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一波 《法制博览》2015,(1):59-60,54
作为私法活动的参与者和实践者,私主体的平等化过程几乎是随着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而逐渐完善起来的。从以身份来划分等级到用契约维护平等,这种平等化既是文明社会进步的目的也是驱动时代前进的动力。但"物极必反"当私主体的平等过于泛化时,反而有害真正的公平。这一点在商法领域中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官二代”犯罪现象不是一个伪命题,其蕴涵着机会不平等的重要社会问题。法律平等应当是在充分保障机会平等的原则基础上,实现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的统一。基于此法律平等理念,应当确立以弱者倾斜保护为原则、兼顾利益平衡的法律准则。刑事司法也应当平等对待“官二代”犯罪,坚持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做到以宽济严,宽严有度。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确与当今的平等主义者享有许多相同的政治目标,但可以确定的是,他并不赞同他们的平等主义直觉观念。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将"平等"视为一种政治概念和价值,认为它可以促进资产阶级的利益。与这种"平等"不同的是,马克思在其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主张废除当前以资本主义为表现形式的阶级社会。要追问马克思为什么不是一个平等主义者,需要考察他对政治和意识形态、权利和道德以及阶级社会的彻底批判。  相似文献   

4.
在人类社会系统的演进过程中,自由竞争与平等合作是统一的,也是相对的。竞争意味着平等,平等就是真正的竞争。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竞争的平等史,竞争是实现人类平等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为平等辩护     
周保松 《南风窗》2012,(5):94-95
"人生而平等"绝对不是某种意识形态的专利,而是法国大革命以降植根于人类社会最深的道德信念。任何政治理论如果不能以某种方式体现和实践这个信念,都难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6.
主权与平等的内涵最初是对立的,格老秀斯及威斯特伐利亚和会第一次将主权与平等融合,但平等很快又为主权理论和实践所抛弃,直到《联合国宪章》又再次将主权与平等融合。主权与平等的融合进程表明,不以平等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得不到任何保障,所以国家主权平等原则作为现代国际关系最基本准则的地位不容动摇。  相似文献   

7.
本文译自美刊《每月评论》2012年3月号上刊登的文章《严重的社会不平等》(The Great Inequality),作者迈克尔·D.耶茨(Michael D.Yates)系该刊副主编,著有《为什么工会如此重要》、《威斯康星的起义:工人的反击》等著作。文章在分析了美国日益扩大的社会不平等的现状的基础上,介绍了美国罗林斯学院经济学教授埃瑞克·舒茨(Eric A.Schutz)在社会不平等问题上的权力理论。舒茨在批判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对社会不平等的解释的基础上,提出人们面临的限制条件是导致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在此基础上,他提出限制条件根源于权力,权力会  相似文献   

8.
论机会平等     
周保松 《南风窗》2012,(13):90-91
机会平等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同一起跑线上,而必须继续追问,到底导致大家有不同竞争能力的因素,有哪些是合理的,有哪些是不合理因而需要矫正和补偿的。说起社会公正,最多人的答案是要机会平等。说起机会平等,人们脑海浮现的,往往是竞技场上的起跑线。只要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竞争就是公平的,因此最后跑出来的结果无论是什么,那也是公正的。问题是:到底要满足什么条件,我们才能站在相同的起跑线?更进一步,当我们用起跑线这一比喻来思考正义问题时,背后有着怎样的道德想象?  相似文献   

9.
资本主义的商业化进程为人的潜能的发展释放了更多机会,但是人们利用这些机会的能力存在差异。资本主义的内生活力带来了经济社会不平等和不安定的后果,国家福利制度为减缓这一后果起到了一定作用。后工业化社会对人力资本提出了新要求,改变了男性和女性在经济社会中的角色,改变了家庭模式,也加剧了不平等和不安定。资本主义国家应将保持经济社会活力放在首位,同时为民众建立起安全网。  相似文献   

10.
周旻 《法制博览》2023,(17):139-141
受到几千年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当今的社会中,男女也并未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平等。在我国夫妻财产制度的构建过程中,如何完全消除性别的不平等差异,一直是社会各界追求的根本目标。本文从夫妻财产制度平权的历史演进入手,思考了夫妻财产制度中的形式平等与实质平等的关系,之后对当前我国夫妻财产制度的性别平等进行了检视,并针对存在的不平等现象提出了完善路径,旨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夫妻财产制度的性别平等。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关于"何为平等物"的争论中,阿马蒂亚·森批评了罗尔斯将"基本善品"作为平等物的主张,认为它忽视了不同个体的身体和环境差异,没有考虑到个体拥有基本善品与将这些善品转化为选择或实现理想目标的能力之间的多种可能性。由此出发,森进而提出应把"能力"作为平等物。这一主张在人们实现的理想目标以及人们对不同理想目标选择的自由两方面超越了罗尔斯,并对后来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平等与平均     
有人说:大锅饭体现了平均,平均是为了平等。平等应是机会均等。对竞赛者来说,平等意味着所有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平均则意味着竞赛者在同一时刻冲线。能力不同,故只好让他们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了。平等要求起点公平,平均要求结果公平。要平等就不能平均,要平均就不能平等。平等与平均相互冲突,平等干扰着平均,平均干扰着平等。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但在现实中往往三百个臭皮匠也顶不了半个诸葛亮。爱迪生一生中有上千项发明,而世界上千千万万人一生中一项发明也没  相似文献   

13.
正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的最新著作《21世纪的资本》一经问世,就产生了广泛影响,甚至被称为"近10年来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新左翼评论》2014年第1/2月号刊登的对皮凯蒂的访谈正是围绕着这一新作展开的。该访谈涉及收入不平等、财富积累和集中、不平等与民主制度的关系、代际冲突、累进税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本访谈是《新左翼评论》在艾丽  相似文献   

14.
石勇 《南风窗》2013,(8):40-43
"中国梦"必须化为政府纠正不平等的资源、权利、机会分配,还有利益分配的行动。3月17日,星期天。龙华金仍在广州花都区一间充斥噪音的工厂里上班。工余,他与工友聊天,聊起"中国梦"的话题。在像他这样的"新生代农民工"眼里",中国梦"不仅仅是描画"愿景",更是一种国家的承诺:每一个人,无论他爸是不是李刚,都能机会平等地通过努力实现梦想,改变命运。  相似文献   

15.
游祎 《法制博览》2015,(4):150-15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都大大提高,但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我国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在各个方面的差异也不断扩大。城乡居民间差别的持续扩大,使城乡发展脱节,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研究我国城乡居民差别现状,进而分析它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选择,保障城乡居民权利的平等,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以来,美国对生物武器、生物恐怖主义及生物技术滥用等蓄意生物威胁问题格外关注,逐步推动其议题"安全化",并不断加强应对蓄意生物威胁战略的构建与发展。在安全化理论的视角下对这一战略的形成和演进进行审视和研究,会发现呈现出了两种不同的状况:合理的安全化和"过度安全化"现象并存。合理的安全化部分基本实现了美国应对蓄意生物威胁的战略目标,满足了预防生物武器威胁的安全需求;而对生物恐怖主义的"过度安全化"操作导致美国肆意发动生物反恐战争,反恐形势"越反越恐",对生物技术滥用问题的"过度安全化"也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这一战略对全球生物安全也产生了双重影响,在促进和推动美国与其他国家、相关国际组织生物安全合作的同时,也有可能触发"生物安全困境",阻碍生物科学技术的交流与进步,并恶化国际生物安全环境。  相似文献   

17.
瑞典是社会民主党长期执政的民主社会主义样板国家,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分配一直受到广泛的褒扬。比较而言,瑞典财富与收入的不平等程度原来处于相对较低水平,但近年来均呈结构性扩大趋势,一些指标值已处于较高区间。究其成因,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对瑞典国内财富与收入的不平等状况及其演变发挥了根本性的作用;以社会保障制度与税收制度为核心的瑞典福利制度在减轻财富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调节程度相对有限,同时面临可否持续的挑战;近年来,瑞典工会组织力量的减弱导致劳资双方力量的失衡,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财富与收入不平等的扩大。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当代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不断深化,瑞典财富与收入的不平等扩大趋势具有必然性。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本质上是价值观更新。社会主义价值观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灵魂,当下亟待从宏观层次予以确认:首先,它展示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确立生命自由理想;其次,它体现对资本主义的超越,确定个人平等目标;最后,它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采用集体主义原则。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寄予对全球范围劳动力被迫转移问题的分析,探讨了新全球结构对工人阶级劳动和生活水平的冲击及产生的社会经济问题。通过对资本主义的全球化统治政策、国家和地区内部加剧的不平等、严重的劳动力不稳定和剥削现象、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等方面的分析,论证了劳动力被迫转移已成为人口流动的主要形式,并提出了通过社会组织和运动的统一以遏制对工人阶级不利因素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马军 《法制博览》2014,(1):318-319,311
就业是民生之本,平等就业,是实现人人生而平等的基本生存权。近年来,各种就业歧视层出不穷,不断的破坏着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权利。与此同时,在我国少数民族就业歧视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但是在学界很少有人关注民族就业歧视,也很少有人研究民族就业歧视的现状。我们此次调查,旨在了解少数民族就业歧视现状,深入剖析就业歧视原因,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为解决少数民族就业歧视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