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胡塞尔的先验自我总伴随着一个内在的"本我"边缘,它决定了先验自我意识具有"作为事实存在"的存在论结构,这种结构暗含着一种先验存在论的可能。这种可能被海德格尔和萨特敏锐地捕捉到了。海德格尔通过"此在"的意向性结构揭示了存在的时间性,揭示了此在具有"先验存在"的时间发生。萨特通过寻求胡塞尔面向世界、面向他人意向性的超越性,把胡塞尔的绝对自我意识改造成了一种对他人、对世界的焦虑意识,这种焦虑意识反过来说明了先验自我是有"孔洞"的失败意识。自我意识早已被"为他意识"所超越。总之,通过对胡塞尔先验自我意识中"本我"维度的存在论解读,可以更好地认识海德格尔和萨特将胡塞尔的先验自我意识现象学如何发展为一种先验存在论的现象学。  相似文献   

2.
在胡塞尔现象学发展中由《观念》一书初步实现先验转向后,《笛卡尔沉思》是一部全面阐明先验主体及主体间性的著作,对于揭明胡塞尔的主体哲学也即先验现象学体系的构造理路有重要引导作用。这首先就体现于其中的第一沉思:由对笛卡尔式的意向观念主体哲学的引介辨明现象本身之纯粹先验观念自身的客观意向性明证给予,并进而由后者自身的明彻明证性意向给予纯粹直观活动中澄显先验观念自主性地自我意向给予着的先验主体,最后揭明世界现象之先验根基性意向观念与其先验主体明彻性直观化显现之间的意向性关联:在初步澄清出先验性与超验性这一根本内在意向关联后,先验现象观念在自身奠基性的意向性给予沉思活动所蕴含的先验现象学哲学体系便由此敞开构建路径。本文即是试图依循《笛卡尔沉思》中的开首部分及第一沉思揭示胡塞尔先验现象学体系构架的内在理路。  相似文献   

3.
胡塞尔在后期哲学生涯中十分重视先验还原。先验还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存在置于“括号”之中,二是回到意向活动的始初。笛卡尔通过方法论的怀疑达到了抽象的“我思”。在笛卡尔那里,怀疑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通过怀疑而达到不可怀  相似文献   

4.
潘建屯  胡志 《求索》2013,(5):83-85,92
胡塞尔历史现象学是胡塞尔晚年在深入研究发生现象学问题时所形成的一个新研究领域。它与静态现象学、发生现象学共同构成胡塞尔先验现象学体系。其晚年的历史现象学转向是现象学理论内在逻辑发展的已然结果.胡塞尔历史现象学包括本体论、方法论和目的论三个方面。本文析论了历史现象学的本体论对象是先验历史本质结构.历史现象学的方法是“之”字形方法,历史现象学的目的论是一种新的理性普遍目的论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胡塞尔现象学还原方法在西方哲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认真研究它的内容、实质及其理论思维方面的得失,对于我们进行哲学现代化的建设有一定帮助。本文拟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萨特认为胡塞尔对康德的"我思应能伴随我们的所有表象"的解读过于浅显,其现象学本体论难逃阿喀琉斯的脚踵之灾;胡塞尔由于把"先验自我"统摄进意识的内部结构导致了三个明显的理论缺陷,其一破坏了现象学的明见性,其二存在笛卡尔哲学式错误遗迹,其三必然陷入唯我论困境;萨特在批判胡塞尔先验自我的基础上,重构了自我的超越性图式;通过先验自我的批判与自我的超越性图式的重构,萨特确立自己的现象学本体论出发点,对理解现象学本体论由胡塞尔向萨特的嬗变提供了一条清晰的理路。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在他的后期一再强调,他比之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更忠实地坚持了现象学的原则。中世纪晚期的唯意志论使哲学中所谓超越主体的明晰性之具体化成为疑问,所留下的只有彻底的怀疑主义,这就是笛卡尔以他的第一沉思“上帝不会欺骗我”这一论据所表达的怀疑主义。如果普遍的确定性是依赖于某种对人类理解在原则上是模糊的任意性,那么就不容许接受一种所谓的明晰性领域。  相似文献   

8.
在近现代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康德的先验批判理论和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分别实现了两次伟大的哲学变革,这一变革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集中地体现在他们的先验主体性理论上。康德在接受了休谟的怀疑论立场之后,把哲学进一步推向对于主  相似文献   

9.
胡塞尔在发生现象学中将主体之主体性追溯到被动构造的层次,联想即属于被动构造的一个基本方面,而联想正是在感觉材料凸显的基础上展开的。本文通过对凸显进行现象学描述,展现一种关于凸显的现象学,借以阐明胡塞尔发生现象学之主体性理论的一个基础问题。  相似文献   

10.
李江春 《求索》2012,(1):119-120,115
胡塞尔作为现象学哲学开创者,运用其哲学基本原理具体分析了美学和艺术中知觉与想象的关系,论述了审美对象的存在方式,探讨了物理图像与艺术图像的本质特征,为现象学美学的发展、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胡塞尔的现象学美学与其意向性理论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以胡塞尔现象学美学为视角,透视美国文化象征之一的《美国哥特人》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潘建屯  胡志 《求索》2014,(3):79-82
生成与结构的严重对立已经成为阻碍当代历史哲学进一步发展的桎梏,而胡塞尔历史现象学中生成与结构的完美统一的原创性思想是帮助当代历史哲学走出困境的一条“林中路”。从是否存在历史本质来看,胡塞尔超越论的现象学立场决定了其历史现象学的本体是先验的历史本质。但从生成的角度来看,这种先验的历史本质不是先天就存在的,而是通过先验自我的意识活动不断生成、积淀的一个始终处在变化着的积淀物,先验历史本质的这种生成性从根源上看是由现象学的无限视域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伽达默尔的"审美无区分"概念的思想基础,来自于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中的意识与被意指物之间的不可区分的特征,从根源上深入到了审美意识的抽象及"审美区分"思想形成的原因,构成了伽达默尔"审美无区分"对"审美区分"思想批判的基础。在胡塞尔意向性理论的基础上,伽达默尔的"审美无区分"思想认为,审美意识本身并不是纯粹的,是不能从人类的意识整体中区分开来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对象是不能分离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对象之间是同一的关系。因此,审美判断的纯粹性只是先验的设定,非审美要素是在审美判断时无法回避的。所以对艺术的理解,审美是内核,但不是唯一。  相似文献   

13.
列维纳斯在伦理领域中揭示出了主体对他者的屈从关系,但他并未揭示出在先验现象学认识领域中,也有主体对于他者(作为不同于主体的对象)的屈从关系。在先验现象学中,意识和对象的原初的意向关系是意识与物的意向关系。在物与意识之间,有着存在论上的差异,而主体对于物(对象)的屈从关系的基础则在于物的存在方式。这导致了主体对对象的屈从的两个方面,即悬搁和直观。首先,悬搁并不是主体任意加给对象的,而是由对象的存在方式所要求的。其次,直观也不能够任意地显现对象,相反,直观必须符合于对象的类型并被物区域所规定。  相似文献   

14.
在德国古典哲学的视阈内,概念的客观有效性问题不仅关系到知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康德),而且关系到主客体同一性问题(黑格尔)。康德将知性范畴作为知识普遍必然性的根据,他通过先验演绎完成了对范畴适用于经验对象的合法性证明;黑格尔则在《精神现象学》中,将知觉事物、主客对立的存在形式、现象世界和规律世界证明为力的概念的自我排斥和分裂的结果,从而在客观观念论的意义上论述了概念的客观有效性。黑格尔对概念客观有效性的论证也可以称为"(精神)现象学演绎"。  相似文献   

15.
成龙 《岭南学刊》2010,(5):130-134
无论从何种视角看,马克思和胡塞尔都是当代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胡塞尔则是现象学之父。面对马克思和胡塞尔的成功,人们往往倾心于他们的伟大,却忽略了他们普通平凡的一面。岂不知:伟大正是始于平凡,并与平凡始终相伴。马克思、胡塞尔与所有人一样,有着平凡的家世和婚姻、学业和追求、生活和遭遇。理解他们的平凡,才能全面理解他们的伟大。  相似文献   

16.
练新颜 《前沿》2008,(11):57-59
胡塞尔在其著作《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中以现象学的方法为我们分析了近代科学诞生的过程。胡塞尔以伽利略为起点,详尽地考察了伽利略构建近代科学的思维过程并解释其动机。  相似文献   

17.
张云鹏 《青年论坛》2002,24(2):87-88
近代认识论讨论的中心问题是认识如何可能 ,胡塞尔对以前的各种观点都不满意。为此 ,他比较了两种思维态度 :自然的思维态度和哲学的思维态度。前者漠视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 ,后者则能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全新的出发点和全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现象学是认识论哲学,它对哲学美学的建树在认识论美学方面,然而它所促成的历史性变革却在本体论美学。审美是知觉现象学还原近代认识论美学诸家有的把审美归结为知性,有的把审美归结为感性亦即知性的模糊表象,还有的把审美归结为以理性为基础的感性。但经验表明,审美过程既不出现形式逻辑的概念、判断、推理,也不出现辩证逻辑的范畴流动。认识论美学由此而陷入了困境。为摆脱这一困境,心理学美学把审美归结为个体的心理体验。但个体的心理体验不能说明审美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又使心理学美学出现了危机。作为现代认识论美  相似文献   

19.
萨特的意识结构和自我学说是萨特与胡塞尔现象学区别最为明显的地方。胡塞尔的意识结构采取一种"三位一体"式的结构图式,但不幸引入了一个"先验自我",破坏了"意识"的纯粹性;而萨特通过对意识进行了三个等级的划分,认为包括"我思"或自我在内的一切都是在意识之外的,只有意识自身才能成为意识的源泉,先验的"我"没有存在的理由,两者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自我与意识的存在方式、存在地位、存在时间以及固定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高燕 《求索》2011,(10):132-133
阿伦特的政治思想直接来源于对欧洲现代性危机的思考,并在对人的研究上采用了现象学的方法,在继承和批判海德格尔的基础上提出了她自己的现象学人学观,为人的尊严和权利的讨论开启了一条新的可能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