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消失的门联     
伴随着北京胡同的拆迁,很多四合院消失了,门联跟着也消失了。幸运的是,83岁的满族老人舒了曾花15年时间走遍京城每一条胡同,记录下240副老北京门联,一副副门联的书写水平,体现着主人的文化;不少门联的背后更是藏着院子里的主人一生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武俊喜 《党的建设》2012,(10):19-19
盛夏时节,我又一次来到临泽县新华镇大寨村。走进村子,但见一幢幢二层小楼新颖别致,一条条柏油马路通畅平直;连片种植的温室大棚内绿意盎然,颇具现代科技气息的暖棚圈舍里猪肥牛壮。田野里,制种玉米长势喜人;街巷中,老人孩子怡然自乐,整个小村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相似文献   

3.
寒冬里的一天,在乌兰浩特市的一个礼堂里,观众座元虚席。王席台上一位老人正作报告,他义务扶贫的感人事迹温暖着、打动着人们的心,主席台下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位作事迹报告的老人名叫刘国卿,今年67岁,是1955年入党的老党员,退休前是兴安盟委政研室主任。1989年春天,他在任时带领1作队来到远离乌兰浩特65公里的隋家屯扶贫。隋家屯三面环山,地无一里平,在不到五平方公里的区域内,20多条因水上流失而形成的大沟小沟纵横交错,小村被一条大为一分为二,每逢大雨暴雨,山洪;i泻,毁田冲村,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点算1988年,…  相似文献   

4.
半亩土地     
李庆锋 《党课》2014,(24):82-85
母亲坐在屋门口,端详着小院里的景物,那神情像是陌生来客的样子。母亲在这处房子里住了40多年,或许这是第一次这么细致地看一看自己的家。她瞅瞅这儿望望那儿,一会儿出神,一会儿四顾,似乎在追忆着什么,就连角落里的小草、旮旯中的石子她都聚精会神地凝视。以往忙碌得连自己的家都顾不上多看一眼的母亲,这回该静静地享受一下小院的阳光了——一场脑血栓的突发阻止了母亲劳作的脚步。  相似文献   

5.
歌曲《春天的故事》里唱道:“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啊,中国,中国.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这首曾风靡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歌曲把我们又带回到了20年前那...  相似文献   

6.
那时,在我老家那偏僻的山窝窝里,全乡仅政府有一台黑白电视机。那希罕宝贝的到来,很快就打破了山民们“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生活规律。每当夜幕降临,吃过晚饭的乡亲们便不约而同地搬着凳子,赶到政府门前的大院坝里,眼巴巴地盯着放在二楼窗台上的小小屏幕。就连那些六七十岁的老人,也由家人搀扶着,拄着拐杖不辞辛劳气喘吁吁起来。年轻人爱模仿。没多久,街头巷尾就会冷不丁飘出一段流行曲,晃过一条条紧梆梆的牛仔裤。记得有段时间入《霍元甲》,乡场上每晚更是挤得水泄不通。每到剧终人散,偌大的场坝里,就像一锅煮沸的粥。随着…  相似文献   

7.
曹岩柏 《奋斗》2005,(6):52-54
总有一片青瓦躺卧在寂寥的旷野里,在眩目的阳光下,回忆着往昔王宫的辉煌;总有一弘江水流淌在古老的夜色中,在清凉的月光下.回味着旧日蹉跎岁月的沧桑。因为.在美丽的牡丹江畔,曾有如虹般灿烂的古国,曾有如峰般挺拔的城池.曾有如虎般威严的古镇。我披着金色的阳光,找寻那片经历了千年风雨的青瓦.我踏着月色,聆听那古老江河的歌吟。  相似文献   

8.
我走进吴志坚老人十多平方米的书房兼会客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套着蓝布套的三人沙发,沙发坐垫已高低不平,两端扶手上的布会已破,露出军绿色帆布;沙发对面墙上挂着披着黑纱的李果将军遗像;遗像下面的茶几上摆着一台14时黑白电视机;电视机两旁放着两张老式藤椅,藤蔑已经松散,用麻绳捆绑着;窗台下放着一张油漆斑落的红色三拍桌,桌上摆着文房四宝,左侧放着一个小镜框,里面镶嵌着一张英俊的男青年小照;镜框前放着吴志坚老人写的回忆录《翠竹常青》。谁能相信,生活如此俭朴的吴志坚老人却在近几年里,先后向“希望工程”、灾区…  相似文献   

9.
太阳渐渐落山厂。在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土城子镇的一个农家小院里,一位老人站在鸡架旁,双手灵巧地编着鸡窝,眼睛却瞅着院外。“大叔,吃饭吧。”一位中年妇女在屋里喊道。“再等一会儿,秀云马上就回来了。”直到看见一位中年男子进了院,对老人亲热地叫了一声“爹”,老人才撂下手中的活儿,走进屋里。看着这一家3口人坐在饭桌边幸福的样子,有谁能想到这位老人和这对中年夫妻竟没有一点儿血缘关系呢?这位中年男子叫关秀云,今年51岁,是吉林市昌邑区土城子镇邮政局的职工。中年妇女叫姜桂清,今年46岁,是关秀云的妻子。老人叫郭玉方…  相似文献   

10.
盼儿     
风雪中,村子里的房屋就像一只只趴窝的白鹅。 腊月廿九了,村户人家年味颇浓,不时地传来阵阵喜庆的鞭炮声。 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大娘蹒跚在入村路口,一条大黑狗紧紧地跟着她。她停了下来,伫立许久,宛若一尊雕像。 雪花像白纱一样披在大娘的身上,雪越下越大,来往的车子越来越少,大娘叹了口气。 “大黑,咱俩加家过年吧!”她失望地对着黑狗说。 前年的这个时候,大娘等回了儿子—— 虎子。大娘万万没想到,那竟是虎子在家过的最后一个年。虎子是个军人,在去年八月的抗洪救灾中,虎子所在的部队开往了前线。一次大堤决口,虎子一连营…  相似文献   

11.
龙岩北门外的一座宅院里,平静地生活着一位年近百岁的老人。老人淡定从容,步履虽已有些蹒跚,听力也有所不济,但她每天读书看报,时事烂熟于心,思维敏捷,言辞清晰。她不时会沉浸在历史烟云的回忆里。是的,她那一段激情燃烧的革命历练.已是尘封日久,少人知晓。由当年龙岩土地革命领导人邓子恢亲自介绍入党而今仍然健在的地下党员.也许只有她一人了。  相似文献   

12.
1976年1月,北京,凛冽的北风发出阵阵哀号.东总布胡同的一所住宅里,一位94岁高龄的老人,坐在轮椅上,面向墙壁.墙上挂着周恩来总理的遗像,四周披着黑纱,黑纱上缀满了白花.老人一会儿凝视着总理的遗像,一会儿闭目沉思,老泪纵横.  相似文献   

13.
1976年1月,北京,凛冽的北风发出阵阵哀号.东总布胡同的一所住宅里,一位94岁高龄的老人,坐在轮椅上,面向墙壁.墙上挂着周恩来总理的遗像,四周披着黑纱,黑纱上缀满了白花.老人一会儿凝视着总理的遗像,一会儿闭目沉思,老泪纵横.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的浙江省莫干山脚下,有一个山清水秀的千年古镇武康。1000多年前,这里曾出了一位著名诗人孟郊,他那脍炙人口的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至今为人们传诵。农民党员马福建就出生在这个古镇的太平村。1996年秋的一天上午,一位老人来到马福建的鱼摊前。奇怪的是,老人只看鱼,不买鱼。原来老人是被儿媳妇从农村叫到城里来帮着带孙子的。老人平时爱吃鱼,可口袋里没有一分钱,儿媳妇又不给买,老人只好到鱼摊前过过眼瘾。说来也巧,当天晚上马福建在电视里看到一位七旬老人被小辈赶出家门,被迫沿街乞…  相似文献   

15.
万芊 《当代党员》2010,(4):69-70
李斯去牌友刘渊家打牌回来时捡了一条狗,一条似乎有着纯正血统的棕色沙皮狗。 李斯是开着新买的车去的,那车正散发着高贵的皮革味道。那狗是在李斯开车门之际,从花丛中很敏捷地蹿出来钻进李斯爱车的。它怡然自得地趴在副驾驶座上,一副死皮赖脸的模样。李斯先是吃了一惊,继而试图赶那狗下车,可那狗贪婪地嗅着车厢里浓重的皮革味道,愣是不肯下车,那小小的尾巴使劲摇着,一副谄媚的样子。  相似文献   

16.
胡启涌 《当代贵州》2016,(26):60-61
正1934年10月,红六军团十八师第五十二团途经凤冈县天桥(今天桥镇)。96岁的游朝佑老人忆起当年给红军带路、救受伤红军的往事,他不断重复:"红军是好人,红军是老百姓的‘大救星’。"雨后的凤冈县天桥镇龙凤村一片葱郁。96岁的游朝佑老人坐在院子里,绘声绘色地讲起80多年前的难忘经历。老人精神不错,思维清晰,讲起他曾给红军带路,救受伤红军的往事,表情一会儿凝重,一会儿激动,老人不断重复着:"红军是好人,红军是老百姓的‘大救星’。"  相似文献   

17.
武夷山脉蜿蜒起伏,苍松叠翠,千姿百态,像母亲健壮的手臂。又像一条彩带,连结着闽粤赣边陲的结合部福建省武平县。1910年4月8日(农历二月廿九),刘亚楼就出生在武平县湘店乡湘洋村。刘亚楼原名刘振东。生父刘克芳,生母曹秀孜,家住月形下。刘亚楼就诞生在一座破旧的泥木结构的上厅右厢房里。在那苦难的岁月里,克芳夫妇硬朗朗地生活着。  相似文献   

18.
大舅的琴声     
正阳光明媚的早晨,在七师天北新区中心公园,一个古式的小凉亭里,一位年近八十的老人,独自一个人,坐在条凳上,闻着公园花草的清香,听那附近小溪潺潺的水声和蛙声。胸前背着手风琴,一遍遍重复,拉着练习曲。这位老人,身材中等,姓曾名庆俊,饱经风霜的脸上,爬满了不规则的皱纹,长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他的头发,已经有些花白。他就是我的大舅。走进大舅家时,映入眼帘的是客厅的一部美丽的"手风琴",好像一块  相似文献   

19.
包子里和被子里的爱寒冷的冬天,卖包子的和卖被子的同在一座破茅草房里躲避风雪。风很冽,雪很猛,天很晚,卖包子的很冷,卖被子的很饿。但他们都坚信对方会有求于自己,所以谁都不先开口。过了一会儿,卖包子的说:“吃一个包子。”他想:冷了吃一个包子会暖和些;卖被子的说:“盖一条被子。”他想:暖和了就会不饿了。又过了一会儿,卖包子的又说:“再吃一个包子。”卖被子的也说:“再盖一条被子。”  相似文献   

20.
阳春三月,春光明媚。记者驱车来到获嘉县照镜镇楼村,只见千亩麦田一望无际,座座工厂拔地而起,一排排村民住宅楼整齐如一,一条条笔直的柏油路宽阔整洁。绿阴下,白发老人正谈笑博弈;花丛中,如花少年正追逐嬉戏……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