竞争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对中国新型周边外交政策的走向产生着重要影响。中国必须更好地利用国际传播因素,提升国家“软实力”,发展更适合中国国情的周边外交关系。  相似文献   

19.
<正>近日,由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办,湖南大学承办的"第七届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高层论坛暨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理事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全体理事会成员、各协同创新合作单位的学术领军人、中心学术委员会成员、会议特邀嘉宾和媒体记者等百余人出席本次会议。"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组建的前身  相似文献   

20.
《党政论坛》2009,(18):12-12
如果说,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十几年前提出“软实力”概念时,人们还不太理解其要义的话,那么在今天的中国,“软实力”正成为国家形象和城市力量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和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