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云南省考古发掘成果丰硕,考古调查、发掘所获各类文物已近30万件,云南考古学因具有明显的地方民族特色而自成体系,成为中国考古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分支.  相似文献   

2.
<正>中乌联合发掘证明,明铁佩城是迄今考古发现中公元前后时期费尔干纳盆地内面积最大的古城遗址。它的时代和地理位置与汉代文献记载的大宛王国接近,其内外城双重城墙构造独特,应该属于大宛王国重要的城邑。它的发现也是中国古代城市考古学的独特贡献。从丝绸之路考古再认识中国都城考古学优势中国考古学,特别是都城考古学,有自己的学科发展脉络。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最早的城邑遗址,到秦汉帝国统一之后,建成了中  相似文献   

3.
三星堆文化来自何方?其遗址居民的族属为何?这一切疑惑,构成三星堆考古的众多学术课题。 对于20世纪中国考古学而言,去年12月开始的三星堆发掘实在称不上“世纪大发掘”。这次为制定“三星堆保护规划”而进行的小范围试掘,只不过是为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对于三星堆遗址而言,当务之急是如何保护好、管理好这个重要的文化遗址,让历经几千年的三星堆遗址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上得到妥善保护,将其传交给予孙后代,这,才是三星堆遗址世纪末发掘的真正目的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知识论,知识考古学引入了话语和实践使之区别于传统的科学史和科学认识论。相对于科学史,考古学是从话语角度来看待科学的;相对于科学认识论,考古学是从历史角度来看待科学的。考古学对于传统科学史和科学认识论的改造,其目的就在于取消主体。考古学是一种无主体知识论,这直接表现为对历史连续性、真理和起源的反对上。考古学有着对知识、科学的独特理解。考古学无主体知识论对主体的否定,从根本上颠覆了现代认识论,不再属于科学认识论的范围,而是一种“反科学”。  相似文献   

5.
《小康》2021,(3)
正考古学,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科技的不断更新和应用,不仅给考古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新惊喜,而且推动中国考古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很多人对考古的印象还停留在"手铲释天书",但其实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越来越多的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被广泛应用。科技考古,早已成为考古学的一门主要分支,成为现代考古的一大趋势。  相似文献   

6.
内容简介     
《求索》2015,(0)
<正>《湖南考古辑刊》是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的以湖南地区考古学发掘与研究成果为主,兼顾国内外考古学研究的一套集资料性与学术性于一体的系列学术文集。本书为丛书的第11集,收录9篇考古发掘简报和10篇研究论文。简报内容涵盖谢家山旧石器地点、石门县旧石器遗址、白面寨遗址、老屋背遗址、窑头古城遗址、燕子岭东晋墓、旺山宋代墓葬、羊舞岭瓦渣仑窑址、永顺  相似文献   

7.
《求索》2016,(0)
考古学的产生及发展与西方学术思潮的变化密切相关,在此过程中进化论思想对考古学的影响尤甚。20世纪初中国社会急剧变革,西方学术思想的引进对传统中国学术尤其是历史学产生强烈冲击,并在此背景下萌生了中国考古学。寻找中国文化和文明的源头、探索中国文化的特质、研究中国的历史成为中国早期考古学的使命。  相似文献   

8.
论草原丝绸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大方 《前沿》2005,(9):14-17
横贯欧亚大陆北方的草原丝绸之路曾对促进中外交流发生过重要作用。从考古学的角度研究考察草原丝绸之路,对于发掘草原丝绸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徐晶 《重庆行政》2016,(6):104-106
正1956年云南省考古所对晋宁石寨山古墓群进行第二次发掘工作时,在考古发掘编号为M6的墓中发现"滇王之印"一方。自"滇王之印"出土以后,学界就不断对其开展着多角度的研究,其主要研究成果有"滇王之印"真伪的探究、"滇王之印"形制、制作工艺、主人身份以及与"汉委奴国王"印的比较研究等。从中国古代史、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艺术学等多角度挖掘了"滇王之印"背后蕴藏的信息,为研究两汉时期中原与西南边  相似文献   

10.
《小康》2021,(3)
正想让展览和文物"活"起来,就要脱离专家视角,站在观众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构思故事。新时代新技术条件下,如何让文物和遗产"活"起来?无论策展人还是研究员,都在共同探索这一问题。当科技遇上考古,另一种崭新的可能尽管已经不做考古发掘工作、不下工地,但深圳博物馆古代艺术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蔡明依然密切关注着考古学的动态,"当今考古学的发展与日俱进",他感慨,  相似文献   

11.
我们这里说的“考古学”,并不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以古代文物为考察和研究对象的学问,而是指“意识考古学”,即以资本主义社会以前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为分析、考察对象的学问.所以,马克思的意识考古学也不同于当代法国哲学家福柯提出的知识考古学,后者主要研究各门科学的话语之间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本人并未使用过“意识考古学”这样的提法,但他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不仅对一般意识的起源和本质作了科学的说明,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研究资本主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民族考古学的形成和初步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考古学是考古学中新形成的一个分支。本文认为:从本世纪三十年代开始,中国的民族考古学经历了萌芽、形成和初步发展的阶段,由于扎根于中华大地,因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作者对我国民族考古学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中国考古学的使命:其一,中国考古学的出发点是认识中国历史;其二,考古作为一门现代学科,既有其一套现代学术方式,同时又形成考古学中国学派;其三,中国考古展示与文明意识建构,关乎着中国之为中国、"我们是谁"的文化认同问题;其四,考古所揭示的中华文明的起源、连续未断裂的文明原理,具有既属于中国又超越中国自身的普遍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居延汉简     
李学通 《传承》2010,(22):55-57
1930年,由中瑞等国科学家组成的西北科学考查团在内蒙古居延地区一次性发掘出土汉简一万余枚。这在当时轰动了整个世界,并把居延汉简与殷墟甲骨、敦煌遗书、故宫内阁大库档案并称为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的四大发现。42年后,中国考古界又在居延地区进行了为期4年的集中考察,共发掘  相似文献   

15.
正张光直(1931年—2001年),美国科学院院士,当代著名的美籍华裔学者,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开创聚落考古的研究,自1970年代以来蔚为风潮,并将当代文化人类学及考古学的理论以及方法应用在中国考古学领域,代表作《古代中国的考古》是迄今涵盖面最广泛且讨论最深入的中国考古学专著。1933年,鲁迅在他的杂文《电的利弊》中,对中国技术进步作这样的描述:"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文物考古事业的发展,近几年来,广大专家、学者利用不断丰富的考古发掘资料,对中国古代铜鼓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此外,针对我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至今尚在使用铜鼓这一现状,结合出土文物与历史文献记载相互印证,运用民族学和考古学进行分析研究的文章也不断问世,开创了我国铜鼓研究的新局面。笔者在三都水族自治县进行的文物普查中,也接触了不少的少数民族民间传世铜鼓,现将所了解的情况作一简要介绍,以求有助于铜鼓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7.
谈乐炎 《小康》2012,(7):104-107
1922年艰难起步,1952年成立考古专业,1983年考古系成立,北大考古几乎与中国考古同步,是中国考古学的缩影与往日相比,4月28日这天,北京大学鸣鹤园畔的赛克勒博物馆热闹非凡,2000平米的展厅里,人头攒动。这天是"北大考古90年,考古专业60年"专题展览的日子。"一部北大考古史,就是中国考古学的一个缩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宋向光对《小康》记者说。1922年2月,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开设考古学研究室,这是中国乃至东亚最早的专门考古学机构,成为国内高校开  相似文献   

18.
崇尚自然、信奉天地是中国传统科学文化中的宇宙观。在此基础上 ,中华民族在认识上体现出重视自然界的整体性 ,较多地表现为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以及形成了以阴阳太极图表达的自然构造对称性的思想 ,这是中国在科学文化上的一大贡献。 2 0世纪初 ,西方科学发生了革命性变革 ,使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能力大大提高。中、西方对宇宙基本问题的看法也逐步趋于一致。研究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宇宙观 ,发掘她的科学精神和文化底蕴 ,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文化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这以讹传讹的曹操"七十二疑冢",在现代考古学诞生以前是难以平反昭雪的。考古学之所以逐渐成熟为一门科学,是因为它独特的理论和方法日臻成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疑惑不断给予科学的回答。20世纪30年代以后,磁县古墓群的一些出土遗物引起学者的注意,有人开始怀疑:磁县古墓群与曹操"七十二疑冢"或许并无关系?  相似文献   

20.
娄建红 《人民论坛》2012,(2):138-139
广州在秦汉时期称"番禹",是三江货物的聚散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通过运用考古学的理论方法,结合文献和近些年的考古发掘资料,如船模、玻璃珠玑、托灯胡人佣、焚烧香料的熏炉等体现两汉时期的海上丝路和海外文化的典型器物来研究秦汉广州(番禹)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