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子最早提出人在宇宙自然中的位置问题,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主张道法自然,物我为一。他的生态伦理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幸福观是当下备受热议的话题。由于人们的生活背景、价值追求不同,各自的幸福观也会有所差异。在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人们开始将生态与幸福联系在一起,试图通过生态保护建设提高公民幸福指数。西方传统幸福观等采人类中心主义的方式,以征服自然为追求幸福的手段。中国儒家推崇"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间的合谐会带来幸福。在全球生态视域下,现代生态幸福观认为幸福不是一种物质满足的自我感觉,而是一个关切自然的整体均衡感,生态幸福观产生于自然,依据于自然,保护于自然,受益于自然。  相似文献   

3.
生态伦理学涉及到伦理学的深层问题:自然和自由的内在关系。人们通常把自然看作由人和非人自然组成的整体,把人看作自然界的一部分。当前生态伦理学各方的争论正是这种观念的体现。从自然和自由的内在关系看,全部自然都应当成为人(的实践)的一部分,因为自然是外在自然(非人自然)向内在自然(人)生成的过程,人是自然的一切潜在属性的全面实现和最高本质。而且,人之为人的根本特质正是人权。这就把我们引向理性地选择生态人权论的澄明之境。  相似文献   

4.
从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当今生态文明,人对自然的态度相应经历了敬畏自然、模仿自然、征服自然到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范式转变。同时,人对自然的不同态度也产生了不同的生态环境。现在人类要想解决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就必须改变人对自然的态度,努力建立一种新的文明—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5.
生态意识是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文化演变的测度指标,它将诱发产生一种全新的生态文化。生态文化的发展最终必将形成全新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的自我反思与价值追求,生态文明观的实质是一种文化与价值的转向。  相似文献   

6.
于静 《党史文苑》2009,(8):49-50
生态意识是自然一社会一经济复合生态系统文化演变的测度指标.它将诱发产生一种全新的生态文化.生态文化的发展最终必将形成全新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的自我反思与价值追求,生态文明现的实质是一种文化与价值的转向.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生态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刻反思,它强调人类应当敬畏自然,不要贪婪地向自然索取。同时提倡人类认识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并且融入自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探索走不同于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道路。生态社会建设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中国实践的新阶段,必将提高我国发展的质量,使广大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幸福观是当下备受热议的话题。由于人们的生活背景、价值追求不同,各自的幸福观也会有所差异。在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人们开始将生态与幸福联系在一起,试图通过生态保护建设提高公民幸福指数。西方传统幸福观等采人类中心主义的方式,以征服自然为追求幸福的手段。中国儒家推崇“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间的合谐会带来幸福。在全球生态视域下,现代生态幸福观认为幸福不是一种物质满足的自我感觉,而是一个关切自然的整体均衡感,生态幸福观产生于自然,依据于自然,保护于自然,受益于自然。  相似文献   

9.
老子最早提出人在宇宙自然中的位置问题,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主张道法自然,物我为一.他的生态伦理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大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并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生态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它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的一种和谐、文明的生态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同存共荣的自然观,将极大地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高校生态教育的重点是提高大学生的生态理念,使大学生能够科学地认识自然、伦理地关怀自然、艺术地欣赏自然。人们除了学习西方生态教育理论外,也不应该忽视从中国先秦儒家生态文化中汲取有益成分。先秦儒家生态文化包含了丰富的尊重自然、仁爱生命、合理消费等生态思想,借鉴和继承儒家的生态思想对大学生生态教育有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不是简单孤立的定义,而是多层次逻辑联系的系统理论。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生态的互动和谐。围绕这一核心,通过生产方式变革减轻人口压力,提高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并由此促进市场优化,规范行政、法规,构建生态文明的文化。源头入手才能标本兼治。中国的农业基础主要还是自然经济。对应的文化具有两面性,从生产方式入手优化内涵,关键在于减轻人口压力,把资源收益用于社会保障,侧重独生子女家庭。坚定实施人口从数量到素质转型,经济的内在机制和保障能力将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明将升华为民族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13.
以生态伦理学整体主义的主要流派——大地伦理学内在的生态学范式以生态共同体范畴为立足点,使人类伦理关怀的对象,从具有理性主体地位的人延伸到整体生态系统,由此达到了对存在于人际关系范围内的共同体范畴的生态化,赋予了自然相应的伦理地位,进而为强调人——社会——自然三者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观提供了逻辑基点。新的伦理观能够恰当地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进而使人类社会走向绿色的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4.
论文从生态文明前瞻性的视野审视蒙古族草原文化,发掘其中的生态哲学思想,即人天相谐的生态存在论;顺应自然的生态实践观;万物有灵的自然生态价值观;敬畏自然的生态伦理观;俭约实用的朴素生态主义消费观。这些朴素的生态哲学思想,对我们今天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的借鉴意义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15.
人对自然态度的历史嬗变与生态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当今生态文明,人对自然的态度相应经历了敬畏自然、模仿自然、征服自然到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转变。同时,人对自然的不同态度也产生了不同的生态环境。现在人类要想解决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就必须改变人对自然的态度,努力建立一种新的文明——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认为,我们既要从人的实际发展需要出发,又要从自然的需要出发,强调要坚持人的主体性和自然的先在性相统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特殊性和脆弱性。西部地区构建生态文明,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理论导向,以西部地区生态和社会构成的现实情况为基本依据,探索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生产活动过程中,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建设生态文明,是人民的愿望,是党执政为民理念的拓展深化,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庄严承诺。  相似文献   

18.
面对着极端天气事件和自然灾害的频繁袭扰,我们必须从全球性视野解蔽自然灾害与生态危机多发的深层原因。我们不能局限于"控制自然"与自然的"报复"、"人的解放"与生态的"裂缝"等抽象价值争论的窠臼之中,而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分析自然规律、生态辩证法和"自然—人"的内在关联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积极变革,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与共生发展。  相似文献   

19.
道家“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可以概括为两个哲学命题:一是“以天合天”,即依照自然的本性成就自然,安排人事,不可悖逆强行;二是“无以人灭天”,即不要以人的短视和一己之私宰割自然,肆意盲动终会受到自然的无情惩罚.面对发源于西方且长期流行的天人二分观念,面对过度生产、过度消费和以追求GDP增长为主要指标的经济发展模式,人类要想实现回归自然和向绿色生态文明的转变,还需借鉴道家哲学的第三个命题,这就是“治人事天莫若啬”,这一命题似乎在告诫人类,要安于简朴勤俭的生活,要主动放弃奢侈贪欲的追求;通过升华道德境界,激发童心、天真和精神创造力,享受简朴生活的快乐和精神创造的乐趣.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