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56年在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大变化。毛泽东决心创立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学派,提出了新的启蒙运动,探索怎么突破苏联的模式,走中国自己的路,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1956年的《论十大关系》是突破苏联教条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1957年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是中国社会主义的新学派的理论基础。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红线,结合中国和苏联东欧的情况,系统地分析和论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问题,批判了苏联的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试图突破苏联的模式,走中国自己的道路。毛泽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开创者。  相似文献   

2.
中国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在此过程中,现代化模式发生了两次大的转换,即由西化模式转换为苏联模式,再由苏联模式转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分析中国现代化模式转换的原因和过程,可使我们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简析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1苏联作为历经74年社会主义历史的超级大国,突然解体。苏联解体决不只是由于单纯经济体制,或外部、或某一个人、或一个计谋等简单、单一和偶然因素而发生。其中肯定有更深刻、复杂和综合的历史原因。苏联的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先天的病灶,它是经过长期异化和由量变到质变的总爆发而造成解体的。苏联解体,为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对我国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安全,具有重要而深刻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试论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后的中国对外政策曲星1989-1990年东欧巨变,紧接着,苏联政局也发生新的动荡,1991年苏联“8·19事件”后,其国内政局急转直下,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联盟迅速解体。有近70年历史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不复存在。原苏联...  相似文献   

5.
2017年,世界政治继续发生着深刻变化。苏联解体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发展难挡世界多极化的进程;同时,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危机因制度缺陷无法得到根本解决而一直存在。西方资本主义和苏联兴亡盛衰的教训对中国的启示在于,中国必须探索和开拓属于自己的政治道路,必须抓住机遇进行改革、赋予人民捍卫社会主义的权力、搞好政党建设、坚守意识形态阵地、耐心发展经济、保障人民物质和文化需求等,彰显中国独有的政治成色。  相似文献   

6.
苏联社会主义深陷计划经济桎梏而走过一条坎坷道路,经历了军事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抛弃“新经济政策”确立计划经济模式的发展过程,《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是计划经济模式的圣经。中国曾经全面学习苏联,“照搬照抄”苏联模式,经历了曲折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形成和固化过程。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道路”对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的巨大突破。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意识形态障碍是苏联模式情结。  相似文献   

7.
翻开20世纪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与苏联的关系非常密切.这不仅因为,中国在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得到过苏联政府和苏联人民在政治上、物质上、道义上的支持和帮助,而且,因为中国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采取的革命和建设模式,是苏联式的.借鉴苏联模式,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史上一项重要内容.然而,成功的借鉴是有条件的.回顾中国革命和建设借鉴苏联模式,总结经验,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1988年10月,应苏联汉学家协会邀请,中国交流协会代表团,对苏联的改革、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问题进行了考察。《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创刊号发表钟海的《苏联政治体制改革考察记》,介绍了苏联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些情况,现将该文中有关党的领导体制改革的内容摘要如下。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对华提供大量援助帮助中国恢复和发展经济。陈云作为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在处理苏联对华援助的实际工作中,强调将充分利用苏援与自力更生相结合;注重调查研究,以高度认真负责地态度核查苏方设计、援建项目方案,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吸收苏联援华的经验,从而既达到积极争取、有效协调苏联对华援助,也努力学习苏联经验,为新中国经济发展积累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0.
苏联解体至今20多年过去了,围绕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对苏联解体的评价也一直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热点问题。针对近期关于苏联解体的一些不同看法,文中围绕苏联解体的历史评价、斯大林和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引伸到如何正确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
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给世界社会主义带来希望之光,为世界社会主义再次注入生机和活力。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阻止了世界社会主义低潮的继续低落 历史进入八十年代以来,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结束了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南方谈话"以苏联东欧剧变为背景,以中国怎么办为重点,以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为核心,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论断和光辉的战略思想,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理论基础,指明前进方向。自"南方谈话"以来,中国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理论问题做出了与"苏联模式"完全不同的创造性回答,从而开辟出崭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改革,实质上是去"苏联模式"、增"中国特色",既同苏联"切割"、又不"照抄"西方的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理论体系和各项制度形成、确立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自1991年苏联“8.19”事件后,发生了剧烈变化,政权易手,江山变色,国家分裂,党组织瓦解,社会主义事业遭到严重挫折。这件事过去十年多了,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共产党人,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之际,回顾当时情景,面对苏东演变现实,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对于执政的共产党来说,应吸取什么教训,给我们一些什么样的启示,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研究。 一、背弃党的指导思想,必然导致  相似文献   

14.
本文依据俄罗斯最近公布的档案资料,论述了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关于同苏维埃俄国(苏联)军事合作计划的产生、发展及其意义。文章指出,孙中山与苏俄(苏联)军事合作的思想和计划,是孙中山与苏俄(苏联)合作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促进了苏联、共产国际与孙中山国民党的联盟,促成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而且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孙中山与苏俄(苏联)军事合作的思想和计划,首先表现于1925年间苏联与冯玉祥国民军的合作,还表现于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北方地区开辟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与苏联进行的长期合作,直至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借鉴苏联模式所提供的经验与教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发展的目的、方式、理念、动力、视野、主体方面实现了对苏联模式的全面超越,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迅速发展,成就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6.
关于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的历史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剧变发生在戈尔巴乔夫当政时期。仔细研究起来,使苏联走到这种结局的关键领导人是勃列日涅夫。勃列日涅夫是苏联的掘墓人。在勃列日涅夫当政期间,中止了已经开始的改革事业。在政治、经济体制、思想观念等方面向斯大林时代回归。特别是锁定终身制,使苏联政治体制从骨子里腐败起来。在这同时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向全球扩张,把苏联引上穷兵黩武的极端道路。在人类社会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时代,勃列日涅夫却逆时代潮流而动,铸定了苏联体制的结局。  相似文献   

17.
“三·二○事件”发生在广州 ,时间是 192 6年 3月2 0日 ,故得名。党史学界对这次事件的突发性及短促的经过和深刻的影响 ,已多有记述 ,本文重在运用《共产国际、联共 (布 )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对这次事件所披露的新资料 ,评述苏联共产党处置这一事件过程中发生的争执 ,以及处置方针的失误。当时 ,直接参与处置这一事件的有三个俄国人 ,他们是 :布勃诺夫 化名伊万诺夫斯基 ,亦译作依文诺夫斯基 ,联共 (布 )中央委员、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红军总政治部主任。在事件发生之前一周来到广州。他是这次事件的处理决策者。古比雪夫 化…  相似文献   

18.
十月革命后,苏联的政党制度经历了从多党制的设想、多党合作制的短暂尝试到一党制的最终定型的转变。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联的政党制度再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一党制转向多党制、并以苏共最终丧失执政地位为收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应从苏联政党制度的嬗变中吸取深刻教训。  相似文献   

19.
1949年1月底,正值我百万雄师准备横渡长江之际,苏联驻华大使馆在大使罗申的率领下,随蒋介石政府一起迁往了广州。苏联的这段历史,多年来不仅一直遭到西方的嘲笑,苏联人自己也讳莫如深。事后,周恩来同志在谈到造成苏联此举的原因时曾指出:“我们准备南下渡长江,解放全中国。苏联对此有看法,要求我们停止内战。南京解放前夕,苏联同国民党政府仍保持着外交关系。蒋介石在南京呆不住了,迁都广州,苏联大使罗申也随同蒋介石政府迁馆到广州……苏联担心中国内战会打乱雅尔塔划定的势力范围,导致美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对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种发展道路的相关认识存在争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存在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需要辩证看待,从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