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金绮寅 《黄埔》2006,(4):29-29
黄埔军校作为世界四大军事名校之一,造就了中国近现代史的一批精英。有人曾经这样评价黄埔军校的历史地位:“没有黄埔军校,就没有国共两党的军队,就没有后来的中国历史。”  相似文献   

2.
连锦添 《黄埔》2013,(1):23-23
继在高雄成功展出之后,"秉承中山思想,光大黄埔精神——黄埔军校历史图片展"近日在台北举行,上百位台湾黄埔同学、退役将领代表认真观看200多张图片,并参加了随后举行的座谈会。黄埔军校1924年6月在广州创办后,历经南京、成都时期共办23期,国民党退台后在高雄凤山复办"陆军军官学校"。展览由广东省黄埔军校同学  相似文献   

3.
高林 《黄埔》2007,(5):1-1
黄埔,一个在中国历史上闪光的字眼;黄埔军校,一所让中国人引以为豪的世界著名军校;黄埔同学,一群高举“爱国革命”旗帜的中国军人,他们正踏着历史的脚步,从八十年前向现今一路走来。我分明听见,那是响亮的黄埔足音……  相似文献   

4.
自从1938年投入国民党怀抱后,张国焘成了中共历史上搞"分裂主义"、"军阀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个曾被昔日红四方面军同事徐向前元帅评价为"不是没有能力,但品质不好"的人(徐向前《历史的回顾》,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在成为叛徒之前,其实是有多重身份的,其中不乏"灿烂头衔"。  相似文献   

5.
李岚 《黄埔》2006,(3):40-40
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学生共645人。 由于当时各省都在军阀统治下,只有广东省可以公开招考,因此特在上海设了招生委员会,由军校筹委会委托参加国民党“一大”的代表,包括国民党人和共产党人,回到各地通过两党地方组织推荐介绍党、团员和进步青年。前往上海报名的约有500多人,分两次考试,共录取200人,发给路费再次赴广州参加复试。广州则在1924年3月27—29日举行招生考试,共1200余人参加。因蒋介石在沪末归,入学考试委员长由李济深代行。考试委员有王柏龄、邓演达、彭素民、严重、钱大钧、胡树森、  相似文献   

6.
“余一生无私产亦不知有私产,私产者即我唯一之黄埔军校耳!”这是蒋中正自述他对黄埔军校深厚情感的言语。蒋先生得以崛起中国,确实也是从他担任黄埔军校校长开始。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是“联俄容共”策略下的产物。成立初期,学校体制参考苏联红军,课程也是由苏联顾问指导(除强调战法与技能外,更重视政治教育),此外,苏联还提供一些财政、人力上的支持。这批军校生是孙中山先生为建立革命武力,以谋统一中国的基石。蒋先生依靠这一支子弟军完成了东征与北伐,奠定了他在国民党内的地位,并逐步攀升为国民党领袖级人物,超越党内同盟会时代的老同志,如汪精卫、胡汉民等。党军一体是创校初期黄埔的特色。廖仲恺是国民党的代表,也是当时军政府的财政委员,军校的庞大开销常靠他支持。据记载,有一次军校未能凑到伙食,面临断炊,当晚需到廖仲恺处拿三百块钱,买米运到黄埔,第二天才有饭吃。类似的困窘还有武器不足,“当时兵工厂的厂长还是我们革命党的一个党员。他奉大元帅的命令才偷偷摸摸地用两三个月的苦心偷了五百支步枪给我们黄埔军校”,可谓筚路蓝缕。但条件的艰苦并没有影响黄埔师生的干劲,随后的两次东征与北伐都是以这支军校师生为主力。  相似文献   

7.
黄哲嗣 《黄埔》2010,(6):46-47
民国时期的《陆军服制条例》中规定:陆军官佐著用军常服时,束武装带,戴领章,佩短剑。循规,凡黄埔军校毕业之员生,每人都可获得一柄毕业佩剑,因剑柄镌"校长蒋中正赠(授)",亦称中正佩剑。它象征柴誉与责任,是黄埔军校出身的显赫标志。黄埔健儿佩挂此剑,继承先烈遗志,发扬黄埔精神,为完成东征北伐和抗战使命,身先士卒,是役必从,浴血奋战,在疆场上不成功便成仁,为中国军人做出了典范。  相似文献   

8.
《台声》2010,(8):82-82
也许没有哪座城市、也没有哪座建筑群能像南京“总统府”,如此见证了风云激荡的中国近现代史。“钟山风云”、“天朝风暴”、“辛亥风云”,这几个时代的历史,在这座中西台壁的大型建筑群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相似文献   

9.
李洪河 《传承》2009,(14):66-67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近代中国必须解决的两大历史主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必须让学生正确认识两大历史主题及其相互关系,正确看待解决两大历史主题的手段和途径,正确把握解决两大历史主题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0.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近代中国必须解决的两大历史主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必须让学生正确认识两大历史主题及其相互关系,正确看待解决两大历史主题的手段和途径,正确把握解决两大历史主题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1.
陈卓 《传承》2010,(9):72-73
高校是德育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它承载着对大学生深刻进行爱国主义,弘扬民族精神教育、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通过对当前高校大学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高校历史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及对该课程教学实践创新途径的思考等方面的探析,从而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更好地实现大学教育的德育目标及内容。  相似文献   

12.
高校是德育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它承载着对大学生深刻进行爱国主义,弘扬民族精神教育、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通过对当前高校大学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高校历史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及时该课程教学实践创新途径的思考等方面的探析.从而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更好地实现大学教育的德育目标及内容.  相似文献   

13.
秦岭 《黄埔》2013,(3):10-10
家父秦嘉晰从黄埔军校毕业后,经历了惊心动魄、生生死死的抗战洗礼,1949年毅然在成都举兵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贺龙十八兵团。新中国成立后,家父潜心医学成为无锡一位名医,他始终保持着冰心玉洁的风骨、抱着壮志未酬的雄心,默默无闻地为祖国建设散发着余热。  相似文献   

14.
《黄埔》2012,(4):2+80-F0002,80
6月8日,《黄埔》杂志编委座谈会在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举行,黄埔军校同学会秘书长杭元祥,副秘书长郝一峰、郑琴、宋为等出席。  相似文献   

15.
杜爱国  胡宇 《学习与实践》2008,(10):100-102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中共党史教育意义重大,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新阶段对此做出了重要部署。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中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加强大学生党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侯松平 《黄埔》2013,(3):9-10
由于我的父亲侯炳垚先生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十八期,我——便与黄埔有了"血缘",一辈子与黄埔精神结下了不解之缘。黄埔精神是什么?我从父亲身上看到了她的核心——爱国。因为爱国,在全国抗战烽火连天的1938年,为抗击日寇,正在洛阳读高中的父亲投笔从戎,考取了黄埔军校。父亲毕业后跟随部队在抗日战场上赴汤蹈火,浴血奋战。我看黄埔精神,真了不起!为了国家,她可  相似文献   

17.
宋胜健 《黄埔》2013,(2):20
罗芳珪,1907年12月20日出生在湖南省衡东县的一家书香门第。13岁考入长沙岳云中学,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后参加北伐,历任排长、连长、营长。1934年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十五军八十九师五二九团团长。1937年的南口一战,罗芳珪率部战榜提名,成为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在对日作战中的"四大名团"之  相似文献   

18.
《黄埔》2013,(3):44
1949年12月,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崩溃,黄埔军校也随之结束了在大陆的最后一期——黄埔军校第二十三期。黄埔军校史专家陈宇,运用大量翔实的历史档案资料,以及采访得来的数百名当事者的口述资料,以第二十三期学生的军校生活和起义为基本线索,于1992年写出此书并出版(当时书名为《黄埔军校在大陆的最后一期》),后多次在海内外印刷和再版。该书展现了大陆即将全部解放时国民党政府、黄埔军校的历史巨变和成都的社风  相似文献   

19.
散木 《同舟共进》2013,(7):36-41
在漫长的中国革命历程中,不乏中途退出革命者,其中最让人痛恨的就是叛徒。而叛徒也是千奇百怪,这除了他们叛变的原因和方式,还有他们此后的命运之谜。本文要讲述的,是十年内战时期曾赫赫有名的原红四方面军第九军军长、红军大学政委何畏。此人出身华侨贫苦之家,阅历十分丰  相似文献   

20.
何轶伦     
《黄埔》2012,(5):45
何轶伦,男,1922年9月13日出生,90岁,湖北天门人。1942年8月毕业于黄埔军校十八期战车(装甲)科,毕业后留校任少尉助教。1943年秋派住印度(飞越驼峰)兰姆加学习美式装备并驻印军战车第三营中尉组长。1945年春随军回国,抗战胜利后调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